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血病的p53基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0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进行p53基因的DNA印迹杂交分析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4例有p53基因结构异常,主要聚集在AML-M5亚型;13例有p53蛋白高表达,与白血病类型,患者预后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喉鳞癌中P5 3表达与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Envision) ,检测 6 3例喉鳞癌、7例喉乳头状瘤、1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1)P5 3在上述三种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 5 1%、2 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2 )P5 3表达与喉鳞癌病理组织分级及临床分期 (TNM )相关 ,P5 3阳性表达者 ,其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差 (P <0 .0 5 ) ,Ⅰ、Ⅱ期肿瘤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 (P <0 .0 5 ) ;(3)P5 3阳性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P5 3在喉上皮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相关 ,P5 3表达者其预后可能不良。  相似文献   

3.
夏扬  高颖  徐光  刘静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99-101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p16,p53及DNA聚合酶8的辅助蛋白PCNA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1-01/2005-04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组(患者术前均未经任何辅助性治疗),以痔静脉标本30例作为痔静脉对照组。患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标本切片均采用DAKO Envisions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处理。切片以体积分数为0.03的过氧化氢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法抗原修复,92-95℃于pH6.0枸盐酸缓冲液浸泡10min;室温冷却10min,双蒸水洗涤,pH7.2磷酸盐缓冲液浸泡5min;体积分数为0.1的山羊血清(磷酸盐缓冲液稀释)封闭,去血清。加入Ⅰ抗,37℃浸泡30min;pH7.2磷酸盐缓冲液冲洗;Envision孵育,37℃下放置30min;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复染后,脱水、透明、封固。免疫组化阴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Ⅰ抗,其他步骤维持不变,以确认试剂质量及控制染色效果。②p16,p53阳性信号为棕黄色,以内皮细胞浆和/或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阴性对照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无棕黄色反应物。血管内皮细胞核内见棕黄色颗粒者为PCNA蛋白染色阳性。采用CMIAS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两组切片p53,P16及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图像检测,测定每个视野下p16和p53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以及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结果:实验选取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痔静脉标本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p53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增生期血管瘤组内皮细胞核内有较多棕黄色颗粒,p53表达强;痔静脉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无棕黄色颗粒沉积,p53表达极弱。增生期血管瘤组p53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明显强于痔静脉对照组(6.423&;#177;1.415,1.036&;#177;0.131,P〈0.05)。②两组p16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两组切片组织中除细胞核着色外,部分细胞浆有着色。p16的阳性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组和痔静脉对照组中基本相同,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241&;#177;0.373和1.206&;#177;0.267。③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的比较:PCNA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光镜下可见核内弥漫分布细小的棕黄色颗粒,这些内皮细胞围成血管腔及团块状,核椭圆,体积较大。增生期血管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痔静脉对照组(67.40&;#177;8.79,38.41&;#177;9.89,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高表达,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但p16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关系不明显。此外PCNA蛋白可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的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SSCP银染技术对西南地区26例肝细胞癌抑癌基因p53外显子5、6、7和8突变进行了研究。发现肝细胞癌总突变率为50%(14/28),突变模式为散在于各外显子。PCR-RFLP证实249位密码子位点特异的突变率为18.7%。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肝癌存在明显的p53基因突变,其突变谱反映了该地区病因的复杂性,可能与黄曲霉毒素B1和乙肝病毒的双重作用有关。实验还建立了PCR-SSCP银染技术,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癌中p16、p53及Rb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我院病理科 1995~ 1998年中段食管癌手术切除蜡块 4 2例 ,男 2 4例 ,女 18例 ,年龄 35~ 73岁 ,平均年龄 5 1岁。全部病例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其中 2 4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18例不伴淋巴结转移。另取 10例非肿瘤病死亡后食管等组织作为正常组织对照。1.2 方法 鼠抗人 p16及 p5 3蛋白单克隆抗体 (DO- 1)和鼠抗人 Rb单克隆抗体购自 Santa Cruz生物技术公司 ,鼠抗 Ig G购自中山生物技术公司。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方法 ,实验中同时设阳性阴性对照。1.3 结果判定及统计处理  1细胞阳性是指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cl-2、p53蛋白在食管鳞癌(ES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检测了65例ESC和53例癌旁鳞状上皮组织中bcl-2与p53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蛋白与ESC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 ,且表达与1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53蛋白在ES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鳞状上皮组织,且与ESC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bcl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组织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3例胆囊癌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有23例胆囊癌组织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3.49%。结论:p53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p16,p53及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PCNA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1-01/2005-04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组(患者术前均未经任何辅助性治疗),以痔静脉标本30例作为痔静脉对照组。患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标本切片均采用DAKOEnvisions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处理。切片以体积分数为0.03的过氧化氢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法抗原修复,92~95℃于pH6.0枸盐酸缓冲液浸泡10min;室温冷却10min,双蒸水洗涤,pH7.2磷酸盐缓冲液浸泡5min;体积分数为0.1的山羊血清(磷酸盐缓冲液稀释)封闭,去血清,加入Ⅰ抗,37℃浸泡30min;pH7.2磷酸盐缓冲液冲洗;Envision孵育,37℃下放置30min;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复染后,脱水、透明、封固。免疫组化阴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Ⅰ抗,其他步骤维持不变,以确认试剂质量及控制染色效果。②p16,p53阳性信号为棕黄色,以内皮细胞浆和/或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阴性对照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无棕黄色反应物。血管内皮细胞核内见棕黄色颗粒者为PCNA蛋白染色阳性。采用CMIAS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两组切片p53,p16及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图像检测,测定每个视野下p16和p53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以及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结果:实验选取手术切除皮肤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标本36例,痔静脉标本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p53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增生期血管瘤组内皮细胞核内有较多棕黄色颗粒,p53表达强;痔静脉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无棕黄色颗粒沉积,p53表达极弱。增生期血管瘤组p53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明显强于痔静脉对照组(6.423±1.415,1.036±0.131,P<0.05)。②两组p16阳性表达检测及平均吸光度的比较:两组切片组织中除细胞核着色外,部分细胞浆有着色。