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肾组织浸润炎性细胞的特征及意义。方法将重复肾活检的D-AIN患者12例分为肾功能完全恢复组(A组)和未完全恢复组(B组),每组6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T淋巴细胞[CD3(+)]、单核巨噬细胞[CD68(+)]及B淋巴细胞[CD20(+)]的浸润、肾间质微血管密度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结果①2组性别、基础肾功能和病理损害程度等无明显差异;B组第2次肾活检时出现肾间质纤维化。②第1次肾活检时,2组均表现为显著的炎症细胞浸润。A组第2次肾活检时各种炎症细胞均明显减少,而B组[CD68(+)]细胞未受抑制,成为主要的浸润细胞,伴有胶原沉积明显增加。结论持续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可能是D-AIN患者病变迁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来源于多种组织,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多能间质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并具有向损伤组织和炎症部位迁移的特性,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目前观点认为: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炎性细胞浸润,释放致肾毒性炎性介质,引起了肾内炎性反应,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机制.MSCs能分泌多种可溶性因子,参与细胞免疫调控主要是CD4+T细胞的调节.本文就慢性肾纤维化发病的免疫相关机制,MSCs通过对CD4+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的研究,其改善慢性肾损伤,减少炎细胞浸润,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的修复作用原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兔急性失神经骨骼肌再生修复的T2值-时间曲线变化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44只新西兰兔挤压右侧坐骨神经建立腓肠肌再生模型,于不同时间段行MRI扫描,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失神经腓肠肌48h他值开始升高[T2=(32.49±0.98)ms],5周达高峰[T2=(50.62±1.75)ms],6周歼始降低[T2=(45.41±1.39)ms],10周他值大部分恢复正常[T2=(31.73±0.73)ms]。12值48h至9周均高于假手术侧(F=13.00~694.12,P〈0.05)。光镜下,失神经腓肠肌24h细胞间质轻度水肿,48h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1~5周主要表现为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肌肉变性。6~7周毛细血管较前缩小,间质水肿减轻。8~10周毛细血管逐渐恢复正常大小,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前增大。他值升高主要由于失神经肌肉间质水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T2值降低与血管恢复正常、间质水肿减轻、肌纤维修复相一致。结论T2值动态测量可反映失神经骨骼肌再生修复的病理变化,MRI可作为评价失神经骨骼肌再牛的敏感、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肾纤维化是大多数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和共同通路。肾纤维化在病理上包括肾小球硬化、小管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小管萎缩、毛细血管减少和足细胞丢失等。肾纤维化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涉及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促/抑细胞纤维化的因子失衡和信号传导通路的建立、肾脏固有细胞及免疫细胞凋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等多个环节[1]。目前肾纤维化尚无有效的治疗,因此寻找有效治疗肾纤维化的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肾缺血预处理(IPC)和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肾IPC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11组,摘除右肾,分离并夹闭左肾动脉制备肾I/R和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IPC-I/R)动物模型。Ⅰa~Ⅴa(I/R)组为缺血再灌注0、1、24、48、72h组,Ⅰb~Ⅴb(IPC-I/R)组为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0、1、24、48、72h组,Sham组为假手术组。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SOD、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内[Ca^2+]i水平,TUNEL原位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除0h组外,IPC-I/R与I/R各组比较肾功能损害、细胞凋亡均明显减轻,SOD升高,MDA降低,[Ca^2+]i水平下降;两种模型中均以再灌注24h组损伤最严重,Scr、BUN、MDA和[Ca^2+]i水平最高,SOD水平最低,细胞凋亡最多;再灌注24h前损伤呈加重趋势,24h后逐渐减轻;组间比较,[Ca^2+]i与血清SOD水平呈负相关,与MDA呈正相关。