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中13种指标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探索SXD煎煮过程中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方法 按照SXD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煎液,建立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检测各指标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进一步地,分别制备浸泡结束、刚沸腾以及煎煮不同时间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绘制SXD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图,分析煎煮过程中各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和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SXD煎液中,含量最高的指标成分为黄芩苷(15.496 mg/g),其次为小檗碱(3.048 mg/g),含量最低的指标成分为大黄素甲醚(0.046 mg/g);离心沉积物中黄连碱、小檗碱含量分别为离心上清液的4.13、3.44倍,离心上清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含量分别为离心沉积物的2.04、2.76、1.33倍;煎煮过程中,自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黄泻心汤中有效成分煎出量随煎煮时间的变化规律,以确定其最佳煎煮时间。方法采用传统中药水煎法,分时取样,以大黄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为指标性成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煎煮方法汤液中上述主要有效成分随煎煮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单煎时,各汤液中大黄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溶出总量分别于20、36、33 min达到相对高值;合煎时,汤液中上述3种成分的溶出总量分别于26、36、24 min达到相对高值,继续煎煮3种成分溶出总量均逐渐减少。结论煎煮三黄泻心汤以29~35 min左右为宜,此时汤中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黄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溶出总量均到达相对高值;本研究所建立的色谱方法可用于大黄、黄芩、黄连及其复方中相关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三黄泻心汤药效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三黄泻心汤其泻火解毒的药效组分,为药效组分中药的发现和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依据经方的制剂方法制备样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生物碱类-黄酮类-蒽醌类药效组分的含量.结果:测定了16种药效组分: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番泻苷A-番泻苷B-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其含量依次为1.80%,5.40%,7.70%,4.50%,18.80%, 47.80%,9.40%, 3.60%,1.10%,0.42%, 3.54%,0.07%,0.11%,0.37%,0.11%,0.03%.结论:三黄泻心汤泻火解毒16种药效组分的含量为104.75% (mg·g-1),16种药效组分比例是56∶ 163∶ 232∶ 136∶ 571∶ 1448∶ 283∶110∶32∶ 107∶ 13∶2∶3∶ 11∶3∶1(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番泻苷A-番泻苷B-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泻心汤中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的方法,并探索配伍对各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C18柱,流动相:甲醇-2%甲酸水溶液(0.1%三乙胺)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346 nm;不同配伍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这7个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质量浓度加样回收率稳定。与单味黄连、黄芩相比,复方中7个成分含量均降低。大黄使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降低,使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增加;黄连使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降低,使汉黄芩苷含量增加,对黄芩苷影响不大;黄芩使黄连碱、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降低。结论本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结果稳定,适合于泻心汤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的分析。不同配伍对各成分含量有影响,其影响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5.
黄芩、黄连配伍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相须药对的配伍对主要活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芩-黄连药对为研究对象,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含量,选取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及黄芩-黄连比为考察因素,通过混合均匀设计试验优选煎煮工艺。考察不同比例配伍的黄芩-黄连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并采用三维效应面及三角能级图的形式将两指标成分进行直观对比,重点关注因两味中药在共煎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结果:黄连主要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两者的配伍比例显著性相关;而黄芩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煎煮时影响因素有关。黄连用量为黄芩用量2,3,5倍时溶液中两者含量相对较高,其他比例时均较低。结论:可通过研究药对的不同配比与其各自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其临床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三黄泻心汤传统汤剂、复方浸膏和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结果: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含量远远大于传统汤剂和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结论: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含量较传统汤剂和复方浸膏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黄连-黄芩药对配伍机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HPLC技术对药对水煎物及单味药材水煎物进行了分析。同时制备了小檗碱-黄芩苷结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其与共煎物、单味药材水煎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小檗碱和黄芩苷在共煎物中的含量比单味药水煎物显著提高;共煎物和小檗碱-黄芩苷结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出现了新的吸收峰。结论:黄连-黄芩药对配伍的物质基础机理很可能为小檗碱和黄芩苷二者结合,导致二者理化性质改变,从而增加了二者的煎出。  相似文献   

8.
