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E2)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假穿刺组,③SAH组,④SAH+E2组,⑤SAH+安慰剂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内皮素-1(ET-1)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SAH后7 d SAH+E2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与SAH组和SAH+安慰剂组相比明显变大(P<0.01);与SAH组和SAH+安慰剂组相比,SAH+E2组血浆ET-1浓度明显减少(P<0.01);TUNEL染色显示SAH+E2组颞叶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轻。结论持续给予E2维持其生理浓度可以有效预防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部分可能与E2可以抑制ET-1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早期全身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5组:(1)空白组;(2)对照组;(3)SAH组;(4)SAH+安慰剂组;(5)SA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组.后三组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注血后48 h采用灌注同定法处死动物,留取基底动脉标本.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CVS,并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测定的结果 提示空白组和对照组、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和SAH+安慰剂组较空白组和对照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rHuEPO组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TUNEL染色显示SAH+rHuEPO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全身使用rHuEPO能减少兔SAH模型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部分缓解CVS.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全身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等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对照组;③SAn组;④SAH+安慰剂组;④SA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组。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注血后48h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S-100B的含量.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CVS)。结果SAH+rHuEPO组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少(P〈0.05);TUNEL染色显示SAH+rHuEPO组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轻(P〈0.05);SAH+rHuEPO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增大(P〈0.01),但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全身使用rHuEPO能减少兔SAH模型的皮质神经元凋亡,降低脑脊液中的S-100B蛋白含量。并部分缓解CVS,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SAH+安慰剂组、SAH+低剂量rOPN组和SAH+高剂量r-OPN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通过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 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高剂量r-OPN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脑脊液ET-1水平明显降低,基底动脉pe NOS表达明显升高,i NOS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T-1的产生、降低i NOS的表达,提高p-e 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发的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AH组、SAH+E2组、SAH+安慰剂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CVS的程度以第一次注血后7d的基底动脉平均横截面积评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SAH组及SAH+安慰剂组相比,SAH+E2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血清iNOS浓度明显降低,eNOS浓度明显升高,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E2可有效缓解大鼠SAH后的CVS,并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E2维持SAH后血管内皮功能的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6.
巴曲酶对大鼠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巴曲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 DCVS动物模型 ,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SAH DCVS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巴曲酶组在SAH后 3d、7d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 ;流式细胞仪检测亦发现巴曲酶组凋亡率明显降低 ,与相对应单纯注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巴曲酶可以抑制SAH后的细胞凋亡 ;防治SAH 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抗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 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 0.1(0.1μg)组(n=12)。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r-OPN 0.1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基底动脉p-JNK表达明显降低,脑脊液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抑制SAH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并与尼莫地平对比,观察疗效。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基底动脉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计算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检测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结果各组模型大鼠的基底动脉均出现血管痉挛,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多数神经元发生变性,基底动脉的eNOS表达明显减弱。但注射法舒地尔组与其他模型组相比能较大程度的缓解以上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尼莫地平。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与动脉壁产生的一氧化氮(NO)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验研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VS).方法实验选取12只家犬,随机分成两组.采取"两次出血法"制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SAH前先做基底动脉造影,然后行枕大池穿刺,抽出脑脊液4ml后注入等量自体动脉血.第一次"SAH"后48小时再次注入自体动脉血4ml.第二次注血后6小时治疗组6只动物经枕大池穿刺注入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r-TPA)25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7天后再次行基底动脉造影.结果动脉造影r-TPA治疗组基底动脉口径无明显变化(P>0.05);解剖除1例基底动脉外膜上可见数点凝血外,其余动物颅底均无血块.对照组两次动脉造影基底动脉缩小极为明显(P<0.01),有严重的血管痉挛.颅底充满血块,基底动脉被血块所包绕.结论r-TPA能充分地溶解未成熟的(SAH后48小时)蛛网膜下腔凝血块,从而有效的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将60只模型动物随机等分为SAH组和SAH+HBO组,用显微测量法测量基底动脉管径,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脑组织中的Ca^2+含量。