结论:肾IPC可以减轻I/R过程中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细胞内钙超载,从而减轻肾脏形态及功能损伤;膜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内钙超载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对肾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否具有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能力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是否具有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G-CSF+SCF治疗组、G-CSF+SCF对照组,检测:(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2)尿NAG酶检测;(3)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结果:(1)G-CSF+SCF治疗组和G-CSF+SCF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CSF+SCF治疗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对照组、模型组也明显增多(P〈0.05)。(2)手术后第5、10、17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第24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仍异常。第31天各组间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有显著的动员作用。(2)骨髓干细胞能在损伤的肾小管归巢和定居,并可能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肾毒性血清肾炎(NTSN)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使用肾毒性血清(NTS)尾静脉注射构建NTSN模型,设置对照组、NTS组、NTS+维甲酸组。NTS注射前5 d给予羊免疫球蛋白和完全弗氏佐剂腹腔注射预处理,预处理后24 h给予16 mg/kg全反式维甲酸或溶媒腹腔注射,NTS注射后7 d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小鼠BUN;肾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定量分析新月体肾炎、肾小球节段硬化的百分比;肾组织冰冻切片行CD8、CD4、CD68免疫荧光染色,并定量分析;QPCR方法分析肾皮质炎症细胞趋化因子如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TN)的表达量。 结果维甲酸处理组显著减轻肾毒性血清肾炎小鼠模型的蛋白尿[NTS组和NTS+维甲酸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别为:(4.52±0.36)×10-3mg/g、(2.63±0.18)×10-3mg/g;q=18.45,P< 0.01]、肾功能[NTS组和NTS+维甲酸组BUN分别为:(16.81±1.23)mmol/L、(13.33±0.62)mmol/L;q=6.155,P<0.01]、减轻肾组织病变[NTS组和NTS+维甲酸组含新月体的肾小球百分比分别为:[(36±1.58)%、(22.2±1.92)%;q=21.46,P<0.01]。维甲酸处理组每低倍镜视野下CD8淋巴细胞计数、CD4淋巴细胞计数、每高倍镜视野下CD68阳性细胞面积较NTS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9.545、8.610、11.08;P<0.01);维甲酸可以显著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MCP-1、ICAM-1、LTN)的基因表达。 结论维甲酸通过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减轻NTSN小鼠模型的蛋白尿、新月体形成等肾损害。  相似文献   

8.
传统而言,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Ⅰ型超敏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但近年来发现,MC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促进炎症的形成和基质成分的产生与降解,在病原清除、修复病变、血管增生、组织的重塑和纤维化的形成中起有重要作用[1],还可通过促炎及促纤维化等作用参与慢性肾脏疾病进程[2]。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肥大细胞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参与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并具有维持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的完整性及毛细血管襻的空间结构,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功能[1]。足细胞高度分化,几乎没有增殖能力,但在细胞型和塌陷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FSGS)中可以看到异常增殖的足细胞参与形成新月体.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Th2型细胞等多种细胞介导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气道通气受限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防止重症哮喘的恶化,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白细胞介素-13(IL-13)由活化的肥大细胞、Th2型细胞和自杀伤细胞分泌,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钙离子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升高可激活T淋巴细胞。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哮喘大鼠雾化吸入氯胺酮、地塞米松后IL-13及淋巴细胞[Ca^2+]i的变化,探讨氯胺酮及地塞米松抗炎效应是否与IL-13有关。  相似文献   

11.
