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CT、MRI及DSA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探索DAVF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对98例不同类型DAVF的CT、MRI及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及MRA检查能较好地显示因DAVF所致的颅内继发性病变,扩张的引流静脉,继发性出血及静脉窦狭窄、闭塞等改变;DSA检查则能准确地显示瘘口部位、供血动脉、静脉引流情况及颅内血流分布情况,但无法显示继发的脑实质病变。结论DSA检查是诊断DAVF的金标准。CT、MRA检查亦能为诊断DAFV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小脑幕DAVF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6.2岁;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3例;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等;头颅CT联合MRI检查可提示颅内出血性病变、非出血性病变、血管流空或异常血管影;DSA检查可清楚显示小脑幕DAVF瘘口、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小脑幕DAVF临床表现多变,一些MRI特征性改变可提供小脑幕DAVF诊断线索,但确诊依赖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DAVF)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DAVF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AVF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头痛(4例)和搏动性颅内血管杂音(5例)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头部CT和MRI可显示DAVF的一些继发性改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广泛的血管流空现象及迂曲扩张异常的血管。MRA、DSA可显示吻合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DAVF的CT、MRI、MRA及MRV等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DAVF,确诊依赖于脑血管造影(DSA)。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合并髓静脉扩张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DAVF合并髓静脉扩张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1例DAVF合并髓静脉扩张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以症状性癫痫起病。头颅MRI表现为脑白质内迂曲、扩张血管影,并继发性脑梗死和脑水肿;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造影静脉期上矢状窦前1/3不显影,静脉晚期颅内多发髓静脉迂曲增粗,经室管膜下静脉-大脑内静脉回流,右侧颈外动脉造影示DAVF形成,大脑上静脉逆向回流,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左侧发育性静脉畸形。经血管内介入栓塞DAVF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结论DAVF合并髓静脉扩张少见,可继发脑实质病变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表现为头颅MRI提示髓静脉扩张涉及的疾病谱较多,需仔细鉴别;MRI和DSA联合检查能更好评价脑实质和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5.
李黎  刘俊  杨智  兰亚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6):573-577
目的 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 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 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成急性(7 d内)、亚急性(1 个月内)和慢性(超过1个月)三组。 结果 确诊的患者急性组4例、亚急性组4例和慢性组8例,其中急性和慢性患者中男性比例均为 75.0%,高于亚急性患者(50.0%)。在静脉引流方向上,有7例(87.5%)的慢性患者引流方向向上, 而急性和亚急性患者静脉引流向上的比例分别为3例(75.0%)和2例(50.0%)。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 出现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DSA影像显示DAVF在颅颈结合区集中在C1神经根处、双侧乙状窦处、 横窦区、右脑膜后动脉近横窦处、右侧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左/右侧椎动脉区、枕大孔区、右侧脑 膜中动脉分支、窦汇区、天幕区和双侧海绵窦。5例患者接受了CTA检查,其中4例CTA影像呈阳性,显 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的数目、形状和粗细上的改变;12例患者行脊髓MRI平扫检查,均显示被 检者出现异常流空血管,并在脑实质区出现异常信号。 结论 颅颈结合部DAVF的临床表现与颅颈结合部位置无关,与静脉引流的方向有关,CTA和MRI有 助于DAVF诊断,但确诊需要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最佳检查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比分析34例该病患者各种检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结果。结果CT检查阳性9例;MRI、MRA检查阳性表现23例;3D-TCD检查有24例表现患侧眼静脉流速升高;DSA检查可以清楚地反应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全貌。34例患者有17例获解剖学治愈,4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1例出现偏瘫,2例未治。结论DSA是确诊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金标准,能显示出瘘口的类型、血供及静脉引流方式:CT、MRI、MRA及3D-TCD只能反应部分颅内继发性改变。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深对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少见类型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血管杂音;DSA示:双侧颈外动脉、左侧大脑后动脉均可见动静脉瘘,左侧较重,致颈内动脉显影不佳,左侧椎动脉颅内段不显影,左侧椎动脉颅外段可见明显动静脉瘘。结论 DAVF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对于不明原因出现头痛、头晕、血管杂音等症状,应高度注意是否存在 DAVF ,尽早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合并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经过,并结合复习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开颅术后DAVF合并静咏窦血栓形成的报道很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管造影(DSA)均有相应改变。DSA介入治疗疗效显著。结论:DSA检查对确诊和治疗该病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行血管内栓塞前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旨在为评价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CDFI)对80例TCCF患者在行血管内栓塞术前后进行检测,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结果CDFI在术前可明确因瘘口引起的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改变、引流静脉以及颅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术后通过治疗前异常引流静脉血流的消失、颈内动脉是否通畅等客观指标的观察,能准确、动态、有效地评估疗效。