p16的阳性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组和痔静脉对照组中基本相同,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241±0.373和1.206±0.267。③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的比较:PCNA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光镜下可见核内弥漫分布细小的棕黄色颗粒,这些内皮细胞围成血管腔及团块状,核椭圆,体积较大。增生期血管瘤组PCN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痔静脉对照组(67.40±8.79,38.41±9.89,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高表达,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但p16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关系不明显。此外PCNA蛋白可作为增生期血管瘤的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结肠癌组织中p53、p14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 p5 3、p14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某些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经病理诊断明确的内镜活检组织标本 318例 ,其中癌组织 12 6例 ,腺瘤组织 84例 ,正常组织 10 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三种组织中p5 3、p14的表达。 结果 p5 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P<0 .0 5 ) ,p14在腺瘤和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结肠组织 (P <0 .0 5 ) ,p14与癌组织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5 ) ,p5 3与 p14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 (r =- 0 .816 9)。 结论 p5 3、p14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联合检测两者的协同表达可作为结肠癌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p53基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研究证实,胃癌发生过程中伴有p53基因突变。为探讨p53基因异常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P53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结合DNA测序检测p53基因exon5-8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p53基因及其蛋白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已升至消化道肿瘤的第二位。随着医学生物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渐进演化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众多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和或失活。p53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  相似文献   

12.
探索肿瘤抑制基因p53、p16变异在脑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23例脑肿瘤病人原发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LSAB法行肿瘤抑制基因P53P16蛋白检测。结果:星形细胞瘤Ⅰ级9例,p16蛋白4例表达30%以下,5例不表达,p53蛋白3例表达30%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快速、韶便及敏感的p53基因杂合缺失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以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生(PCR-RFLP)技术对28例肝细胞癌P53基因外显子4和内含子6的杂合缺进行检测。结果 发现28例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一子4上存在较高的BstUI酶切位点多态性(61%),肝细胞癌杂合缺失率为53%;人含子6上Msp位 我态性低,不适于分析肝细胞的杂合缺失。结论 杂合缺失是肝细胞癌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国人结直肠癌p53基因的突变谱,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用于研究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41例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直肠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34%(14/41)的病例显示有p53基因突变,其中外显子5,6,7和8各有4,1,5和4例突变。20例有P53蛋白异常表达,阳性率为49%。结论导致P53蛋白异常堆积的p53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的一种常见的分子结构改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CR-SSCP银染技术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5 3蛋白表达在大肠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 4 0例大肠腺癌、 4 0例大肠腺瘤的p5 3表达 ,选 10例正常大肠粘膜作为对照研究 ,分析p5 3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 ,且它们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表达异常与大肠腺癌发生发展有关 ,检测p5 3蛋白表达对大肠早期腺癌判断、分级、分期和预后估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63基因在喉鳞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喉癌组织中p63的表达,另选16例癌旁组织和〗4例声带息肉作为对照。结果:p63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喉鳞癌组织中逐渐增高。其在喉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在细胞不同分化程度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化鳞癌的表达强度高于高分化鳞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有无颈淋巴结转移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1)p63在喉鳞癌中呈过度表达,并且是喉鳞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2)p63与喉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3)p63基因的表达在喉鳞癌进展的过程中无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癌细胞增殖活性与癌分化及分级的关系,探讨P53及PCNA在食管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00例食管癌标本中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同时用10例正常皮肤作对照。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与癌分级呈正相关。PCNA的表达强度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成反比。P53表达与PCNA表达呈平行关系。结论: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强度可反映食管鳞癌的增殖活力和转移能力。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食道癌、胃癌、直肠癌的消化道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p53和c-erbB-2基因的表达。方法 使用兔抗c-erbB-2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 消化道腺癌p53的总表达率为50.8%,食道癌、胃癌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肠癌,癌症的早期p53表达率明显高于后期。c-erbB-2的总表达率为19.6%,不同的消化道癌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表达的升高对早期消化道癌症的诊断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亦证明消化道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基因,多种分子变化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张正  韩盛玺  杨红 《华西医学》2006,21(2):289-290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大肠癌,22例大肠腺瘤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p5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在大肠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9.09%,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p53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p53蛋白表达对大肠癌分级、分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MLH1及hMSH2两种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表达变化,与p53、PCNA表达的关系,并评估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对1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石蜡切片进行hMLH1、hMSH2、p53及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1)1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失表达有24例,占16%(24/150),hMSH2失表达有5例,占3.3%(5/150);两者之和占总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的19.3%(29/150)。hMLH1或hMSH2蛋白失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近端结肠、低-未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MMR蛋白失表达比例高(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与否以及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P>0.05);(2)hMLH1/hMSH2蛋白失表达组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标记指数均低于表达组(P<0.05)。结论:(1)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MMR基因的缺陷,并具有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2)hMLH1/hMSH2蛋白失表达与p53表达及PCNA标记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