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工生物瓣膜在体内随着病人生存时间延长毁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早期生物瓣替换病人需再次换瓣。而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从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工生物瓣膜在体内随着病人生存时间延长毁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早期生物瓣替换病人需再次换瓣。而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从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瓣膜替换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20例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第一次替换生物瓣时19例为单纯二尖瓣替换,1例为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生物瓣在体内工作6~124年。二次手术前心功能II级1例,II级12例,IV级7例。手术共替换22枚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作者指出对生物瓣替换术后的病人要定期复查,发现瓣膜有运动异常应及时再次手术换瓣,对心功能差的病人应作积极术前准备。分离心包内粘连不宜过多,提倡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持续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术后支持呼吸、循环功能,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5.
降低失功能心脏生物瓣再手术死亡率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981年10月至1994年12月60例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再次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病人年龄16~62岁(平均36.1±7.3岁)。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26~168个月(平均102.9±24.6个月)。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11.7%。前期(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死亡率57.1%(4/7);后期(1986年1月至1994年12月)死亡率5.7%(3/53)(P=0.0001)。结论: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应及早行再换瓣术、术前应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游离心包粘连、注意心肌保护、术后重症低心排者积极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无死亡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2月至2002年2月我科共实施生物瓣替换168例。1988年10月陆续为112例生物瓣衰败病人行再次换瓣,从1993年10月至2002年12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986年4月至1994年5月施行再次二尖瓣替换手术44例,其中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衰败12例,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32例,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6.8%,作者认为,无论是闭式扩张术后还是生物瓣替换术后,一但出现瓣膜毁损症状,应尽早行二次瓣膜替换术,术中及术后应加强心肌保护和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生物瓣毁损再次二尖瓣替换的体会褚衍林刘欲团史鉴运肖颖彬闵家新我院1986年7月~1994年11月对13例生物瓣毁损的患者施行了再次二尖瓣替换术,现就手术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3例,男3例,女10例。年龄25~47岁。第1...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瓣膜再次或多次置换术333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 197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 ,我们共为 333例病人行再次或三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占同期换瓣术的 4 30 %(333/ 775 3例 )。现对再次换瓣的原因、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再次换瓣的高危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临床资料 本组 333例再次换瓣者中男 191例 ,女 14 2例。年龄 12~ 72岁 ,平均 (40 6 7± 9 92 )岁。发现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或出现相应症状到本次换瓣的时间为 1d~ 85个月(平均 10 4个月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 2 5 8例(77 5 % )。前次换瓣为生物瓣膜 2 6 3枚 ,占同期所换生物瓣的2 9 6 8% (2 6 3/ 886…  相似文献   

10.
用异种猪瓣膜以代替病人心瓣膜之治疗,已为广大医生接受。在成人中之临床效果很为满意,有些病人已随诊八年之久。在儿童中需瓣膜替换之机会较少,所以用异种猪瓣替换者也相应很少。在三个大学医院中综合收集到25例,年龄从17个月到16岁,随诊10~54个月不等(平均33个月),猪瓣替换主动脉瓣9例,替换二尖瓣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2例,三尖瓣2例,肺动脉瓣5例,术后发生严重瓣膜失效者5例(20%),而这些病人因有严重狭窄必须再行替换,其中二尖瓣2例,主动脉瓣3例,发生于瓣膜替换后18~45个月,于5例再手术之病人中1例死亡。取出之瓣  相似文献   

11.
160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疗效分析杨爱莲,黄达德,陈文广,林一平,张从新,张年伟1981年1月至1991年8月我们应用机械瓣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60例,经过3个月至10年的随诊,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60例瓣膜病人男76例,女84例。年龄12~65岁,...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我们报告2292例植入2575枚人工心脏瓣膜,发生瓣周漏者13例,发生率为0.51%(13/2575)。外院术后瓣周漏转入我院者5例。15例中再次手术,单纯修补5例,重新换瓣10例。本组死亡5例。另3例瓣周漏因心功能尚好,暂未手术。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89年9月~1993年7月对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病人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替换术6例,双瓣替换术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3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瓣膜替换术对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失功者,是一种有挽救生命方法,并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前后抗生素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占同期心瓣膜直视手术的50%。其中双瓣膜替换(DVR)16例,巨大心脏行WVR13例,AVR2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次换瓣3例,急症换瓣2例。死亡5例,死亡率14.3%。本文就重症心瓣膜替换术围术期处理及如何加强心肌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应用CarboMedics机械瓣行瓣膜替换手术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arboMedics机械瓣行瓣膜替换手术70例朱平龙国粹李中学冯树生招伟贤李斌CarboMedics人工心脏瓣膜是一种新型低瓣架的双叶机械瓣。于1986年应用于临床,现已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人工瓣膜之一〔1,2〕。1989年7月至1995年7月...  相似文献   

16.
机械瓣急性功能障碍心搏骤停抢救成功1例陈萍章晓华吴若彬病人女,29岁。5年前曾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St.Vincent机械瓣替换术。1996年3月因二尖瓣替换术后再狭窄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急诊行二尖瓣再次换瓣术。术前病人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17.
三瓣膜替换术中自体心包片加宽升主动脉及其瓣环2例王奇,朱朗标1992年2月和1994年5月,我们为2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病人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三瓣膜替换术的同时,用自体心包片加宽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二次换瓣术后8次心脏停搏抢救成功1例冯树生,李中学,阎玉生,朱平,蒙华,王庆深病人女,40岁。二尖瓣生物瓣替换术后6年,因劳力性心慌、气促、双下肢水肿1年,心功能Ⅲ级,心胸比率0.75,诊断为生物瓣衰败。1995年2月在体外循环下行二次换瓣术,...  相似文献   

19.
生物瓣膜失功能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植入人体内1年以上损坏的生物瓣膜作损坏原因的临床分析。方法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共41例(47只)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1~16年,平均(9.7±4.1)年。对失功能生物瓣膜进行标本观察及病理学检测。结果47只带支架生物瓣膜中,瓣架无一损坏,42只瓣膜发生瓣叶撕裂或穿孔,35只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且在瓣环表面和瓣脚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2只瓣膜有赘生物及血栓形成;47只生物瓣膜中损坏较重的瓣膜送病理学检查发现大量吞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结论生物瓣膜早期损坏以破损撕裂为主,晚期以钙化和破损撕裂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病损结果出现。  相似文献   

20.
4例心脏三瓣膜替换李大连,朱朗标,余翼飞自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我们在477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中,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同时替换机械瓣4例,占总数0.8%。因三瓣膜替换的病人病情重,术后早期及晚期死亡率高,现总结该组病例,就术前准备、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