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以黏液血便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误诊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32岁.主因间断黏液血便1 a,加重12 d于2010-05-31收入我院诊治.患者于1 a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黏液血便,6~8次/d,无发热、腹痛,无恶心、呕吐,曾2次收入某三甲医院住院诊治,行结肠镜检查,镜下可见全结肠黏膜弥漫性糜烂、浅溃疡,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药物治疗9个月,黏液血便仍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男,21岁。反复腹痛、膜泻0.5a。0.5a前腹痛、腹泻,大便3~4次/d,稀黄便,无脓血,2个月后为7~8次/d,黏液脓血便,伴消瘦、纳差,无发热、盗汗;当地抗感染治疗无效,转省肿瘤医院肠镜、胸片及相关检查诊断炎症性肠病。6个月后腹痛加剧、黏液脓血便10余次/d,体重下降7kg,转诊我院肠镜提示:回肠末端5cm可见散在溃疡面,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见散在溃疡面及息肉样增生,病检:克罗恩病。查体:T36.6℃,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男,21岁。反复腹痛、腹泻0.5 a。0.5 a前腹痛、腹泻,大便3~4次/d,稀黄便,无脓血,2个月后为7~8次/d,黏液脓血便,伴消瘦、纳差,无发热、盗汗;当地抗感染治疗无效,转省肿瘤医院肠镜、胸片及相关检查诊断炎症性肠病。6个月后腹痛加剧、黏液脓血便10余次/d,体重下降7 kg,转诊我院肠镜提示:回肠末端5 cm可见散在溃疡面,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见散在溃疡面及息肉样增生,病检:克罗恩病。查体:T 36.6℃,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05/60 mm Hg;慢性病容,中度脱水,消瘦,心肺无异常;腹低平,全腹软,下腹压痛,肝脾不肿大。实验室资料…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消化科收治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3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女,41岁。主诉:腹痛反复发作半个月。于入院前半个月无诱因出现全腹胀满疼痛,急诊查腹平片诊断为结肠梗阻,经灌肠治疗后症状好转,其后两周间断发作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否认其他病史及过敏史。体检:剑突下压痛(+)。  相似文献   

5.
钟英强  王连源  陈为宪 《新医学》2004,35(4):228-228
1病例报告 患者,女,34岁.因反复解黏液血便13年,加重伴发热1个月于2002-12-23入院.从13年前起,患者反复解黏液血便,间有脓血便,每日2~20次不等,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相似文献   

6.
伪膜性肠炎误诊为细菌性痢疾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伪膜性肠炎误诊为细菌性痢疾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87岁.因反复头昏、心悸6 a,复发1个月、腹泻10 d第2次入院.患者患高血压、冠心病6 a,长期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可控制.3 a前第一次住我院,诊断同上.1个月前头晕、心悸加重且伴有心前区压榨感住外院,仍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当时无腹泻,但有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洛西林、阿奇霉素等药)、降压、扩冠、抗心衰治疗十几天头晕、心悸、心前区压榨感减轻,但继之出现腹泻,初为2~3次/d,黄色糊状,无黏液脓血及里急后重感,无畏寒、发热,后每日十余次,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继续院外治疗(不详)无效,患者自动出院前来我院就诊,第2次住我院.  相似文献   

7.
对以胃肠道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48岁。因反复腹泻2个月余,加重1d入院。患者2个月前食用大闸蟹后出现腹痛,大便稀烂无黏液脓血便,每日3~4次,无发热。近1d前出现腹痛加重,伴解黄色稀水便10余次。入院查体:T36.5C,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出境  相似文献   

8.
对嗜酸性胃肠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0岁。因间断腹泻伴黏液脓血便1a,呕吐腹泻5d来我院。患者近1a劳累后出现腹泻,每天大便3~10次,为不成形黏液脓血便,每次量不多,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感。无发热。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与中药及中药灌肠治疗,  相似文献   

9.
黄光杰 《新医学》2004,35(3):171-172
患儿,女,2岁8个月。因反复发作性发热、腹痛、腹泻1年余发作2日入院。患儿于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腹痛、腹泻3日就诊。不规则发热,体温为37.5~38.5℃,脐周及腹部疼痛,能忍受。黏液脓血便,1日7~8次,伴里急后重。查血象: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2;粪常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反复发作性肠道非特异炎症性疾病 ,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disease ,CD) ,二者在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各有特点。1 IBD的临床表现1 1 腹泻与血便 UC患者活动期多是黏液脓血便 ,重症可致大出血 ,轻症大便每日数次 ,重症可达 10余次以上。缓解期便次减少 ,无脓血或排便正常。CD患者常有糊状便 ,每日数次 ,常无脓血 ,如直肠受累或急性发作时可有便血。1 2 腹痛 两者均有腹痛 ,UC病变多累及直肠、乙…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临床为腹痛、腹泻、黏液性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其病程较长,此病病程长且易复发,因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治疗十分困难。我院2004-03至今笔者采用复方丹参针保留灌肠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63例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修改的UC诊断标准[1]。病程3个月~20 a,平均(8±2.3)a。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3例伴有发热症状。2次及以上大便培养未发现致病菌。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轻、中度充血,水肿,多发性溃疡,血管纹理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 女,6.5月龄。因腹泻2个月余、发热1d入院。黏液便3~6次/d。病初无脓血,腹泻2~3d后便中含少许血丝,口服思密达及停母乳后腹泻减轻,停药后再次出现腹泻,于门诊口服药物及中医推拿治疗1个月余,其间反复多次复查便常规均大致正常,  相似文献   

