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男,30岁.右鼻腔呈渐进性鼻塞、嗅觉减退1年于1991年8月20日来诊.检查见中鼻甲游离缘有1.5cm×1.5cm×1.0cm肿物,色灰白,表面光滑,触之软.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右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报告为右上颌窦炎.手术摘除肿物,病理诊断为水肿型息肉.术后鼻塞、嗅觉恢复正常.1993年5月10日右鼻腔又鼻塞、咽干,流黏脓涕,药物治疗6月余无效来诊.检查见右鼻腔钩突处有2.0cm×2.5cm×1.5cm息肉样肿物,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右上颌窦黏膜均匀增厚,符合慢性上颌窦炎.手术摘除肿物.病理诊断为纤维性息肉.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8岁。因左鼻塞半年,左面部肿胀2个月入院。左面颊部肿胀、触痛。左鼻腔粉红色肿物,结节样,质脆,易出血,基底广,位于鼻腔侧壁。病理报告为左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鼻窦CT扫描显示:左鼻腔、上颌窦、筛窦软组织密度影,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及后外侧壁有骨质破坏。诊断为主鼻腔、上颌窦、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于1994年11月11日全麻下We-ber-rergusson氏切口,做保留硬聘的上颌骨部分切除术。为减少切口出血,局部先以盐水加少量肾上腺素皮下浸润,术中见肿物侵及左鼻腔、上颌窦及筛窦,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及后外侧…  相似文献   

3.
鼻软骨瘤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软骨瘤为临床上罕见病例,其表现为渐进性鼻塞,易与鼻息肉、鼻腔肿瘤相混淆,现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3例鼻软骨瘤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9岁。右鼻塞2年,嗅觉差、无发热、鼻出血。体检:右鼻腔暗红色息肉状组织:肿物将中隔推向左侧,瓦特位见"右上颌窦、筛窦肿物,右鼻腔肿物"。全麻下右上颌窦径路,见肿物源于上颌骨并充满右上颌窦腔内,其内侧壁已破环,筛窦内壁破坏,肿物充填,右鼻腔肿物突入鼻咽部,术中完整摘除肿物,出血少,鼻中隔未见破坏。术后病检:内生性鼻软骨瘤。例2女,58岁。进行性双鼻塞5年余,无疼痛…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6岁.因右鼻塞1年余,加重2月余,以鼻腔肿物收住院.患者1年前右鼻无明显诱因的出现鼻塞,持续性加重,流黄脓涕,无涕中带血;头痛,无头晕,右眼胀,双鼻嗅觉差,曾在当地抗炎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加重,并出现闭塞性鼻音,双眼无复视及视物模糊,无面部麻木及张口困难,无耳鸣及听力下降,2月前症状进一步加重,鼻塞,头痛,右眼胀痛加重,门诊以鼻腔肿物收入病房手术治疗.患者5年前曾行鼻息肉切除术(右).检查示右鼻腔总鼻道内充满多个淡红色、表面粗糙的肿物,触之易出血,质软;左中鼻道内有淡红色、半透明肿物,触之出血,质软,表面光滑,鼻道内有少量分泌物,淡黄色,鼻中隔居中.鼻窦区无压痛.鼻咽部检查无异常发现.鼻窦CT示符合右侧鼻腔上颌窦肿物CT表现(考虑为肿瘤或息肉).病理诊断为右侧鼻腔鳞状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400万U,裕宁100ml,均2次/d,于2004年11月28日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行肿瘤切除+鼻窦开放术.全麻成功后,消毒,铺无菌巾单,双鼻腔内置入含1%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棉片充分收敛后,右鼻腔内可见表面较粗糙,似息肉样肿物,左侧中鼻道有似息肉样肿物,电动切割器自前向后切除大部分肿物,充分开放筛窦、上颌窦、蝶窦,切除窦腔内肿物,并将窦腔黏膜剥离干净.同法切除左中鼻道肿物,并开放筛窦至引流通畅,冲洗术腔后填油纱条,压迫止血.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术后左中鼻道息肉组织送病理.术后抗炎治疗,术后第3天抽取部分油纱条,第5天全部抽完.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中鼻道内翻性乳头状瘤,故嘱患者术后小剂量放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早期病变如局限于上颌窦内,鼻腔内无肿物,易忽略而延误诊断,故须研究早期病变的诊断方法.