结论CDFI能系统地观察TCCF血管内栓塞前后的声像图表现,可作为评价疗效首选的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腩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V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CV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结果 CVT多见于中青年,多为急性起病,大部分可找到相关病因,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MRI联合MRV能清晰地显示静脉系统形态及阻塞情况,DSA能清楚显示静脉系统血栓的部位及继发于CVT的动静脉瘘.早期诊断及应用抗凝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结论 CVT的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联合MRV检查是目前CVT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检杳方法 ,对原因不明的颅内高压患者需行相应检查,一旦确诊,应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与板障静脉沟通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并发颅内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例与板障静脉沟通的DAVF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62岁男性,左侧肢体肌力0级,头部CT示右侧额顶叶出血;DSA示右侧额顶部DAVF,由右侧脑膜中动脉额顶支供血,经板障静脉、大脑镰静脉引流并因压力增高导致皮层静脉逆流致静脉高压性脑出血;经脑膜中动脉额支注入Onyx胶闭塞瘘口,术后复查造影发现引流静脉消失;术后半年,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 与板障静脉沟通的DAVF并发颅内出血为罕见疾病,血管内治疗可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研究1985年2月~1996年8月脑动脉畸形96例,对照分析本病的DSA、CT和MR诊断征象。结果96例DSA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迂曲,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提早显影.58例CT平扫25例显示局部有条索状、团状高密度灶,14例显示高低混杂密度灶。显示低密度灶7例。12例显示正常.增强扫描可见弯曲,粗大明显增强高密度血管影,无水肿及占位效应.14例MR扫描均见流空信号,多为蜂窝状或蚯蚓状,其周围有粗大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作者认为DSA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MR对畸形血管的显示优于CT,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3.
Minoru Nakagawa  MD    Kenji Sugiu  MD    Koji Tokunaga  MD    Kohei Tsuda  RT    Matsuhiro Imaoka  RT    Atsushi Kawahara  RT    Kenjiro Fujiwara  MD 《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09,19(2):179-182
The authors reported a case of a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 in the left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in which 3-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giograms (3D-CTAs) by a 64-section multidetector row CT scanner were useful for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DAVF in the left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appeared on th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 3D-CTAs were obtained by a 64-section multidetector row CT scanner before a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The feeders and draining veins of the DAVF were clearly demonstrated on the 3D-CTAs, which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mal dural sinuses and DAVF. The DAVF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surgery, a transvenous embolization through the mastoid emissary vein, which was easily detected by using the 3D-CTA, showing both the subcutaneous vein and calvalium. 3D-CTAs by a 64-section multidetector row CT scanner are useful for bot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AVF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断层重组技术获得CT样图像(Dyna CT)及吲哚箐绿(ICG)造影对定位、评估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及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名符合手术切除SDAVF的患者,术前行Dyna CT三维重建瘘口血流、评估瘘口与脊柱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并设计手术预案,术中行ICG造影准确定位瘘口,辨别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后切除瘘口,并再次行ICG造影确认引流静脉不显影。结果所有10例患者术前造影及Dyna CT均可辨明瘘口位置及与脊柱的关系,术中均根据ICG造影中的血管显影顺序判断血流方向及定位瘘口,瘘口阻断后再次ICG造影见引流静脉均无显影。术后1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1 w后所有患者复查DSA均见瘘口完全消失。临床随访8例均未见症状复发结论术前Dyna CT瘘口血流重建结合术中ICG造影可以准确定位瘘口,良好地区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DAVF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结果例1:发作性言语不能,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误诊为TIA;例2:痴呆、双下肢行走不稳、尿失禁,既往有头部伤史,误诊为正常颅压脑积水;例3:左侧动眼神经麻痹,既往糖尿病史9年,误诊为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3例均经DSA证实为DAVF。前两例头部MRI重新仔细阅片,发现两侧大脑皮层存在不对称的血管流空信号,提示DAVF,第3例左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头MRI和CTA均未见异常,行全脑DSA进一步除外动脉瘤时,意外发现病因为颈外动脉系统供血的海绵窦区DAVF。结论当患者有神经功能缺损、临床表现与影像不一致、对治疗不佳时,应考虑到DAVF的可能,注意MRI上有无细微的血管形态改变,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