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强化胰岛素治疗(IIT)与常规胰岛素治疗(CIT)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系统性检索中、外文文献数据库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早期(住院期间)病死率、远期(3个月后)病死率、感染率、远期神经功能损伤量表(NSS)评分、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共有12篇文献、共计1 277名患者纳入本项分析.早期病死率的合并OR =0.78 (95% CI:0.53 ~ 1.15,P=0.21);晚期病死率的合并OR =0.85 (95% CI:0.63 ~ 1.15,P=0.30);感染率的合并0R=0.49 (95% CI:0.37~0.64,P<0.00001);远期良好NSS比例的合并OR=1.62 (95% CI:1.18 ~2.21,P=0.003);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的合并OR =4.33 (95% CI:1.39 ~ 13.49,P=O.01)和2.61(95% CI:2.27 ~2.99,P<0.00001).结论 在sTBI救治中,与CIT相比,IIT对降低病死率无明显作用,但可降低患者感染率、改善远期神经功能,同时低血糖事件却明显增多.故IIT不太适合继续应用于救治重型颅脑创伤,进一步的证据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及VIP等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5月3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研究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712例患者,结果显示,与显微手术相比,内镜手术肿瘤全切率[优势比(OR)=1.23;95%可信区间(CI)(0.62~2.46);P=0.56]、手术时间(P0.05)、术后激素水平改善率[OR=1.21;95%CI(0.58~2.55);P=0.61]、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OR=1.44;95%CI(0.80~2.58);P=0.23]、脑/脑膜炎发生率明显减少[OR=1.15;95%CI(0.38~3.48);P=0.81]、尿崩发生率[OR=1.17;95%CI(0.71~1.94);P=0.53]均无明显改善,而术后鼻出血发生率[OR=0.24;95%CI(0.07~0.78);P=0.02]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结论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相比其术后鼻出血患者较少,术后住院天数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入纳洛酮对比安慰剂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共2 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早期疗效方面,纳洛酮组对比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异常发生率优势比(OR)为0.30,0.21,0.43,95%可信区间(95%CL);P0.00001,血压异常发生率[OR=0.25,0.17,0.36,95%CI;P0.00001],高颅压控制率[OR=0.35,0.23,0.54,95%CI;P0.00001];②中期疗效:两组患者GCS评分、GOS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 d GCS评分[OR=1.76,1.55,1.97,95%CI;P0.00001],语言、运动障碍发生率[OR=0.65,0.43,0.98,95%CI;P=0.04],重残率[OR=0.47,0.30,0.73,95%CI;P=0.0001];③随访死亡率:纳洛酮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0.51,0.38,0.67,95%CI;P0.00001]。结论国内现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纳洛酮在早期能有效降低呼吸异常、血压异常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颅内高压症状,在远期可显著改善患者GOS评分、降低死亡率。纳洛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半球梗死并发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频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对98例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并分析发病后24h的MRI特征。用两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神经功能进展的最终危险因素。结果98例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中60(61.2%)例并发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8(38.8%)例症状稳定;2组间18个单因素比较,年龄、既往糖尿病史、既往TIA或脑卒中史、体温、房颤、起病至入院时间、基线SSS评分、血胆固醇和CT上的早期低密度灶9项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基线SSS评分(OR:9.15;95%CI:2.47~15.19)、起病至入院时间(OR:6.82;95%CI:1.52~11.70)、入院时高体温(OR:5.86;95%CI:1.71~9.52)、CT上的早期低密度灶(OR:3.64;95%CI:1.25~6.61)和房颤(OR:1.79;95%CI:1.03~3.07);2组间MRI资料比较,脑组织肿胀、梗死容积均有差异(P0.001),且DWI梗死容积与基线SSS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高,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基线SSS评分、起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高体温、CT上的早期低密度灶和房颤。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标准计量与低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不同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队列研究。结果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OR=1.09(95%CI0.91~1.29),P=0.34]、脑出血发生率[OR=1.22(95%CI0.76~1.97),P=0.41]及3个月内病死率[OR=1.10(95%CI0.84~1.46),P=0.4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与标准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42例中,死亡27例,存活11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OR=6.580;95%CI 3.204~13.086;P=0.000]、收缩压≤60 mm Hg[OR=2.574;95%CI 1.291~5.038;P=0.013]、有基础疾病(OR=2.130;95%CI 1.209~4.005;P=0.000)、GCS评分≤8分(OR=3.306;95%CI 1.752~5.806;P=0.000)、胸腹部损伤(OR=3.492;95%CI 1.510~6.933;P=0.000)、受伤到治疗时间5 h(OR=2.873;95%CI 1.593~4.795;P=0.009)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25分(OR=2.218;95%CI 1.182~4.347;P=0.00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预后影响因素众多,休克、收缩压、基础疾病、胸腹部损伤、受伤到治疗时间、受伤严重程度对病情评估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强化控制血压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blood pressure、intensive、acute等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5年9月30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强化控制血压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和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3322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4项较高质量(Jadad评分≥4分)的临床试验共3360例脑出血病例。Meta分析显示:强化控制血压早期并不能减少发病24 h内血肿体积增加1/3的病例数(RR=0.910,95%CI:0.750~1.090;P=0.310),亦不增加治疗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病例数(RR=1.070,95%CI:0.990~1.150;P=0.090)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RR=0.950,95%CI:0.800~1.120;P=0.530)以及循环系统不良事件(RR=0.910,95%CI:0.610~1.370;P=0.660)和严重低血压(RR=0.840,95%CI:0.370~1.940;P=0.690)发生率。结论强化控制血压治疗脑出血并不能在短期内减少血肿增加,但有可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不增加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以及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和严重低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收住卒中单元和神经内科普通病房急性脑卒中合并感染病例的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合并感染(肺部/尿路感染)患者165例,其中卒中单元组67例,普通病房组98例。