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蓬勃发展,基本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和输血安全,但是在建立完善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应急机制方面尚需探索与完善.面对2003年"非典",2008年初南方雪灾,以及"5.12"汶川8.0级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的应急机制受到了严峻考验.本站在上述特大突发事件期间均开展了确保本地用血和援助供血的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应急机制是保障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树立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品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输血安全性是目前输血事业的重大挑战,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对血液、对受血者带来的危险,人们对HIV似乎异常恐惧。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无偿献血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基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临床合理用血和血液及制品的病毒灭活是输血安全重要保证。无偿献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因此,从无序献血到建立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是保障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的关键,据报道无偿献血输血感染性疾病阳性率明显低于国内职业卖血者。  相似文献   

3.
宜春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这是输血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医疗用血质量,杜绝经血传播疾病的需要。"保证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立法宗旨[1],自愿无偿献血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途径[2]。为贯彻落实《献血法》,宜春市中心血站自2006年来努力转变献血模  相似文献   

4.
血液是生命的河流,血站是河流的保障。一旦这条河流干枯,那么生命将不复存在。许多人慷慨地献出自己的血液,拯救他人的生命,生命的长河如此的延续下去。于是就诞生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是国际输血事业的总方向,是医疗临床用血安全的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1998年10月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血液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为推动无偿献血事业深入发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重庆市合川区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通过对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献血策略,对确保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降低报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外科手术不断向高难度、高科技治疗手段挑战,而手术中的血液输注量也随之增长.由于血液来源须依靠健康人群的无偿献血,对于一些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保障医疗用血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异体输血存在风险,因此减少术中输血和开展自体血液回输是当今输血医学的研究热点[1-3].  相似文献   

7.
自无偿献血实施以来,笔者曾在工作中遇见有精神疾患者前来献血,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本文就如何识别和控制精神疾患者参加无偿献血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救治用血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血是目前医疗救护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手段和保障.在突发事件下如何保证血液安全供应是当前医疗救护保障体系中血液应急预案制定、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院在汶川"5·12"地震中担负救治地震伤员工作,我们针对地震前后本院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血浆用血量的对比分析,得出突发事件下救治用血的一些特性结果,从实践验证的角度为完善突发事件下保证血液供应的紧急预案提供有效的借鉴[1,2].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既可确保医疗用血质量,预防和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也是发展我国输血事业的需要.只有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保护受血者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现将北京市一段时间内的街头无偿献血情况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血液安全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而开展自愿无偿献血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根本途径。我国部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经血传播艾滋病的疫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危害,教训十分深刻。为此,我国于1998年10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确立了在我国境内实施无偿献血制度,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自此,我国的血液安全步入了全面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全社会和血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国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由1998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95.5%,其中无偿献血比例从1998年的…  相似文献   

11.
《献血法》实施10多年来,各地比较关注献血前招募服务,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献血后服务工作,才能有效地改善献血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从而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献血者的需求,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医疗临床用血日益增长需求,更重要地是促进建立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提高了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应建立并持续完善献血者跟踪和回访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减少手术输血,推广合理用血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江  张卫东  程南生  秦莉 《华西医学》2011,(12):1906-1908
目的加强输血管理是保障血液合理利用和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手段。方法通过对医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分析,以减少手术输血为切入点,采取强化意识,严控指征,完善术前准备,倡导自体输血,加强考核管理等方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结果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品质,保障医疗安全。结论其方法与措施此方法与措施供大型医院医疗管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玉林市无偿献血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0月1日国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国必须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这是发展输血事业的需要,也是确保医疗用血质量,预防和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需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有偿供血的各种弊病,保护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为了解我市无偿献血状况,我们统计了2005-2007年度我市无偿献血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自愿无偿献血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本市从2006年起开展取消计划献血,外调血,全部实行自愿无偿献血模式。为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保证血液安全,我们对近5年  相似文献   

15.
以人性化服务促进无偿献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市临床用血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健康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无偿献血过程中除了重视献血常识的宣传外,献血服务的提供以及便捷舒适的献血环境和场所改善,是促进自愿无偿献血的基础。进一步提升献血服务过程中护理质量,才能既保持志愿无偿献血的快速发展,又有利于组建出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献血者队伍,充分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如何在无偿献血中有效实施人性化服务,以实现既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又保证无偿献血者的安全,已成为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课题。只有正确理解人性化服务,才能在无偿献血服务中贯彻人性化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宝安区采供血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血液采供血现状,预测本地区的采供血总体发展趋势,本组对2004~2008年该区采供血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完善本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速输血事业发展,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降低输血风险,为政府增加无偿献血投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到安全输血是现今摆在我们输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血站采供血液与临床用血是关系到安全有效输血的两个重要方面,而血液质量是安全有效输血的物质基础,因此,作为采供血机构是保障安全输血的关键,在此仅就血站与安全输血谈一谈自己初浅的体会。1.加强血源管理是保障安全输血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临床用血大多数以个体有偿献血为主,少数为公民义务献血及无偿献血,而个体有偿献血常出现隐瞒病史,不按规定异地频繁采血、采浆,冒名顶替献血等诸多不安全因素,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个体供血者的丙型肝炎检出率较公民义务献血和无…  相似文献   

18.
第一条 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三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挑选安全献血者--无偿献血,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临床合理用血就是只给确实有输血指征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而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自《献血法》颁布以来,我们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为了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现将2001年1月至12月份无偿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