瑞芬太尼对电刺激诱导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电刺激诱导的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190—210g,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在细胞逐步复钙后行细胞指标剂的负载,采用钙敏感荧光探针Fluo-2/AM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胞浆游离钙浓度([Ca^2+]i),分别用含0.1、0.3、1、3、10、30、100、300、1000ng/ml瑞芬太尼的Kreb’8液灌流细胞,每个浓度8个细胞,以波长340/380nm时荧光比值反映[Ca^2+]i),用0.2Hz的电流刺激细胞,产生的[Ca^2+]i峰值即为电刺激激发的瞬时[Ca^2+]i,给予瑞芬太尼后瞬时[Ca^2+]i与基础值的比值表示钙瞬变振幅,绘出量.效关系曲线和100ng/ml瑞芬太尼的时.效关系曲线。结果瑞芬太尼剂量依赖性抑制钙瞬变,Sigmoidal方程为Y=78.49+25.31/[1+10^(-6.41-x)](P〈0.01),半数有效浓度为0.4ng/ml,R^2为0.9833;100ng/ml瑞芬太尼时间依赖性抑制钙瞬变,Sigmoidal方程为Y=68.5+45.7/[1+10^(-0.358-x)](P〈0.01),达半数最大效应的时间为2.3min,R^2为0.937。结论瑞芬太尼对电刺激诱发的大鼠心室细胞钙瞬变产生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  相似文献   

12.
核转录因子-kB(NF-kB)是炎症介质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是参与介导痉挛血管壁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黏附分子。我们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与NF—kB、ICAM-1活性表达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卵蛋白(OVA)刺激的致敏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及自由基的作用,探讨氯胺酮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致敏肺泡巨噬细胞经氯胺酮(10、100和1000μM)处理、OVA刺激后,测定细胞[Ca^2+]i并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羟自由基(·OH)水平。结果 OVA激发可引起致敏肺泡巨噬细胞[Ca^2+]i增高及NO和·OH的生成增多,氯胺酮对此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 氯胺酮可抑制OVA所致的氧化应激,其分子机制可能与[Ca^2+]i相关。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性,52岁,1998年因尿毒症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长期服用新山地明+霉酚酸酯(骁悉)+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有病史记录的急性排斥2次。本次因高热2d于2005年9月28日在我院就诊,胸片示肋骨多处膨大,双肺实质及间质炎症,CT示肋骨肾性骨病改变,双肺实质及间质炎症,予调整新山地明剂量,更昔洛韦+左氧氟沙星2周并用氟康唑1周联合抗感染后体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内毒素致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内毒素引起大鼠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① 内毒素休克模型[静注内毒素(LPS)10mg/kg]:设手术对照组、单纯LPS组、迷走神经切断(VC)+LPS组和VC+LPS+迷走神经电刺激(VS)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心肌组织炎症介质和心肌酶指标的影响。②内毒素血症模型(静注LPS5mg/kg):设LPS+电针非经非穴组、LPS+电针足三里穴组、VC后注射LPS组和VC+LPS+电针足三里穴组,观察电针副交感神经相关穴位足三里穴对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心肌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各组大鼠均于注射LPS后2h处死,检测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内毒素休克各组测定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刺激迷走神经可明显降低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组织TNF-α含量;刺激迷走神经或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降低LPS注射后2h大鼠血浆CK-MB活性,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害;切断迷走神经能显著减轻或消除电针足三里穴的作用,进一步升高血浆CK-MB活性,加重心肌组织损害。结论:刺激副交感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脏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S)在血压、体液、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除了循环系统中的RAS,局部RAS存在于各种组织。胰腺内源性RAS调节胰岛激素和导管离子分泌,并借此来调控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它在缺氧时上调、参与组织炎症发生、通过自由基直接或间接引起胰腺损害。现已有人研究RAS与胰腺炎病理生理机制的关系,并提出RAS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缓衰方对肾大部切除大鼠肾内微血管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复方——益肾缓衰口服液对肾大部切除(SNX)大鼠残肾内微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6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6):假手术+自来水10ml·kg-1·d-1灌胃;模型组(n=20):5/6肾切除+自来水10ml·kg-1·d-1灌胃;缓衰口服液组(n=20):5/6肾切除+益肾缓衰口服液10ml·kg-1·d-1灌胃;氯沙坦钾组(n=20):5/6肾切除+氯沙坦钾40mg·kg-1·d-1灌胃。