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给予冠脉内或静脉内注射负荷剂量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术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后2h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更高,住院期间及30d、3个月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如何给予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国内外尚没有达成共识;在抗血小板的联合用药、用药时机和应用时间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议.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替罗非班的干预作用.方法:1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替罗非班组(n=62):阿司匹林+氯毗格雷+替罗非班;对照组(n=6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组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6,24 h及7 d,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变化;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0 d临床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后6 h,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CD62p水平较置入前显著升高(P<0.01):替罗非班组则显著低于置入前及对照组(P<0.01):置入后24 h,两组之间及与置入前相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CD62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后7 d,替罗非班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置入前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0 d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支架置入后6 h,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被进一步激活.在双重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替罗非班对接受支架置入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常规治疗)与研究组(n=48,盐酸替罗非班+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48 h后,研究组的蛋白酶活化受体(PA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水平、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后,研究组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0 d后,研究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良好,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国产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50例拒绝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并评价肌钙蛋白(cTnT)、B型钠尿肽(BNP)、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替罗非班组48 h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治疗后cTnT、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替罗非班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NSTE-ACS患者治疗中可有效减少心脏事件、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介入术后无复流的ACS患者3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6),两组在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替罗非班持续输入48h,观察用药后两组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冠脉造影(CAG)前向血流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电图ST段明显改善,缺血损伤导联减少(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CAG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结论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强微血管灌注,从而明显改善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前持续静脉泵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介入前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替罗非班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冠脉造影前向血流充盈、冠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后72h心电图ST改变及缺血导联累及数;术后72h内室速及室颤发生总次数及术后主要终点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替罗非班组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冠脉内血栓形成减轻(P〈0.05);术后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缺血导联数下降,室速及室颤发生减少(均P〈0.05);但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前使用替罗非班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帆  赖沙毅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08-1809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钟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g/kg(3min注完),然后以0.15#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应用10#mol/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两组6h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9.0±8.2)%和(58.6±7.6)%,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2%),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2例)及对照组(82例),比较2组术后24h和30d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及出血和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P〈0.05);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替罗非班,能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不增加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证明其在早期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使用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的患者83例,按时间顺序分为未应用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7例)及急诊室应用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8.1%比2.2%,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降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缺血事件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芦涤  郭乐凌  周琪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865-867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99例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进行12~48h药物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于PCI前30~60min加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CI术后30d复合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与23.5%(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观察组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ACS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诊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术中未予替罗非班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推注及静脉内泵入替罗非班。术前及术后30 d测血清hs-CRP水平。术后随访30 d,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30 d血清hs-CRP均较术前降低,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后治疗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心肌损伤,是否能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上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对冠脉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不同应用时机对疗效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46例符合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2),比较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及住院期问的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在术后冠脉TIMI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7d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住院天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死亡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梗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可更有效的改善冠脉血流及临床预后,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75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56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18例)及双联抗血小板组(38例).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出血及消化道不良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5.56%(1/18)和7.89% (1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总出血事件替罗非班组高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分别为22.22%(4/18)和2.63%(1/38)(x2=5.765,P<0.05);两组消化道不良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8.89%(7/18)和42.11%(16/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但需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入选标准并拟行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106例,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治疗。52例患者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前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后以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36 h者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另5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6 h和30 d评价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联合发生率,观察有无严重出血、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管成形术后36 h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P<0.05);30 d内替罗非班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替罗非班维持期间,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经皮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巴替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及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53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巴替非班组29例和安慰剂组24例,术中及术后24h分别给予巴替非班或安慰剂,比较2组用药前、用药后4h、用药后1d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术后30d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h和1d后,巴替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安慰剂组明显升高(P<0.05);2组术后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及术后应用巴替非班疗效肯定,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陈然  杨涛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411-24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62例,随机分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血小板膜蛋白Ⅱb/IlIa(GPⅡb/ll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2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注射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0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显著减少,6个月MAcE、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潘庆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30-3631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与抽吸导管对慢血流的影响.方法 2009-01-2010-10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共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后血栓负荷重的急诊PCI患者进入研究,治疗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再行PCI术,对照组30例直接给予急诊PCI术.比较两组间介入治疗术后对慢血流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发生慢血流为3.6%和1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与抽吸导管,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慢血流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应用替罗非班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替罗非班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或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分别检测各组围术期血清一氧化氮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黏附分子;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内皮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5),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住院期间难治性心绞痛、心肌再梗死及心力衰竭、30d心肌再梗死及心力衰竭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可保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按照给药途径不同分为冠脉组(64例)、静脉组(60例)和未给替罗非班的常规组(56例),比较三组术后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住院期间和随访6~9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冠脉组和静脉组较常规组术后血流情况明显改善( P <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和CK‐M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三组间MAC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不增加出血风险,但不能改善M 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常规治疗的112例(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80.36%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分级达到111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