方法:总结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早期病变20例的发病机理、手术方法及早期病变的诊断.结果:肿物清除后出血即停止,术后随访3个月~5年,鼻出血停止,病变无复发.结论:对反复鼻出血尤其是单侧鼻出血,鼻腔内无出血部位,影像学提示上颌窦密度增高者,应及时行上颌窦探查术以能确诊.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 ,44岁。右侧渐进性鼻塞、血涕 3个月入院。患者无头痛、复视、面颊胀痛等症状。鼻腔检查发现右侧中鼻道有红色粗糙新生物 ,易出血 ;CT检查发现右鼻腔、上颌窦有实质性占位病变 ,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明显 ,筛窦呈阻塞性病变。行右上颌窦根治术加右鼻腔新生物摘除术 ,术中见右上颌窦及鼻腔有红色质脆组织及出血坏死样组织 ,易出血 ,上颌窦内侧壁后上区骨质缺损与中鼻道相通 ,开放筛窦 ,窦内为粘稠分泌物。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大量出血坏死病灶中见脑膜瘤细胞浸润生长 ,并可见少许核分裂相 ,报告为侵袭性脑膜瘤。因患者拒绝进一步治…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原发恶性肿瘤较为罕见。我科1995年4月经治1例二重癌,报告如下。患者,男,50岁。1995年4月3日因右鼻腔耳塞、涕中带血3个月,近2周右侧面部麻木、发胀,门诊以“右鼻腔赘生物”收治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无肿大。血常规正常。专科检查:右鼻腔可见紫褐色息肉样肿物,质较硬,触之易出血。鼻窦X线片示右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示右鼻腔及右上颌窦、筛窦充满肿物,右上颌窦内侧壁、部分上壁和外侧壁,以及筛骨水平板,均见骨质破坏,拟诊有鼻腔恶性肿瘤。4月17日在局麻下取经右鼻侧切开径路,彻底…  相似文献   

8.
Caldwell-Luc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aldwell-Luc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Caldwell-Luc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38例上颌窦严重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局部麻醉辅以强化麻醉下手术,手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摘除鼻腔肿物或息肉,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必要时行筛窦开放术。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38例病例中治愈30例(78.9%),好转7例(18.4%),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总有效率为97.4%。结论Caldwell-Luc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阻塞性上颌窦病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单纯摘除,复发率较高。作者介绍了切除下鼻甲前端、鼻内上颌窦开窗,经窗口摘除窦内息肉的手术方法。儿童全麻,成人局麻,鼻腔粘膜用浸4%可卡因棉片表面麻醉。后鼻孔息肉用钳钳持住经口腔摘除。如息肉较小亦可用圈套器经鼻腔摘除。然后,切除下鼻甲前端,凿开上颌窦内侧壁,用Kerrison 咬骨钳扩大至可见窦腔内容物。探查窦腔并摘除息肉。鼻腔填塞少量凡士林纱条。次晨抽取后出院。术后不用抗生素。12例年龄8~56岁的患者经行此术,随访6个月至4年。无严重并发症,息肉亦无复发。此术较上颌窦根治术恢复期短,术后无颊部肿胀及感觉  相似文献   

10.
鼻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们经治 2例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女 ,37岁。因右鼻塞伴流脓性涕 1年入院。近 1年曾在院外 2次行“右鼻息肉摘除术”。专科检查 :右侧鼻腔息肉样肿物 ,肿物突出右侧前后鼻孔。X线检查 :右侧鼻腔右上颌窦密度增高 ,右上颌窦内侧壁较为模糊。 1 986年 3月 2 6日行“右鼻息肉”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与息肉不同 ,色泽稍红 ,质软脆 ,基底广。病理检查为“鼻脂肪肉瘤”。遂于 4月 1 0日全麻下行右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眶内侧壁、上颌窦内侧壁和鼻窦前壁均受肿瘤破坏。术后病理检查和 Mass…  相似文献   

11.
