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富春  乔兴志 《中医杂志》1991,32(12):21-22
“五刺”法源于《灵枢·官针》,包括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五刺”法治疗五种不同的痹证,疗效颇著,兹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刺法是针灸临床取得疗效的主要环节之一。“五刺”是《灵枢·官针》篇记述的五种针刺方法,该篇刺法大体分为三类,五刺即其中的一类。《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根据不同的疾病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针刀“五点刺法”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的效果。方法-对218例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用小针刀五点刺法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0%,对照组有效率74.3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五点刺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效果显著,方法简单,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为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广泛运用及深入研究,众多医家在传统五刺法治疗五体疾病的基础上,扩展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系统治疗文献,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刺"颈部五穴"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及治疗组3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组采用分刺"颈部五穴",两组共治疗共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CFCP评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失语症疗效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CRRCAE在口语表达、阅读能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分刺"颈部五穴"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失语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按照五脏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深入研究及广泛运用,众多学者将五刺法的治疗范围有所延伸,笔者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杨刺在五痹中的应用(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沈克艰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也是针灸治疗最为广泛的一种疾患。杨刺为《内经》十二刺法之一的治痹针法:“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笔者近来应用杨刺法治疗该证,效果满意。现略举数例,其心得体会,备载于后。痹证...  相似文献   

8.
魏连海  王卫 《中国针灸》2007,27(4):315-315
五刺法是《内经》刺法中的一类,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等5种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官针》有:“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脉肉筋骨,五脏在中,故取之外合而应于五脏也。”这种从五脏与五体(皮、脉、肉、筋、骨)的对应关系出  相似文献   

9.
“项丛刺”是我们在学习运用《内经》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针刺法。《灵枢·官针》篇中有九刺、十二刺及五刺等记载,主要阐述了针刺的部位、深浅、轻重、用针多少等使用准则。其中十二刺中的“齐刺”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即正入一针,旁入二针,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刺”,是属于一种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并介绍了张学丽主任医师运用《灵枢·官针》中的五刺针法(即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治疗五体病(即皮、脉、筋、肉、骨病症)的经验。她不仅根据病症的病位深浅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治疗病变局部,还加取与五体相合之经脉的原穴或八会穴等特定穴作为远端取穴,在痹症及皮肤病症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文中以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桡骨茎突腱鞘炎、肩周炎、跟骨退行性变为例介绍如何在针灸临床中应用这些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五脏概念与五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与五行密不可分,同意五行源自古人时空意识觉醒的观点;中医现代化研究应将五脏概念中的解剖成分与五行模式划分开来,其五行模式的实质是体内气机变化的趋势,这既是中医五脏概念的特色,也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藏互藏的立论依据是五行互藏理论。五行学说 ,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对五行互藏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论之甚少。然而 ,五行互藏恰是五行学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此推演而来的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从五行互藏入手 ,对五藏互藏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 ,以求进一步阐释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1 五行互藏的科学内涵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 ,由于它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必然被纳入中医学 ,用以阐释人体结构、脏腑…  相似文献   

13.
吴欣玥  王琳  纪云西 《新中医》2022,54(4):169-171
人赖五味以生长,偏嗜五味则致病,然药食又凭其性味以调和阴阳,铸康健之体.现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内涵进行挖掘,探析人体五脏气机升降运动画圆以调病态为常态的过程,将五脏的五味苦欲补泻理论与五脏之圆运动理论相结合,提出以五味配伍助五脏圆运动,人即安和,即酸辛甘以助肝升、苦咸甘酸以助心潜、甘苦以助脾胃衡、...  相似文献   

14.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正五行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五季,作为哲学概念则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也正是《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的时期。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五季观念。随着人们对五行观念认识的延伸,其表时节气候运行变化的意义被方法论的作用取而代之,演化为认识物质世界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自五行特性被抽象以后,五行就被用作分析、归纳、标记  相似文献   

16.
倪伟  过灵香  祁芳  张泓  艾坤 《河南中医》2016,(11):1921-1924
脑中风病因为风、火、痰、瘀、虚,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五脏之间不仅五行制化,互生互克,互藏互用,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治疗脑中风应以中医天人整体观为指导,从五脏论治。经脉通五脏,遂以经治脏,五经配伍,以调五脏。以五脏一体观为指导的五经配伍,调理五脏治法,是针灸治疗中风的一大特色,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7.
五色荷花图     
阳光、天空、水、动物、五色荷花,周锦云的激情,瓯塑的魅力,交相辉映,摇曳于灵山佛教艺术梵宫。  相似文献   

18.
《东方养生》2008,(2):85-85
包,对于女人来说,既承载着个女性的需求和隐私,也承载着一个女人几十年的观念与习惯。“一包背到底”的女人很多,“换包不换款”的女人也不少。更多的女人,面列日日翻新的包世界发了晕,不是买多了,就是不知道该买哪个。  相似文献   

19.
中医强调治人重于治病 ,治心重于治疾。清代医家尤乘在其《寿世青编·勿药须知》中说 :“唯知疗人之疾 ,而不知疗人之心 ,是由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 ,而攻其流 ,欲其疾愈 ,安可得乎 ?”中医心理治疗大致可概括以下五法。疏导法疏导法是通过语言指导、劝说、疏泄感情、支持、保证等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恐惧 ,给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灵枢·师传》中说 :“人之情 ,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 ,恶有不听者乎 ?”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根据临床和心理检测的结果 ,分析病人的心理和行…  相似文献   

20.
论五行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五行的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 ,五行除有相生、相克和相互制约外 ,还有相互合化和互藏规律 ,存在数学上的合理性、层次上的无限可分性和同行的相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