13.
刘允  刘伟  曹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794-2794
1病例报告 男,68岁。以间断黏液血便2a、加重1周为主诉于2003-11入院。2a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黏液血便,曾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在当地医院口服地塞米松及灌肠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反复发作,遂间断用药物治疗。近1周饮酒后,黏液血便增多,大便7~8次/d,自觉周身乏力,无明显腹痛,无发热,自服氟哌酸及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无好转,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4.
仲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624-1624
1 病例报告 女,51岁。轻度贫血貌,肝脾不大。8a前多在经期出现间歇性黑便,偶伴有下腹部绞痛,曾给予抗炎治疗,效果无佳。5个月前,便次增加,伴有里急后重感,出现铅笔状大便。2个月前排便后腹痛加重,便表面多带血。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减轻。直肠指诊阴性发现,结肠镜检查:距肛门约20cm,见一管状狭窄性病变,表面小结节,内镜通过困难。肠镜病理诊断:(乙状结肠)黏膜慢性炎,另见黏液池内漂浮异型腺上皮,可疑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成人小肠蛔虫症反复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7岁.因间歇性腹胀腹痛20 a余入院.疼痛反复发作,间期正常,无放射性,呈阵发性,性质不定,无节律性,多出现在夜间,与季节无关,偶伴腹泻,2~3次/d,稀便,无黏液及脓血,便后疼痛缓解.食欲不振,乏力、纳差、全身瘙痒.无恶心呕吐、呕血,无吞咽困难、返酸、嗳气.无便秘、便血、脂肪痢和陶土样大便.曾在某县医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抗感染和支持等治疗后略有好转.后在某市医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手术切除后症状依然存在.查体:T 36.3℃,R 17次/min,P 80次/min,BP 120/80 mm Hg.痛苦病容,明显消瘦.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2岁,因“间断腹泻、脓血便7年,再发1月”,于2006年5月入住本院。 患者7年前劳累后出现腹泻,初为黄色糊状便,数日后变成黏液脓血便,10余次/日,便前有腹痛,便后可缓解,伴里急后重,无发热。抗感染治疗后缓解,但症状反复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摘要 男,20日龄。主因血便10d住院,患儿从生后1周开始出现暗红色血便,3~4次/d,不伴呕吐及发热,母乳喂养,吃奶好。在当地就诊后服用抗炎及止泻药症状略好转,3d后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反应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无腹胀,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肛门外观无异常。住院治疗后做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2~3个/Hp,红细胞10~15/Hp,潜血+++,血生化检查正常。腹部彩超未见“同心圆”征,故不支持肠套叠。初步诊断:(1)腹泻病;(2)细菌性痢疾?治疗给予头孢他啶抗感染、静脉补液,口服胃肠道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和助消化药乳酸菌素片。住院4d症状好转出院。患儿回家5d后又出现暗红色血便,查血常规:Hb80g/L,出现贫血。到北京某医院就诊后,经肠道超声检查,诊断为肠道壁血管瘤。经手术切除后治愈。随访2a未复发,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8.
对小儿肠套叠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10月龄。因腹泻2 d入院。患儿2 d前突起腹泻,初为黏液血便,继之出现血水样便,每日达数次,并伴呕吐,7~8次/d。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伴血水样物,呈非喷射状。患儿拒奶,哭闹,烦躁不安,病程中无发热及抽搐,在当地医院门诊诊为“菌痢”后回家服药治疗。口服黄连素片每次0.1 g,3次/d;小儿复方新诺明每次0.24 g,3次/d。服药2 d病情无好转,于2009-02-05急入我院就诊,门诊急查大便常规:RBC(+++),W BC(++),少量黏液,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收入传染科治疗。查体:T 37.5℃,P 126次/m in,R 38次/m in。精神差,面色苍白,皮肤弹性差,前囟略凹陷,心肺无异常,腹部软,且较膨隆,右下腹部可触及5 cm×7 cm大小之包块。按压包块部位时患儿哭声加大,右侧肠鸣音较左侧为亢,并可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查体后既疑肠套叠致肠梗阻之可能。行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腹中部见多个气液平面。  相似文献   

19.
林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6):8865-886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该病一般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疗效不满意。我院2005-03/2008-03应用康复新液联合黄连素、地塞米松等保留灌肠治疗UC,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成人小肠间质瘤并套叠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5岁。因间断性中上腹痛3个月,加重5 h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间断性绞痛,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无呕血或吐咖啡色样物,不伴发热、反酸、烧心,大便2~3 d1次,无黏液、脓血或黑便,病情经对症处理能缓解,但时有反复,间歇期无不适。5 h前再次发作,较以往加重,但仍有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