分析两组感染特点及病原体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转归:1主要转归为90 d病死率;2次要转归为第21天NIHSS评分和90d改良Rank(m 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住院天数和药占比。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合并肺部感染为主,感染病原体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卒中单元组90 d病死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房组(P=0.009);第21天NIHSS评分和90 d m RS评分均显著优于普通病房组(均P=0.000)。卒中单元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病房组(P=0.000)。卒中单元组住院天数和药占比均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相对于普通病房,卒中单元在减少住院天数和药品费用的前提下,能降低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影响近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收治的103例行胸腺切除术的M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MG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分别用Monden、美国重症肌无力联盟(MGFA)分型进行评估。结果 103例患者中完成随访94例(91.26%),随访时间3个月~8年。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60.2%,远期疗效总有效率为73.4%。发病年龄、性别、Osserman分型与术后近远期疗效均无相关(P0.05);病程(OR=0.240、95%CI:0.081~0.712,P0.05)、手术方式(OR=0.289、95%CI:0.110~0.757,P0.05)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是否合并胸腺瘤与远期疗效密切相关(OR=0.073、95%CI:0.009~0.575,P0.05)。结论病程越短,手术近期疗效越好;行胸腔镜手术较开胸手术能明显提高患者近期预后;MG不合并胸腺瘤者行胸腺切除术较合并胸腺瘤的患者更能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rt-PA静脉溶栓急性缺血脑卒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基线资料,并进行为期6 m的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rt-PA溶栓前正常尿酸组平均尿酸为(285.5±49.6)μmol/L,高尿酸组为(460.3±58.5)μmol/L;溶栓前NIHSS评分正常尿酸组为(12±6),高尿酸组为(11±5.25)(P=0.41),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病程2 w时正常尿酸组评分为(9±4),高尿酸组为(7±4.25)(P=0.022)、高尿酸组中早期神经功能好转人数比例(24例,75.0%)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40例,52.6%)(P=0.034);病程6 m时,高尿酸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mRS 3~6)人数比例低于正常尿酸组(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尿酸水平(P=0.037,OR=0.467,95.0%CI:0.250~0.873)是rt-PA溶栓后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高尿酸水平有助于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提示高尿酸水平是其近期及远期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血糖升高患者62例,其中32例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传统胰岛素治疗组30例患者血糖控制在11.1~14.0mmol/L。观察3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比较两组的GOS,强化胰岛素治疗组的恢复良好率高于传统胰岛素治疗组,而病死率低于后者,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连续选取自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于卫生部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卒中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性别不同相应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进一步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别比较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12例(10.1%)合并卒中,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尿酸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均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男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130例(10.9%)。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收缩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女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82例(9.04%)。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男性及女性患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的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6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115,P=0.004]、股动脉内中膜厚度(OR 1.590,95%CI 1.041~2.431,P=0.032)、收缩压(OR 1.026,95%CI 1.008~1.044,P=0.0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OR 2.342,95%CI 1.081~5.070,P=0.031)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具有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和尿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合并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增加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影响青年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影响青年脑卒中短期预后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4.2.10软件对各个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数据合并,并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4项研究.系统评价显示危险因素影响短期预后的结果为:发病年龄[WMD=0.32,95%CI( -0.49~1.14)];男性[OR=1.11,95%CI(0.88~1.4)];女性[OR=0.90,95%CI(0.71~1.13)];高血压病[OR=1.04,95%CI(0.81~1.33)];糖尿病史[OR=0.53,95%CI(0.39~0.71)];既往脑卒中家族史[OR=0.61,95%CI(0.37~1.01)];既往TIA史[OR=2.46,95%CI(1.47~4.12)];甘油三酯水平[WMD=0.09,95%CI(-0.10~0.27)];胆固醇水平[WMD=-0.09,95%CI( -0.23~0.05)];入院时血糖水平[WMD=-0.71,95%CI( -1.05~ -0.37)].结论 糖尿病史、既往TIA病史、入院时血糖水平是青年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未发现发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TG、CHO对青年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1篇有关卒中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对每个危险因素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合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计算。
结果 有5个因素与卒中后睡眠障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习惯性打鼾(OR 14.77,95%CI 5.52~39.53)、高血压(OR 1.3,95%CI 1.03~1.66)、糖尿病(OR 1.41,95%CI 1.08~1.84)、饮酒(OR 1.59,95%CI 1.19~2.12)、皮质型卒中(OR 1.31,95%CI 1.06~1.63),合并结果稳定性较好。尚不能确定性别(OR 1.12,95%CI 0.96~1.31)、高血脂(OR 0.96,95%CI 0.7~1.33)、吸烟(OR 1.27,95%CI 0.73~2.20)、卒中史(OR 1.05,95%CI 0.74~1.49)与卒中后睡眠障碍有关。
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习惯性打鼾及皮质型卒中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
住院且发病时间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77例,应用免疫比浊法
测定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成MAU阳性组(81例)和MAU阴性组(85
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AU与脑梗死
