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371-1373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肺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27例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肺癌及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DD及FIB水平进行测定,以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DD及FIB与各肺部疾病的关系.结果 肺部疾病各组与对照组DD和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和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起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明确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德国德利曼公司试剂测定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DD水平,用统计学分析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并与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RP和DD水平也依据病情的轻、中、重程度而表现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和DD水平与急性响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的正确测定是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DP)、D 二聚体 (DD)对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 (AT :A)的影响。方法 留取 31例体检正常标本和 85例FDP、DD可能增高的患者标本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 :A ,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凝血酶抗原 (AT :Ag) ,ELISA法测定其FDP、DD含量。再将正常混合血浆与高FDP、DD浓度的异常混合血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同上法分别测定其AT :A、AT :Ag、FDP及DD的含量。 结果 AT :A除肝硬化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AT :Ag含量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AT :A与AT :Ag含量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比值增高的幅度与FDP、DD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FDP、DD对发色底物法测定AT :A结果有影响。临床应用中 ,若同时测定AT :A和AT :Ag含量 ,更能明确反映该指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 (DD)含量与颅脑损伤病人伤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D -二聚体定量测定的方法 ,检测 5 5例不同伤情的颅脑损伤病人血浆中D -二聚体的含量 ,探讨DD含量与格拉斯哥昏迷分级 (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及脑损伤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DD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 ,而与脑损伤病理类型无关。结论 :血浆DD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伤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1—02/2002—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对象均为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肌梗死诊断根据NRI确诊,均知情同意。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梗死分为心肌梗死组68例和非心肌梗死组190例。按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扩增产物用20g/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对不同患者组等位基因(I,D)和基因型频率(DD,DⅠ,Ⅱ)进行比较。相对风险&;gt;1为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与疾病有肯定关联(风险因子)。结果:两组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组DD纯合子频率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41.2%,33.2%(χ^2=0.833,P&;lt;0.05)],D等位基因频率也较非心肌梗死组显著增高[64.7%,55.0%(χ^2=3.8491,P&;lt;0.05)]。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的相对风险分别为1.33和1.50。结论:D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和D—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透射光免疫浊度法测定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43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47例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同型半胱氨酸和D—D二聚体含量,同时检测叶酸及维生素B12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和伴有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Hey、DD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ey与DD两者之间无直线相关性,血浆中Hey水平与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存在负相关。[结论]高Hey、DD水平及低叶酸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单桂兰  刘华 《临床医学》2004,24(6):15-17
我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自血病(APL)初治早期及复发早期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观察D-二聚体(D—dimer,DD)的细微变化,以探讨DD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对中老年男性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仍无满意的方法用于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疾病进展及预后判断。文章针对近年来新发现的前列腺癌高特异性标记物DD3基因的研究情况,就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展望了DD3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高纯  顾国浩  夏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188-190,F0003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内存在一个287bp的 Alu序列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IgA肾病等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分布,并与已知的其他种族人群进行比较。 设计:以健康汉族人为观察对象的观察性实验。 单位: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检验系。 对象:受检者为2005-12/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41名,男152名,女89名,平均年龄(27&;#177;8)岁,均为无血缘关系的苏州地区汉族人,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认排除肝、肾、内分泌、心脑血管疾病.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241名汉族健康体检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并采用荧光标记末端终止法对基因型为D/D、I/I的PCR纯化产物进行DNA测序确认。 主要观察指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与其他种族人群的比较。 结果:241名受检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基因型表现为缺失纯合子(DD)、插入纯合子(Ⅱ)以及缺失和插入杂合子(DI),等位基因D较等位基因I缺失一段287bp的核苷酸,即Alu序列。(2)Ⅱ,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41.5%,12.4%;等位基因I,D频率分别为66.8%,33.2%。(3)日本人与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分布相似,均以Ⅱ型最常见,DD型最少;欧美人群以ID居多,Ⅱ型较少。汉族人群与日本人及欧美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具有种族差异性。与其他各民族人群比较,汉族人群等位基因Ⅰ显著高于上述各民族(X^2=105.55,P〈0.01),等位基因D明显较低(X^2=87.54,P〈0.01). 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了解不同种族人群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遗传特点,是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线粒体(mt)5178A/C基因型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检测心肌梗死患者84例及正常对照80例的ACEI/D多态性。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心肌梗死患者84例及正常对照者80例的mr5178A/C基因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心肌梗死患者中,ACE基因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DD与非DD及D与I的比数比(OR)分别为2.443(1.265—4.716)及1.703(1.098—2.638)。mt5178C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1),mt5178C与mt5178A的比数比为2.254(1.114—4.563)。