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皮肤创伤修复依赖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相互作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是主要修复细胞,在某些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由创周向创面移位,并分泌大量的ECM如胶原蛋白(collage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连蛋白(liminin,LN)[1,2]、体外黏连蛋白(vitronecftn,VN)、蛋白多糖(proteoglylans,PG)等。Fb-ECM相互作用时,一方面Fb增殖,合成分泌ECM填充缺损;另一方面,ECM起着支架和连接作用,并调节…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创伤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创伤修复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细胞-细胞、细胞-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中活性分子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因素。探索创伤修复过程的形成机制以求达到理想的组织修复,一直是外科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典的医学研究大多侧重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细胞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细胞外基质了解较少。近些年来,胞外基质的活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有国外学者提出“基质学”的概念。其中,作为参与胞外基质降解的主要蛋白酶类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tiss…  相似文献   

3.
前脂肪细胞是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一种未分化细胞,它可以依照能量需求增殖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也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成骨细胞转分化.细胞外基质(ECM)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外环境,其对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及转归具有重要的影响.脂肪组织受到创伤后,细胞外基质质与量的改变将对前脂肪细胞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会不会朝着与修复相关的方向转分化,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揭示脂肪组织参与创伤修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微粒皮组织移植对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雄性F344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鼠背部形成4cm×4cm皮肤全层缺损创面;48只雌性F344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A组行骨髓基质干细胞注射+微粒皮组织创面移植,B组仪行微粒皮组织创面移植,C组仅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D组仅行生理盐水(0.5ml)创面注射.移植的微粒皮组织占1/4创面面积,注射5×106个BMSCs细胞.雌性Wistar大鼠异体皮覆盖创面.观察术后14d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收缩率,并行Y染色体检测,以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创面的成活增殖情况.结果 A、B两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8%±3.5%、62.2%±4.4%)远高于C、D组(分别为30.4%±1.7%、30.0%6±1.3%),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但C、D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898).A、B两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7.2±1.6、20.3±2.4d)明显短于C、D组(分别为23.1±1.3、25.2±1.5d),且A组明显短于B组,C组明显短于D组(P<0.01).A、B两组收缩率(分别为36.9%±1.9%、39.6%±2.9%)明显小于C、D组(分别为92.5%±1.4%、92.4%±1.9%),且A组明显小于B组,而C、D两组的创面收缩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A组、C组组织标本中可检测到数量不等的Y染色体阳性细胞.结论 BMSCs可在移植创面成活,能够与微粒皮组织相互作用,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辐射残留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微环境特别是基质细胞对骨髓的造血起着重要的调控和支持作用。基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协同作用,并通过分泌众多细胞因子和表达多种粘附因子形成了一个调控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网络体系。基质细胞以其较大的辐射抗性对造血系统辐射残留损伤的恢复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组织学观念认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无生物学活性,仅是把细胞粘联在一起的连接物和支持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对ECM成分的结构逐渐有所了解,而且对其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CM不仅决定细胞形态,还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调节细胞受体及基因表达,影响细胞的代谢和运动。因而CM在器官发生、创伤愈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纺明胶聚己内酯(GT/PCL)纳米纤维气凝胶(NFA)结合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对兔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静电纺丝法制备GT/PCL电纺膜,高速研磨后制成短纤维溶液,取新鲜牛关节软骨制备ECM,将短纤维溶液与ECM溶液(1 ∶ 10)混匀后冻干,制备GT/PCL/ECM(NFA)三维支架.采用扫描电镜...  相似文献   

