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2年1月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共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9个,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个。结果 11个动脉瘤均100%栓塞成功,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另外2例因未定时返院复查而失访。结论采用单纯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目前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较好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42例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综合应用选择合适患者、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回撤式"微导管进入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式、柔软弹簧圈等方法。 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完全栓塞35例(占83.6%),近全栓塞4例(占9.5%),不完全栓塞3例(占7.1%)。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两例,术中出血率为4.8%(2/42)。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可行性,通过综合多种技术手段,能明显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率。  相似文献   

4.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及中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栓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1例留下残疾。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2.5%),均为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结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5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 B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情况及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 0%(12/75),显著高于A组的5. 3%(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预后良好比例为96. 0%(72/75),显著高于A组的86. 7%(6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各维度评分均上升,且B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均可获取较好的手术效果,但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创,对机体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生活质量高,但其手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且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4 8例。结果  10 0 %闭塞 2 5例、90 %闭塞 18例、80 %闭塞 5例。术后并发症8例 :微弹簧圈移位 2例 ,术中动脉瘤破裂 3例 ,严重血管痉挛 3例 ,死亡 2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Hunt-HensⅤ级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1例Hunt-Hens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31例患者均在入院3 d内(其中19例24 h内)行介入治疗,动脉瘤直径2.7 ~ 12.7 mm.介入治疗后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Hunt-HensⅤ级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1例Hunt-Hens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31例患者均在入院3 d内(其中19例24 h内)行介入治疗,动脉瘤直径2.7~12.7 mm。介入治疗后行脑室外引流术5例,气管切开术23例,腰池引流术18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7例。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31例患者共发现32个动脉瘤,治疗31个,行动脉瘤致密栓塞25例,次致密栓塞6例。31例中死亡8例(25.8%),重残9例,植物状态生存4例,良好4例,轻残6例。出现脑积水1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0例。结论对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应早期行介入栓塞,为进一步防治严重并发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1年 ,苏联学者Serbinaerki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导管 ,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得到应用。 1 983年Guglielmi等报道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在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GDC以及稍后开始应用的MD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标志着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技术的成熟。材料与方法1 998年 1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共经股动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2 3例 ,男 1 0例 ,女 1 3例 ,年龄为42~ 65岁 ,平均 56岁。 2 3例中 ,前交通动脉瘤 6例 ,后交通动脉瘤 1 7例。动脉瘤直径 3~ 7mm ,平均 4.7mm。动脉瘤颈宽 1~ 4mm ,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探讨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44个动脉瘤行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2个,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2个。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12枚支架到位满意。38个动脉瘤完全闭塞,5个闭塞95%以上,1个闭塞95%以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3~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9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支架狭窄。结论一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开颅夹闭手术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风险及预后。方法:入选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分别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对38例患者病死率、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组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与手术夹闭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疗效好,并发症少,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经验。方法 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先后应用MagicBD,Tracker-16,Tracker-10和Cordis 3F/2.5F微导管,送入球囊、不同长度的国产、进口游离微弹簧圈,配用MDS、GDC系统送入不同长度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3例、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P2段动脉瘤1例,治疗颅内动脉C3-4段假性动脉瘤5例。结果 本组无1例死亡。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5例均痊愈,无并发症;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栓塞达100%者9例、95%者2例,其中1例因血管痉挛遗留轻瘫,1例因MDS到位后不能顺利解脱导致部分脱垂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2cm,遗留轻瘫;5例假性动脉瘤完全治愈;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2例椎动脉完全治愈。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只要前、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脱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8 3年 ,Guglielmi等报道了电解解脱弹簧圈 (Guglielmide tachablecoilGDC)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GDC以及稍后开始应用的机械解脱弹簧圈 (machinedetachablecoilMD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标志着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技术的成熟。但是如何判断动脉瘤局部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在载瘤动脉上的开口与临近分支开口的关系以及确定何时停止栓塞颅内动脉瘤栓塞仍有待完善。1 材料和方法1998 11~ 2 0 0 0 0 7经股动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2 3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23例(共25个瘤体),男15例,女8例,年龄23~82岁,平均48.2岁,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 2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栓塞治疗,5个宽颈动脉瘤联合...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微弹簧圈和可脱球囊栓塞治疗方法、结果、技术特点、弹簧圈理化特性和并发症处理等。材料和方法:17例囊状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3例采用球囊栓塞。15例颈动脉穿刺入路,途径短,成功率高。5例股动脉穿刺入路。结果: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14例;动脉瘤栓塞90%,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同时与载瘤动脉完全闭塞3例。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栓塞后3个月随诊无一例死亡和发生栓塞并发症;动脉瘤闭塞90%的3例,DSA证实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介入放射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而达到不开颅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技术方法 ,分析不全栓塞的原因。方法 对 5 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 ,应用GDC ,分别对窄颈动脉瘤和宽颈动脉采用多种栓塞技术 ,明显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结果 致密栓塞 5 0例 (86 .2 % ) ,95 %栓塞 3例 (5 .2 % ) ,90 %栓塞 3例 (5 .2 % ) ,80 %栓塞 2例 (3.4 % ) ,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要尽可能致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颅内动脉瘤电解脱铂金圈 (EDPC)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 ,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1999年 2月至 2 0 0 4年 7月用EDP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5 8例。其中 5 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例 ,术前Hunt&Hess氏分级 :Ⅰ级 36例 ,Ⅱ级 12例 ,Ⅳ~Ⅴ级 8例。本组 5 8例 6 0个动脉瘤 ,均采用EDPC治疗。放置铂金圈过程中及解脱后及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以了解动脉瘤腔栓塞情况。结果  5 8例中 ,前循环动脉瘤 5 1例 ,后循环动脉瘤 7例。多发性动脉瘤 3例。 5 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6 0枚动脉瘤 ,5 8枚动脉瘤栓塞成功 ,2枚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失败 ,手术成功率为 96 .6 %。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 :完全填塞 4 4 (75 .9% )例 ;不完全填塞 12 (2 0 .7% )例。本组非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 6 .9% ,1例因EDPC疝入载瘤动脉发生偏瘫。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 ,本组无死亡病例。本组 4 1例患者经 1~ 4年随访 ,无SAH再复发病例。结论 EDP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40例临床资料。另选同期进行开颅夹闭手术患者40例进行比较。结果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切实可靠,安全、有效、微创,预后好,早期手术和及时术后处理是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