三黄方及其单味药药效物质基础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黄方抗内毒素及黄连炮制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分别采用体外抗内毒素活性实验和3T3-L1前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试验,以及HPLC血清指纹图谱等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结果:(1)三黄方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4-(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0,10′-双6-羟基芦荟大黄素、小檗碱和黄芩苷为体内入血成分,并与体外抗内毒素活性相关。(2)黄连炮制品中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和小檗碱为体内入血成分,并与体外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相关。结论:大黄中的大黄素、大黄酚等5种成分,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连中的小檗碱等可能是三黄方抗内毒素的药效物质基础;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和小檗碱可能是黄连炮制品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变化规律,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黄连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常用方剂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比例,选择按1:0、1:1、1:2、1:3、2:1、2:3、3:1、3:2、0:1等9个比例分别配伍,水煎煮回流法提取,经分离精制,制得各供试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黄芩苷溶出率与黄芩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盐酸小檗碱溶出率与黄连比例亦成非线性关系,黄芩的最佳配伍比例是3:1,黄连的最佳配伍比例是1:3。结论:按不同比例配伍黄芩、黄连合煎过程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HPLC同时测定一清胶囊中黄芩苷、大黄酸和小檗碱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奕  许旭 《中成药》2005,27(2):155-157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一清胶囊(大黄、黄芩、黄连)中黄芩苷、大黄酸和小檗碱3种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选用Kromasil C18分析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2 mol·L-1H3PO4(三乙胺调pH=6.82)-乙腈(40:11),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1.结果:黄芩苷在3.666~73.32 mg·L-1内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关系(R=0.9998),大黄酸在0.3112~15.56 mg·L-1内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关系(R=0.9998),小檗碱在1.221~50.∞mg·L-1内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关系(r=0.9999).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黄芩苷102.3%(RSD=2.5%)、小檗碱101.8%(RSD=1.8%)、大黄酸98.3%(RSD=2.9%).结论: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一清胶囊质量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药对黄连-黄芩在泻心汤和葛根芩连汤组方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中所含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以乙腈-10 mmol·mL-1甲酸铵溶液(内含0.2%三乙胺,用甲酸调pH到4.0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组方中黄芩、大黄、甘草使黄连中小檗碱、巴马汀含量降低,葛根使小檗碱、巴马汀含量增加。组方配伍中黄连使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降低,大黄和甘草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使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降低;葛根使黄芩苷含量降低,但使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增加。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鉴定泻心汤和葛根汤中5种成分,不同配伍对5种有效成分含量有影响增加。  相似文献   

12.
泻心汤配伍理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泻心汤配伍合理性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运用正交设计探讨泻心汤各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相互关系。 结果: 体内研究发现黄连、大黄对小鼠ig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作用,测得其小鼠ig大黄的半数致死量(LD50)按生药计为48.92 g/kg;小鼠ig黄连的LD50按生药计为2 047.9 mg/kg;黄芩对小鼠无明显急性毒性作用,未测出其小鼠口服LD50。利用正交设计,以死亡率为指标观察泻心汤各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黄连是泻心汤中的主要有毒物质;大黄有降低黄连急性毒性作用的趋势,但作用明显弱于黄芩;黄芩可显著降低黄连的急性毒性,是泻心汤中的主要解毒物质,这可能是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小毒性的重要原因。 结论: 泻心汤中黄连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黄芩则是其解毒物质,该方的配伍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解毒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其解毒的机制可能与黄连中的生物碱能与黄芩苷或大黄蒽醌生成沉淀有关。  相似文献   

13.