8.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是α趋化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其特异性受体CXCR4广泛地表达于许多组织和器官.近来研究发现,SDF-1/CXCR4不仅参与调控胚胎发育和生后造血干细胞归巢,而且在组织/器官损伤修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SDF-1/CXCR4的特性及其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辐射残留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微环境特别是基质细胞对骨髓的造血起着重要的调控和支持作用。基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协同作用,并通过分泌众多细胞因子和表达多种粘附因子形成了一个调控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网络体系。基质细胞以其较大的辐射抗性对造血系统辐射残留损伤的恢复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许旺细胞对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促进作用. 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10只),制成而神经缺损12 mm模型,分别以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许旺细胞、去细胞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5个月分别行神经电生理、再生神经形态及数量等检测. 结果 A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恢复率(术侧/健侧)为(35.8±2.5)%,潜伏期恢复率(健侧/术侧)为(65.8±2.9)%;神经移植段再生轴突数为(1 570±188)个,髓鞘厚度为(0.383±0.031)μm.A组的各项指标优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许旺细胞植入去细胞异体神经可促进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尿道损伤早期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尿道损伤早期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尿道损伤早期处理。结果:球部尿道部分损伤12例,留置尿管2周治愈。球部尿道完全断裂48例,行对端吻合术39例,窥镜下置管术4例均得到治愈,膀胱造瘘5例需再次手术,另外68例中男性后尿道损伤51例,儿童6例、女性尿道损伤11例;行膀胱瘘24例,仅2例伤后3个月恢复自行排尿;会师牵引23例,18例排尿通畅;对端吻合及修补术21例,19例治愈。结论:球部尿道断裂对端吻合术疗效良好,窥镜下经尿道置管术可使部分病人免除手术,改进后的尿道会师术创伤小,可作为后尿道损伤首选方法,对膀胱颈断裂、女性及儿童后尿道断裂应争取行对端吻合Ⅰ期尿道修补术。  相似文献   

12.
尿道损伤1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近十年来各类型尿道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134例尿道损伤的临床分型及其诊断和治疗,并对其中67例(4例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进行了随访。结果男性Ⅱ、Ⅲ型损伤和Ⅳ型损伤的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19%(7/36)和44%*12/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痿的发生率分别为25%(9/36)和44%(12/27)(P〈0.01);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1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膀胱后尿道贯通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2000年肛管直肠膀胱后尿道贯通伤12例,行肛管直肠膀胱伤口清创缝合,粪便尿液有效转流、充分骶前引流。结果 本组12例均治愈,其中2例术后并发骶前间隙感染,经充分引流而愈;1例肛门括约肌修补失败,行Ⅱ期修补治愈;1例发生直肠膀胱瘘,保守治疗而愈。无肛门狭窄、排尿困难、阳瘘等并发症。结论 掌握肛管直肠膀胱后尿道贯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时作出准确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加强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7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受伤的原因,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合并伤,信要检查资料及手术时机,死亡原因,钝性伤13例。锐器穿透伤14例;左膈疝25例,右膈疝2例;经腹手术14例,经腹手术13例。结果 22例(81.5%)术后痊愈,5例死亡。死亡率18.5%。结论 胸腹部创伤患者应警惕膈肌的损伤,创伤性膈疝的表现常被合并伤的表现所掩盖,要注意受伤的原因,体位及外力作用的方向。认真的胸部X线电视透视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创伤性膈疝一经发现,应尽快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型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与伤后早期脑组织细胞外液生化成分间的关系。 方法 对 4 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 8分的患者行脑组织微透析取样监测 10~ 96h ,测定葡萄糖、乳酸、丙酮酸浓度并计算乳酸 /葡萄糖和乳酸 /丙酮酸比值。全部患者在伤后 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结果 各项指标在GOS良好组、不良生存组和死亡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GOS与乳酸 /葡萄糖 (r=- 0 .75 6 ,P <0 .0 0 1)和乳酸 /丙酮酸 (r =- 0 .115 ,P =0 .0 4 2 )呈负相关 ,GOS与丙酮酸 (r=0 .5 71,P <0 .0 0 1)、葡萄糖 (r =0 .4 74 ,P <0 .0 0 1)和乳酸 (r =0 .4 80 ,P <0 .0 0 1)呈正相关。 结论 通过微透析监测脑细胞外液成分的变化 ,可以揭示创伤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脊柱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脊柱骨折的预防及救治水平.