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166例患者中,有81例(48.8%)存在MAU。MAU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糖尿病(χ2=8.116,
P =0.004)、收缩压(t =2.735,P =0.007)、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t =2.612,P =0.01)、血糖(t =2.68,P =0.00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 =2.217,
P =0.028)和C反应蛋白(t =5.548,P =0.000)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
(odds ratio,OR)为1.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6~2.47,P =0.01]、收缩压(OR 1.47,
95%CI 1.01~1.17,P =0.00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43,95%CI 1.01~5.37,P =0.03)和C反应蛋
白(OR 1.79,95%CI 1.09~1.21,P =0.005)均为MAU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AU与高血压、糖尿病、C反应蛋白、血脂等脑梗死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不足是否为卒中危险因素。方法英文以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作为检索数据库,以25-hydroxy vitamin D(25[OH]D)、vitamin D与strok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中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作为检索数据库,以维生素D、卒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截止到2013年1月。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HR值(95%CI)。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8824。荟萃分析结果显示25(OH)D不足者与充足者相比的HR值(95%CI)是1.53(95%CI,1.43-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不足可能是卒中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对人群进行维生素D干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背景癫癇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过去20年中,涌现出约10余种新型抗癫癇药物,为癫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中托吡酯主要用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之添加治疗,本研究拟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进一步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分别以托吡酯、妥泰、部分性发作、难治性、癫癇痫,以及topiramate、Topamax、add-ontreatment、adjunctive treatment、add-on therapy、adjunctive therapy、refractory partial seizure、refractorypartial epilepsy等中英文词汇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1995-2014年)、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1995-2014年)、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1995-2014年)、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1995-2014年)、万方数据库(1999-2014年)等,收集所有关于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癇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经方法学质量评价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622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患者。分析显示:托吡酯每周部分性发作减少率≥50%(OR=3.710,95%CI:2.870~4.810;P=0.000)、≥75%(OR=7.220,95%CI:3.310~15.750;P=0.000)及完全不发作(OR=3.380,95%CI:1.720~6.640;P=0.00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停药率除200 mg/d组外(OR=2.170,95%CI:0.470~9.950;P=0.320),其余各亚组均高于对照组(600 mg/d:OR=2.090,95%CI:1.020~4.270,P=0.040;800 mg/d:OR=8.000,95%CI:1.390~46.140,P=0.02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厌食、共济失调、注意力下降、头晕、疲劳、恶心、思维异常、肢体麻木和体重减轻,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癇疗效显著,剂量维持在200 mg/d停药率与对照组相近;轻至中度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常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选择素基因S128R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PubMed,Elseiver, Ovi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8-01/2010-12。 资料选择:纳入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纳入文献由两名作者进行质量评价,经严格筛选后,采用RVEMAN 5.1统计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偏倚评估。 结局评价指标:E-选择素基因S128R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结果:共纳入6篇病例-对照研究,各研究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之间无异质性,未见明显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卒中组(AC+CC)/AA基因型的OR=1.93, 95%CI为1.55~2.41, Z=5.80, P<0.00001;等位基因频数C/A的OR=1.80, 95%CI为1.47~2.22, Z=5.59, P<0.00001。对研究中国人群的4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AC+CC)/AA基因型的OR=2.36, 95%CI为1.68~3.31, Z=4.99, P<0.00001;等位基因频数C/A的OR=2.25, 95%CI为1.63~3.12, Z值=4.80, P<0.00001。 结论:E-选择素基因S128R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是缺血性卒中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入院的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分为老龄溶栓组118例(60<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 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非溶栓组74例(年龄>80岁,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3组入院前的 一般情况,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及治疗7 d内致死性出血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90 d的病死率。 结果 老龄溶栓组、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3.0±5.3、15.1±6.6、14.1±6.6; P =0.523)无显著差异,3组的急性期事件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6.9%、20.9%和21.6%,P =0.675;3组 7 d内致死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6%,7.4%,P =0.20。90 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1.0%,22.6%, 16.2%,P =0.12。老龄溶栓组和高龄溶栓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56.8%和38.7%, 两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1~3.86,P =0.021;两 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2 vs 3,P =0.025。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38.7%和21.6%,OR 1.81,95%CI 0.80~4.06,P =0.098;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3 vs 5,P =0.008。 结论 与未溶栓的高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老龄和高龄患者接受rt-PA治疗不增加急性期 出血转化率和病死率。老龄组比高龄组rt-PA治疗获益大,高龄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获益大。高龄组 rt-P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90 d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