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并考察其中含挥发油的羌活、独活、黄芩、黄连4味中药配伍后对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YL2000水煎剂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从挥发油中分离出146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了其中39个化合物,其挥发性成分总量占色谱峰总面积的85.66%。大部分单味中药中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成分在YL2000共煎液中未能检测到,多数成分存在于共煎液挥发油中而在单味药挥发油中无任何相关文献报道。结论:YL2000组成中药配伍对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提示,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增溶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以及挥发性的成分蒸发了,导致部分成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王立  赵瑛 《中成药》2011,33(8):1326-1330
目的 探讨煎煮方式对葛根芩连汤煎剂(T)、黄芩单煎剂(S1)和黄连单煎剂(S2)中黄芩苷( Baicalin,Ba)、小檗碱( Berberine,Be)在家犬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测定家犬血清中黄芩苷、小檗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测定不同时刻家犬体内黄芩苷、小檗碱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家犬灌服T、S1、S2后黄芩苷、小檗碱在家犬体内的Cmax 分别为(7.588±0.797) ng/mL(T,Ba)、(7.204±1.368) ng/mL( S1,Ba);(0.323±0.036) ng/mL(T,Be)、(2.044±0.653) ng/mL(S2,Be);tmax分别为(8.333±1.506) h(T,Ba)、(8.066±0.860) h(S1,Ba);(1.750±0.274) h(T,Be)、(2.932±0.532)h(S2,Be);AUC0-∞分别为(268.7±55.97)ng/(h·mL) (T,Ba)、(218.2±77.3) ng/(h·mL) (S1,Ba);(2.098±0.532) ng/(h·mL) (T,Be)和(15.232±8.36) ng/(h·mL) (S2,Be).结论 煎煮方式对黄芩苷、小檗碱家犬体内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葛根芩连汤配伍抗腹泻药效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抗腹泻药效之间关系来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用墨汁为显色剂,小鼠小肠推进率为指标;用番泻叶造成小鼠腹泻模型,以腹泻次数为指标,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药效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葛根芩连汤配伍降低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中,以黄连与炙甘草作用为主,葛根与黄芩能拮抗黄连的作用,炙甘草则增强黄连的作用.减少腹泻小鼠DI,主要作用药物为黄连,黄芩拮抗黄连,葛根能增加黄芩的作用,而炙甘草与黄芩黄连配伍后能增强黄连的作用.结论:在葛根芩连汤的抗腹泻药效中,其最佳组合为黄连炙甘草.  相似文献   

16.
泻心汤沉淀物代谢产物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泻心汤配伍沉淀物的大鼠体内过程。方法: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口服泻心汤沉淀物、单味黄芩煎液及黄芩苷后大鼠尿中黄芩苷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原位襻技术研究各样品中的黄芩苷在小肠的吸收情况。结果:各样品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经尿排泄各时间段内代谢的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排泄达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鼠对于泻心汤沉淀物中黄芩苷的吸收率明显高于黄芩煎液和黄芩苷。经液质联用分析,发现汉黄芩苷和7-O-葡萄糖醛酸-白杨素出现在口服黄芩苷后大鼠的尿中,这2个化合物作为黄芩苷的代谢产物未见相关报道。结论:泻心汤沉淀物在大鼠空肠内的吸收率明显大于黄芩和黄芩苷。其代谢产物可能与黄芩素等活性成分共存并共同构成泻心汤沉淀物的药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泻心汤中大黄的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胃大黄水煎液+黄芩苷+黄连总生物碱,大黄游离蒽醌+黄芩苷+黄连总生物碱以及黄芩苷后0.5、1、2、3、8、24小时取血,分离血浆,用高效液相仪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大黄水煎液+黄芩苷+黄连总生物碱组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54.19±112.67)h,AUC=(10982.33±17515.24)μg/L.h,Cmax=(9.88±7.95)μg/L,MRT=(95.86±54.24)h,Vd=(2318634.61±4588242.95)L/kg,CL=(29762.82±39003.52)L/h/kg,Tmax=(11.20±7.16)h;大黄游离蒽醌+黄芩苷+黄连总生物碱组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6.49±6.83)h,AUC=(3433.04±4193.84)μg/L.h,Cmax=(6.10±3.06)μg/L,MRT=(23.84±7.08),Vd=(652463.39±4930818.35)L/kg,CL=(36292.44±49581.85)L/h/kg,Tmax=(5.00±4.11)h;黄芩苷组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8.85±7.61)h,AUC=(439.05±370.73)μg/L.h,Cmax=(7.30±1.65)μg/L,MRT=(25.36±3.35)h,Vd=(188123.41±274588.24)L/kg,CL=(8759.87±11715.64)L/h/kg,Tmax=(2.00±3.36)h。结论:大黄、黄芩和黄连配伍可以促进黄芩苷在机体内的的吸收,大黄水煎液还可以显著延长黄芩苷在机体内的半衰期,使黄芩苷的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