方法 总结2001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1393例脊柱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955例,女438例;年龄4~89岁,平均45.5岁,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393例患者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9岁,占49.7%(692/1393).59岁以下5个年龄组段男性人数均较女性多,而60岁以上2个年龄组段则呈现女性损伤人数多于男性的趋势.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59.4%(827/1393).1963个损伤节段中颈椎、胸椎、腰椎及骶尾椎损伤所占比例依次为23.8%(468/1963)、31.9%(627/1963)、43.9%(861/1963)、0.4%(7/1963).脊柱骨折多发部位为胸腰段(T10~L2),占55.4%(1087/1963),其中L1、T12、L2分别占22.5%(441/1963)、5.4%(303/1963)、11.1%(218/1963).颈椎多发骨折部位为C2、C5、C6,分别占6.4%(123/1 963)、5.3%(105/1963)和4.0%(78/1963).在多节段骨折患者中,高处坠落伤与交通伤分别占35.9%(78/217)和17.1%(37/217).合并伤患者中,高处坠落伤与交通伤分别占48.1%(176/366)和25.1%(92/366).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主要以E、D、A级为主,分别占52.6%(733/1393)、21.0%(293/1 393)和15.3%(213/1393).其中1038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脊髓功能分级主要以E、D、A级为主,分别占48.0%(498/1038)、22.2%(231/1038)和17.1%(177/1038),术后3周E级患者占56.6%(588/1038).结论 从脊柱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可以看出,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同时易引起脊柱多节段骨折和全身合并伤,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变化。方法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在其背部造成4 cm×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分为薄自体皮移植组和猪无细胞真皮基质+薄自体皮移植组,分别于移植后1,2,3,4,8,12,16周取标本,检测羟脯氨酸含量、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透明质酸含量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变化。结果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各时相点羟脯氨酸含量、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均低于薄自体皮移植组(P<0.05);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与薄自体皮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质酸含量高于薄自体皮移植组(P<0.05);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在早期高于薄自体皮移植组,后期则低于薄自体皮移植组(P<0.05)。结论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能够减少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增加皮肤中透明质酸含量,从而减轻瘢痕增生。纤维连接蛋白早期表达增高有利于创面愈合及基底膜的重塑,而后期表达降低有助于减轻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肾破裂出血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创伤性肾破裂出血在保守治疗无效情况下进行动脉栓塞的造影表现及栓塞方法。方法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2~29岁,病人均有明确外伤史。主要临床症状:剧烈腹痛,血尿或咖啡色尿,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其中3例出现失血性休克。5例病人在栓塞前都进行了肾动脉造影证实诊断。栓塞材料以自身凝血块为主,加用明胶海绵。结果 5例病人经栓塞后,临床症状很快得到缓解。血压均在12h内恢复正常水平;血尿和腹痛均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肠补充谷氨酰胺(Glu)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及感染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闭合性创伤模型大鼠肠内补充或不补充Glu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1测定伤后脾脏淋巴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实验2在伤后第7天静注活绿脓杆菌,观察注菌后7天内动物的死亡率及脏器细菌检出率。结果伤后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降,IL-2生成减少,细胞膜IL-2R表达受抑;同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降低,IL-1产量下降。但补充Glu组的免疫抑制程度明显轻于非补充组。创伤感染后大鼠死亡率及细菌检出率补充Glu组明显低于非补充组。结论闭合性创伤大鼠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经肠补充Glu能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提高创伤感染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肝破裂91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创伤性肝破裂外科多种干预测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1986-1997年本院收治创伤性肝破裂91例。其中Ⅲ级以上严重肝破裂55例。手术治疗78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修补、清创性肝切除,肝周填塞止血;非手术治疗13例。结论手术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措施,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轻型单纯肝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