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 0岁。渐进性鼻塞伴反复出血 7个月于 2 0 0 0年 1 2月 2 1日入院。每次量不多 ,可自行止血。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左鼻腔顶部及中鼻道见暗红色新生物 ,表面粗糙不平 ,触之易出血。外院CT检查 ,报告为左鼻腔、左上颌窦新生物 ,窦壁内侧壁骨质破坏。入院后行鼻腔新生物活检 ,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 ,部分呈纤维性息肉样结构。诊断为出血坏死性上颌窦息肉。局麻下行左上颌窦病变清理术加鼻腔新生物摘除术。术中见左上颌窦内大量团块状暗红色新生物 ,出血较多 ,上颌窦内侧骨壁已破坏。将鼻腔、…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5岁.因右鼻腔反复出血5~6年,加剧1个月于2001年6月28日收治入院.出血多为夜间发作,量10~20 ml不等.自行填塞可止,曾多次予以止血、消炎等药物治疗无效.近1个月来出现进行性鼻塞,伴头部肿胀感,嗅觉减退来我科就诊.门诊取活检病理报告为右鼻腔炎性坏死组织.患者有吸烟、饮酒史.体检:体温正常,全身无紫癜.鼻外观无畸形,右鼻前庭见暗红色新生物堵塞,表面有血迹及凝血块,清除时极易出血.肿物界尚清,与鼻中隔、下鼻甲无明显粘连,表面光滑呈完整的包膜样结构,质地极脆,部分呈坏死性改变.鼻咽镜检:右侧后鼻孔处为一6.5 cm×4.5 cm大的肿物堵塞,并向左侧鼻孔挤压使之狭窄、通气受阻,肿物表面包膜完整、光滑、无渗血.初步诊断:右鼻腔肿物性质待查.胸片,腹部B超,肝功能,出、凝血时间等均未见异常.因故未行鼻部CT扫描.随即于局麻下先行右侧上颌窦探查术,术中见窦腔粘膜光滑无异常,再在鼻内窥镜下摘除右鼻腔肿物,见肿物根蒂部来自右中鼻道的钩突处并垂向后鼻孔.进一步咬除筛泡及钩突骨质,探查筛窦、右上颌窦口处无病变组织,无骨质破坏吸收.术中极易出血,量约500 ml,予鼻腔填塞止血.术后予以抗炎及对症治疗.1周后检查右鼻腔无渗血,无新生物,通气畅.故予出院并嘱行术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肥厚型鼻炎,上颌窦囊肿,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顽固性鼻出血,早期鼻中隔鳞癌等236例.结果2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130例中随访97例 ,治愈好转86例;鼻中隔偏曲72例次,治愈率达97%;肥厚型鼻炎52例次,1次治愈率达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8例,上颌窦囊肿5例,顽固性鼻出血3例,早期鼻中隔鳞癌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2~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14.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1例,年龄26~72岁,病史1~18个月,3例均以反复鼻出血入院,出血量50~600ml,无鼻塞及黄涕,伴头痛,曾行前后鼻孔填塞及输血治疗。查体2例鼻腔外侧壁稍内移,无新生物。1例鼻腔可见膜状坏死物,触之易出血,鼻腔外侧壁明显内移与鼻中隔相贴,鼻中隔向对例偏曲。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1例右上颌窦圆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上颌窦内壁骨质变薄,窦腔较对侧扩大。1例左筛上颌窦软组织影,内壁后外移,眶纸板骨质变薄;1例右筛上颌窦软组织影,内壁骨质缺如,上壁、后外壁、眶纸板骨质变薄;1例术前活俭示炎性坏死物,术…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1岁.因右侧面部肿胀7个月以右上颌窦癌入院.体检:T 36.9℃,P 82 次/min,R 20次/min,BP 113/83 mmHg(1 mmHg=0.1333 kPa).自动体位,神清合作,右侧面部隆起,无红肿,触痛,右眼内眦部红肿,泪小点有淡黄色分泌物.鼻腔粘膜充血、干燥,双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及鼻底无脓性分泌物.颈部未扪及包块,曾有头面部外伤史.鼻窦CT扫描:右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窦腔无扩大,上颌窦上壁、前壁、内侧壁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突向面部及右眼眶内,右下鼻甲肥大.诊断右上颌窦癌伴骨质破坏.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右上颌窦穿刺术,冲洗无异常发现.