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温阳利水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加用温阳利水活血方.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温阳利水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3.
温阳利水法为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见于各种严重器质性心脏病 ,病情往往较重。西药毒副作用大 ,且效果不理想 ,笔者 1 999年以来 ,运用温阳利水法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 6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0例 ,其中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 2 0岁  相似文献   

4.
温阳益气通络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采用温阳益气通络利水的方法治疗30例心衰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62~80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冠心病19例,高心病4例,肺心病5例,扩心病1例,风心病1  相似文献   

5.
作者近年来运用温阳益气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2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温阳活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温阳活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将12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1组以温阳法为主,设对照1组;治疗2组以活血法为主,并设对照2组。对照的1、2组予基础治疗加安慰剂。疗程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LVEF、BNP水平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阳活血法治疗CHF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温阳利水法对提高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疗效上的作用。方法:将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常规心衰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苓散。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超声心功能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搏出量(CO)与每搏量(S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C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S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温阳利水法配合西医心衰治疗方案可提高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治疗效果,同时增强左心室泵血能力。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期与恶性肿瘤相仿。中医学自古以来对本病未设专篇论述,但已有心衰之名。程杏轩《医述脏腑》又说"心主  相似文献   

10.
温阳化瘀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2例317400浙江省黄岩市中医院牟重临近10年来,根据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特点,笔者运用温阳化瘀利水法治疗22例,获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1-73岁,平均51.2岁。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对照组25例,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EF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自拟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芳 《中医杂志》2005,46(5):364-365
<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必然结果。2002年6月~2003年5月,笔者应用自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配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1例,并与地高辛配合西医常规治疗的38例进行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79例观察对象均为2002年6月~2003年5月上海市曙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制定的心力衰竭之心气阳  相似文献   

14.
温阳利水化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0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学熙  陈鹏辉 《光明中医》2000,15(3):F003-F00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内科危重病 ,近年来笔者于临床中运用温阳利水化瘀法治疗各种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2 0例收到一定疗效 ,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统计 2 0例 ,其中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最小者 3 5岁 ,最大者 75岁 ,平均 54 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5例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3例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5例。右心衰竭 7例 ,左心衰竭 9例 ,全心衰竭 4例。1 2 临床症状 :面目肢体浮肿 ,腰以下肿甚 ,心悸气喘 ,动则加剧 ,或喘不得卧 ,小便短少 ,怯寒肢冷 ,口唇紫绀 ,胁下块 ,舌肿胖…  相似文献   

15.
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国柱 《国医论坛》2005,20(4):17-1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阶段。尽管目前CHF的治疗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仍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积极有效的治疗。我们应用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肾阳虚型CHF患者51例,旨在探讨温阳活血利水法在心肾阳虚型CHF中的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6.
充血性心力衰竭(CH F)是指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心肌收缩力减低,心排血量减少,因而不能满足机体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从面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心衰一旦形成,多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不易治疗,往往成为心血管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5年生存率不足50%  相似文献   

17.
聂锦坤  陈俊  仲景 《山西中医》2020,(11):27-29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温阳活血利水方剂治疗,7天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加温阳活血利水方口服,对照组31例给予基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结果:温阳活血利水方有明显提高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积分的作用。结论:温阳活血利水方疗效确切,服用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杜凤川 《光明中医》2020,(6):853-856
目的研究温阳利水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组(41例)、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利水汤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及血清BNP水平。结果研究组心功能总有效率90. 24%、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5. 12%均较对照组73. 17%、78. 05%高(P<0. 05);治疗4周后2组LVEF、LVEDD、FS、CO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4周后血清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P<0. 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温阳利水汤治疗在心功能、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指标,降低血清BNP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方芳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3):107-10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必然结果.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笔者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用温阳利水法中药治疗本病41例,并与狄戈辛治疗的38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