[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及mt5178C与心肌梗死有关,可能是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液DD3 mRNA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前列腺癌患者、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和非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前列腺液,采用RT-PCR方法对其中的DD3 mRNA表达进行研究,分析三组患者DD3 mRNA表达的差异,探讨DD3 mRNA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同时用ROC曲线对DD3 mRNA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DD3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和非前列腺疾病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前列腺癌患者DD3 mRNA表达量与临床分期无关,但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7);DD3 mRNA的ROC曲线线下面积高于tPSA线下面积,当DD3 mRNA相对含量值取0.63时其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前列腺液DD3 mRNA检测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指标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治疗前后凝血四项、D-二聚体(DD)与临床诊疗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及原装试剂定量检测健康正常对照组100例、静脉曲张患者100例、静脉曲张伴溃疡患者100例、急性深静血栓患者84例的凝血四项、D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DD值高于其他组。血栓发病后7、14d后,PT呈上升趋势,DD逐步下降。结论 DD可在疾病早期排除深静脉血栓,治疗好转后DD降低,DD可作为排除深静脉血栓及相关疾病的指标。监测凝血四项及DD对患者凝血状况及病情观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D二聚体(DD)对诊断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测定其全血MPV、P-LCR和血浆DD,并与54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MPV,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测定MPV、P-LCR及DD对于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MPV和P-LCR更显著、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由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的因子Ⅶ交联后水解而成,可以提示机体处于纤溶功能亢进和高凝状态,在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CC—Ag)是鳞癌细胞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原,其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作者自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通过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浆DD和血清SCC—Ag含量,探讨其临床检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目的 探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DD)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VIDAS DD测定法对可疑静脉血栓塞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对这些可疑肺栓塞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了解是否有肺栓塞或深部静脉栓塞的症状。结果 共有104例患者参加检测,32例患者(30.8%)的D-二聚体检测值<494ng/ml,72例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检测值>494ng/ml,其中有16例患者通过肺通气-灌注扫描(V/Q)证实为肺栓塞。VIDAS DD法的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 VIDAS DD法可作为排除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在脑血管病诊治中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定量检测治疗前的脑血管病,34例脑梗死早期溶栓前后、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抗纤溶前后及正常对照组的DD含量。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SAH比对照组的DD升高,各种脑血管病中两两比较除脑出血组与TIA、脑梗死和SAH组有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溶栓后DD1小时明显升高,6小时后逐渐下降,24小时下降至溶栓前水平,48小时明显下降,与神经功能恢复同步。脑梗死SAH抗纤溶后DD逐渐下降,第3、4周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D检测可能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对其鉴别诊断无意义,其不仅可指导溶栓治疗,且可做为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监测SAH的DD有助于指导抗纤溶治疗、并可做为疗效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的D-二聚体(DD)水平对休克期并发症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浏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患者入院0、12、24 h的DD水平.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的DD水平差异,分析不同烧伤程度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的DD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对DD水平的影响.结果 86例患者经临床综合治疗及护理后,死亡(死亡组)13例,生存(生存组)73例,两组患者入院0 h时的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组患者在入院12、24 h时的DD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不同烧伤程度患者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其DD水平随之升高,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DD水平升高越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者入院后12、24 h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未出现并发症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烧伤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检测DD水平对患者休克期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能够为预防休克期出现并发症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D 二聚体 (D dimer,DD)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检测血浆DD含量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1~ 5] 。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和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血栓性疾病初诊患者共 5 17例 ,其中肺癌组 32 2例 ,肺栓塞组 6 3例 ,深静脉血栓组 39例 ,冠心病组 81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 12例 ,在溶栓药物或抗凝药治疗前测定DD。 36例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于溶栓前及溶栓后 6、2 4、4 8和 96h取血 ,用金标法和乳胶凝集法同时测DD。2 .试剂和仪器 血浆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1-02/2002-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对象均为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肌梗死诊断根据MRI确诊,均知情同意.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梗死分为心肌梗死组68例和非心肌梗死组190例.按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扩增产物用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对不同患者组等位基因(I,D)和基因型频率(DD,DⅠ,Ⅱ)进行比较.相对风险>1为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与疾病有肯定关联(风险因子).结果两组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组DD纯合子频率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41.2%,33.2%(X2=0.833,P<0.05)],D等位基因频率也较非心肌梗死组显著增高[64.7%,55.0%(X2=3.849 1,P<0.05)].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的相对风险分别为1.33和1.50.结论D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对血液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是其并发症之一.D-二聚体(DD)作为反映血栓疾病的敏感指标,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公认.能否将DD作为RFCA术后栓塞事件的预测指标,以及如何根据DD的变化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是电生理医生值得关注的问题.笔总结了156例行RFCA的患术后DD的变化,初步探索了预防术后栓塞事件的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