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肾组织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SP法进行APP、FN和Col-Ⅳ染色,结合图像分析,评价肾小球微血管面积和肾间质微血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FN和Col-Ⅳ)表达的关系。结果:在大鼠SNX模型中,残余肾间质毛细血管数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相对面积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襻相对面积与Col-Ⅳ、F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8和-0.601,P〈0.001);缓衰口服液组和氯沙坦钾组其微血管丢失和ECM积聚程度较轻。结论:在SNX大鼠中,缓衰口服液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钾)具有相似的减少肾内微血管丢失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肾损伤大鼠低蛋白配伍α酮酸饮食后是否可直接影响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ECM)的产生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表达。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建立3/4肾切除模型,分组如下(均n=10):正常蛋白饮食组(NPD,18%酪蛋白)、低蛋白饮食组(LPD,6.5%酪蛋白)和低蛋白配伍α酮酸饮食组(LK,5.4%酪蛋白+1% α酮酸)。另取10只大鼠行假手术后给予正常蛋白饮食作为对照组(sham)。12周后麻醉处死大鼠,收集各组动物血清。取10%浓度的血清干预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48 h。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纤连蛋白(FN)的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FN及TGF-β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 结果 (1)动物实验:各组大鼠体质量、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切除各组大鼠血肌酐及尿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均P < 0.05)。血肌酐水平在肾切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PD组血尿素氮及尿蛋白水平显著低于NPD组(均P < 0.05),而LK组更低(均P < 0.05)。(2)细胞实验:NPD血清干预组细胞分泌AngⅡ水平[(12.70±0.12) mg/g蛋白比(8.04±0.62) mg/g蛋白]及AT1R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同时伴有FN[(39.84±0.06) g/g蛋白比(20.58±0.46) g/g蛋白]及TGF-β1[(83.85 ± 3.58) mg/g蛋白比(10.12±0.56)mg/g]基因转录和分泌水平的上升(均P < 0.05);LPD及LK血清干预组可显著抑制上述改变(均P < 0.05)。应用RAS阻断剂氯沙坦可显著降低NPD组中FN及TGF-β1的合成与分泌,对LPD组中二者的表达也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均P < 0.05),但对LK组无明显影响。 结论 低蛋白配伍α酮酸饮食可维持肾切除大鼠营养平衡,直接抑制系膜细胞RAS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TFCL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对TFCLTK的诊疗进行探讨。方法报告1例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1例,分析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肉眼观察见肾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可见一巨大肿块,于肾下极并向肾盂内生长,肿块约8.0cm×4.3cm×5.0cm,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散在灰褐色坏死区及灰色出血区,小囊腔形成。镜下观察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甲状腺滤泡样,滤泡腔内可见红染胶体样物,肾门旁淋巴结未查见转移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EMA(+),CK(+),CK7灶(+),NSE(+)。CK34BE12(-),Syn(-),CK20(-),CD56(-),CD56(-),CD10(-),WT-1(-),CD34(-),CD57(-),P53(-),CD99(-),TTF-1(-),CD15(-),Tg(-),Ki-67LI 30%(+)。结论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是具有一定侵袭性的低度恶性的肾源性肿瘤。目前已明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细胞形态学类似甲状腺滤泡癌细胞,但TTF-1和TG蛋白表达阴性。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亦称为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危急重症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发病率日趋增高,随之发展为慢性肾脏病乃至终末期肾脏病不断增加,增加了死亡风险,已成为肾科、重症监护医师极具挑战的重要医学课题[1,2]。休克,败血症,器官移植,心血管科及造影剂、化疗、抗生素、中草药等药物,诸因素已成为参与、促使AKI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3]。 AKI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发现除与肾毒性、缺血缺氧、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急性肾小管坏死、阻塞、间质性损害、氧化应激等相关外[3,4],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机制在AKI发病中备受关注[5]。而作为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T细胞,尤其CD4+T细胞亚群( Th1、Th2、Th17、Treg)介导炎性免疫起关键性作用,有望成为AKI干预治疗的新靶点。因此AKI发病机制的研究对本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CD4+T细胞亚群在AKI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