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解决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的传输稳定性问题,提高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方法: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内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院前院内急诊系统进行标准化数据传输、医联体院前急救模式改造和统一调度平台建设,打通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结果:院内医生可提前查看院前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诊疗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与患者或医生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或指导。结论: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资源共享、院前院内急救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91-229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院前争分夺秒急救,早期救治心室颤动,院内急诊科抗凝、溶栓、生命支持,途中监护、密切观察、持续治疗转运至病房住院,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结果64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的模式和实现途径,以及在救治急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JSON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选择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上线后3个月我市定点医院抢救的1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平台上线前3个月的15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台上线前后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和急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8月~2006年9月未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的139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后出诊完成的146例作为急救组。结果2组患者外伤后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死亡与残疾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腹部伤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提高严重腹部伤的救治水平. 方法 采用院前院内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救治的方法对112例严重腹部伤患者进行救治,分析其临床救治效果. 结果 治愈103例,占92.0%;转院3例,占2.6% %;死亡5例,占4.4%. 结论 院前院内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和畅通的急救绿色通道能提高严重腹部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救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3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应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缩短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筹院前院内急救资源,建立院前院内衔接路径与衔接机制,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方法:基于院前院内急救医疗应用场景要求,遵循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开发理念,采用Netty框架及Kotlin开发语言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和移动端应用.结果:有效整合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统一急救信息输入与输出路径,实现了26...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救一体化管理对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建立急救中心一体化管理体系,成立急诊急救应急团队,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加强院前院内应急急救,重点发展急危重病急救专业,确立急诊专业特色专科,设备齐全配备到位能用会用,注重人才队伍科研培训等.结果 与急救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相比院内反应时间缩短了1.38~2.66min,急救抢救成功率上升至98.34%.结论 急救一体化管理能够为抢救病人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现代急救护理,能显著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是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7—12月接受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时间、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各项急救相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一套基于3G/4G无线网络的区域性急救系统的设计过程。该系统以医院急诊科为救治中心,依托专网专线和3G/4G通信网络建立,集成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系统、急救现场手提箱系统和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处置能力,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接收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32)。对照组施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施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能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能改善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院前医疗急救分级模式的应用效果,为推进院前院内有效衔接、分级诊疗及合理指导就医提供依据.方法 调取2020年6-12月北京急救中心院前医疗急救患者分级系统内患者院前初诊评级(院前评级)为Ⅰ级(急危症)、Ⅱ级(急重症)的数据5 737例,分析送院就医情况,并与院内评级为Ⅰ级、Ⅱ级的分级数据进行评级比较.结果 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方法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6年8月~2009年7月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方式接诊救治的ACS患者145例为研究组,以2003年8月~2006年7月院前急救院内分工合作救治的ACS患者127例为对照组。以胸痛缓解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发作与溶栓时间、发作与外转PCI或CABG时间及死亡等四项指标为评判依据,对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一体化救治明显提高了ACS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溶栓延迟时间0.5~3h,经危险分层外转PCI或CABG时间缩短6~8h,死亡率明显下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提高。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有利于ACS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是一项有意义的医疗救护模式,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强调急救医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由院前、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院前急救又是近几年来医院里重视的新的医疗服务,院前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强院前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护理,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比研究院前院内联动、院内多学科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的新模式治疗的116例创伤患者和到院后再行院内分诊、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传统模式治疗的86例创伤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新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为(58±29)min及(28±15)d,传统模式为(125±60)min及(40±1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急救新模式比到院后院内分诊的传统模式大大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提高了创伤后黄金1h的利用率,有利于急诊抢救和术前准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与机会,提示建立院前院内联动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心脑病科就诊急性脑出血患者共有160例,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模式,试验组采用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常规组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能为急性脑出血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芹仙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490-149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9年始创建高级卒中中心,根据高级卒中建设与条理规范要求,自2019年3月始,对所有ACI患者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现将收集的2019年3月—2019年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纳入观察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急救时效(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模式及效果.方法 2006-01/2010-10月,院前救护站4人和应急医疗队的4、8、12和48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全组展开救护510起,救治严重交通伤病人1976例,对有关伤员现场分类,心、肺、脑复苏,急救手术;后送途中的有效处理;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将在此期间急诊科院前接诊至急诊科内救治的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将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就救治时间而言,研究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