结果模型制作成功后96h测量基底动脉直径,结果显示:经HBO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明显缓解。SAH组NO、NOS含量在术后24h及96h均降低,而经HBO治疗后则增高。SAH组Ca^2+含量在术后24h及96h增高,经HBO治疗后则降低。结论高压氧能够缓解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改善受损的脑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兔痉挛脑血管中JN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脑血管痉挛(CVS)后基底动脉p-jn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SP600125对其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 ①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家兔CVS模型。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p-jnk的表达及使用SP600125干预后对上述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SAH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炎症细胞浸润等,以SAH后7d时为最重,10d时逐渐缓解;SAH+SP600125组与同时段的SAH组比较血管变化明显减轻。②SAH组p-jnk在SAH后7d时表达最为明显,10d表达稍减少,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SAH+SP600125组与同时段的SAH组比较p-jnk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①原癌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免疫炎性反应,是参与形成CVS机制之一。②JNK抑制剂SP600125可以调控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有效缓解CV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额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5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SAH组(n=24)和尼莫地平处理组(n=24),其中SAH组和尼莫地平处理组随机均分为1、3、5和7d等4组(n=6)。尼莫地平处理组于二次注血后30min时经股静脉注入尼莫地平2mg/kg,此后每天经腹腔注射尼莫地平2mg/kg。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病理学变化,测定内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额叶TGF—β1表达。结果:SAH组和尼莫地平处理组基底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而SAH组与尼莫地平处理组无显著差异。SAH1d时,TGF—β1表达增加,3d时达高峰,5d和7d时显著低于1d和3d时(P〈0.01),但仍照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SAH组相比,尼莫地平处理组1d和3d时TGF-β1表达无显著差异,5d和7d时显著增加。结论:SAH后额叶TGF—β1表达发生改变,与脑血管痉挛有关,提示TGF-β1参与了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学过程。尼莫地平可能通过增加SAH后啮组织中TGF-β1表达对缺血脑组织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兔的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模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讨HTEB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作用。方法用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组、对照组(单纯SAH)和实验组(HTEB+SAH)。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血法(0.5ml/kg)制成兔SAH模型。1d后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底动脉Vm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实验组的基底动脉Vm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光镜下,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壁收缩、管腔变窄,实验组变化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HTEB可以减轻兔SAH后急性CVS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性别的差异是否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预后,仍未有定论,雌性素对于血管扩张的可能作用也尚未确定。本研究评估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在大鼠两次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中,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与可能机制。方法 以0.3 mg/ml E2混合玉米油填充于30 mm长的硅胶管(Silastic tube),于雄性大鼠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 h,包埋于动物皮下。测量包埋的第0、1、2、3、4及7天大鼠血中E2浓度。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以第一次出血后7天的基底动脉横切面平均面积来评估。同时检查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现。结果 以E2治疗大鼠的血中浓度维持在生理浓度(56~92 pg/ml),与给予赋形药物的溶剂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E2浓度的增加有统计学上的意义。E2治疗能有意义的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P <0.01)。E2治疗能有意义的减少脑血管痉挛后基底动脉iNOS-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加,而对照组无此作用。脑血管痉挛后eNOS-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受压抑,但可经E2治疗而减缓。结论 建议持续性给予E2,维持其于生理浓度,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E2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益,部分与E2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iNOS的表达及保留eNOS的表达有关。因此,E2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脑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枕大池2次注生理盐水组(NS组)8只,枕大池2次注血组(SAH组)8只。两组均采用微透析仪于注血(或生理盐水)前、后第1,3,5,7天检测脑细胞外液的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浓度,并计算乳酸与丙酮酸(L/P)比值。经颅多普(TCD)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直径。结果与注血前相比,SAH组注血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基底动脉直径显著缩小及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均于第3天开始(P0.05),并于第5天达高峰;且轻度和中度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与管径呈负相关(γ轻=0.673,P0.01;γ中=0.613,P0.01)。乳酸和L/P比值均于第1天明显升高(P0.05),第5天达高峰;且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呈负相关(γ乳酸=0.624,P0.01;γL/P=0.713,P0.01)。谷氨酸第1天显著升高(P0.05),后急剧下降。结论 TCD可通过检测血流速度变化判断兔脑血管痉挛情况,但痉挛程度的判断存在局限性。脑细胞外液乳酸和L/P比值变化可预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判断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8(Caspase3、8)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0),后者再随机分为SAH后1、3、5、7、10d等5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8表达和凋亡。结果凋亡细胞在实验组SAH后第1天出现,第7天凋亡水平达到最高。实验组Caspase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5)。Caspase3、8的表达在SAH后第1天就可观察致到,第5天和第7天出现强烈表达,第l0天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本结果提示在兔脑血管痉挛的基底动脉中存在细胞凋亡;Caspase3、8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