入院后1周在全麻下行右上颌窦探查术,术中发现右上颌窦腔粘膜炎性增厚,无癌肿发现.窦腔骨壁完整,无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4岁,因左鼻塞伴嗅觉减退1年于2009年1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鼻塞,逐渐加重,伴嗅觉下降,左耳闷胀感,左前额疼痛,门诊以"鼻息肉"收入院.专科检查:左侧鼻腔充满息肉样肿物,表面光滑,无溃疡及出血.CT示左侧鼻腔软组织影,左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2009年1月在局麻下行内镜下左侧鼻腔肿物切除、左筛窦开放及左上颌窦口扩大术.术中见肿物基底位于中鼻甲、中鼻道后端直达鼻咽部,质脆易出血,完整摘除肿物后,开放筛窦并扩大上颌窦口,筛窦及上颌窦内均为阻塞性炎性改变.术后病理报告为呼吸上皮腺样错构瘤(respiratory epithelial adenomatoid hsmartoma,REAH).术后2个月复查鼻腔上皮化良好,上颌窦口开放,肿瘤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随着鼻内镜术的广泛开展 ,其并发症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报告我科 3例病人全麻下鼻内镜术后在未伤及眶纸样板的情况下 ,却出现了眶内炎性肿块。1 病例报告例 1,女 ,48岁。 2年前 ,因左鼻塞并出血 ,在当地医院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病理为鼻腔乳头状瘤。后来左鼻塞越来越重 ,鼻出血次数增多 ,来我院检查见左鼻腔充满光滑、活动之肿物 ,直达后鼻孔。盐酸麻黄碱收缩效果不佳 ,左上颌窦有压痛。鼻窦CT显示左上颌窦及鼻腔充满肿物并相连续 ,鼻腔外侧壁骨质有压迫性吸收现象 ,右上颌窦囊肿 ,右眶纸样板部分不显影 ,眶内无异常发现。于全麻下行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彻底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治疗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其中10例有1~2次前期经鼻或经上颌窦前壁(Caldwell-LUC 术式)的手术史.经前鼻孔镜,鼻内窥镜检查和CT检查,见肿瘤侵及鼻腔、中鼻甲、中鼻道、上颌窦、筛窦26例;侵及鼻腔、筛窦、上颌窦、蝶窦5例.31例在鼻窦镜下行鼻腔、中鼻甲、筛窦、蝶窦肿瘤切除术,用柯-陆氏术式清理上颌窦肿瘤及残余鼻腔外侧壁肿瘤组织.随访1年至1年6个月.结果31例中2例复发,复发率6.43%,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对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侵及鼻腔鼻窦,尤其是上颌窦同时受侵者,应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氏术式辅以电刀或微波处理创面,鸦蛋子油纱条填塞术腔,可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9.
2001~2004年我们用鼻内镜技术治疗上颌窦血管瘤7例,男5例,女2例,21~68岁,其中位于右侧上颌窦5例,左侧上颌窦2例.患者术前皆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反复鼻出血病史,出血可自止,量均少于300ml.查体示病变侧鼻腔外侧壁有不同程度的内移,3例中鼻道有较小的息肉,CT检查示鼻窦软组织影,边界清楚,肿块膨胀性生长,鼻腔外侧壁骨质不同程度地受压移位或骨质吸收,其中4例同侧示筛窦软组织影.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9岁.因渐进性鼻塞、流脓涕2年,于2000年3月21日收住院.患者2年前双侧鼻塞,流黄脓涕,逐渐加重.半年前嗅觉减退,伴头昏、头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检查见双侧中鼻道有乳白色新生物,表面光滑,柔软.中鼻道及鼻底有脓性分泌物,鼻咽部未见异常.鼻窦冠状位CT示双侧鼻腔软组织影充填,双侧筛窦、上颌窦、额窦低密度影.入院诊断为双侧息肉、慢性鼻窦炎,抗炎治疗后于局麻下行内窥镜鼻窦手术.术中见左鼻腔息肉2cm×1.5cm×1cm,有蒂,去除息肉后见其根蒂位在上鼻甲,周围结构未见息肉样变.右鼻腔息肉来源于中鼻道及筛窦,手术切除左上鼻甲大部,切除右侧筛窦并扩大右上颌窦开口.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5d,用1%麻黄素滴鼻,雷诺考特水剂喷鼻.随访半年,鼻腔通气良好,头昏、头痛消失,双侧鼻腔洁净,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