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 ,18例异型增生 ,12例肠上皮化生 ,2 4例萎缩性胃炎 ,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织中 Bcl-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 (P<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0 .0 5 )。结论 :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 p16基因表达低下 ,PCNA、Bcl- 2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Bcl—2及P16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90例病人的PCNA、Bcl-2、P16蛋白表达情况,其中20例胃癌组织,18例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cl-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型增生、肠上皮生化、胃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P<0.05)。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P<0.05)。结论: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p16基因表达低下,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
NHE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检测NHE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NHE1蛋白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HE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其中正常胃粘膜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5例,肠上皮化生15例,异型增生8例,胃癌40例.结果 15例正常胃粘膜无表达,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有2例表达,阳性率为13.33%,15例肠上皮化生中有3例表达,阳性率为20.00%,8例异型增生中有2例表达,阳性率为25.00%,40例胃癌中有33例表达,阳性率为82.50%,胃癌与正常胃粘膜和各型胃癌前病变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NHE1蛋白在胃癌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胃癌前病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生长、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6.
凌贤龙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9):1129-113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核内整合 ;RT PCR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bcl 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胃粘膜肠化 (5 3.3% )和异型增生 (7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胃粘膜异型增生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癌组 (P <0 .0 5 )。异型增生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 (6 0 % )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而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3% )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Hp感染组胃粘膜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显著高于非Hp感染者 (P <0 .0 5 ) ;bcl 2和baxmRNA表达与HpCagA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5 )。mtMSI(+)组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mtMSI(- )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mRNA的表达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周长玉  高歌  董英 《吉林医学》2001,22(6):328-32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 ,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 2蛋白的表达 ,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86例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18例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 4例萎缩性胃炎、12例浅表性胃炎 ,用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Hp感染 12例 (12 / 2 0 ,6 0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p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 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 (P <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 <0 0 5 )。Hp阳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p16阳性表达率低于Hp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p16基因表达低下 ,Bcl- 2蛋白表达增加 ,Hp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9.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2 C-erbB-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机制。方法对 4 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2 2例不典型增生和 37例胃癌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bcl 2、C erbB 2蛋白的表达 ,结果bcl 2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达不断增加 ,其中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分别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1) ,胃癌组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 (P <0 .0 5 )。C erbB 2的表达也呈递增趋势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分别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 (P <0 .0 5 ) ,不典型增生组(P <0 .0 1)和胃癌组 (P <0 .0 5 ) ,结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 2、C erbB 2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65例胃癌,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8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胃粘膜中P-g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20例胃癌(30.8%),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5.0%),3例不典型增生(16.7%)和1例正常胃粘膜(10.0%)呈阳性表达,胃癌与正常胃粘膜中P-gp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中淋巴结转移及癌细胞浸润浆膜、浆膜外者P-gp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浆膜内浸润者。结论:P-糖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原发性耐药的产生有关,且对胃癌细胞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78例疣状胃炎病理资料,并与同期8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疣状胃炎中HP阳性率为82%,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45.1%)和慢性萎缩性胃炎(56.4%)(P〈0.01)。成熟型疣状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2.7%和14.1%,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熟型疣状胃炎具有高度癌变的可能,是一种胃癌癌前疾病,应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bcl-2基因表达状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3例胃癌中bcl-2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bcl-2基因在正常胃粘膜及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bcl-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7.36%,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20.00%,25.00%,44.44%,P<0.01);异型增生组织bcl-2 nRNA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萎缩性胃炎(P<0.05).胃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为81.1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20.00%,31.25%,52.78%,P<0.01),异型增生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萎缩性胃炎(P<0.01).x2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bcl-2蛋白表达阳性肠化生和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bcl-2蛋白表达状态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bcl-2基因对胃癌前组织及胃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性调控作用,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115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人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结果 :正常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患者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4 .6 2± 1.87) %、(10 .2 1± 2 .4 9) %、(2 4 .6 3± 35 .19) %、(19.32± 4 .0 7) %、(19.86± 4 .6 1) %。PCNA指数分别为 (3.9l± 1.0 4 ) %、(13.5 2± 4 .71) %、(2 0 ,2 2±4 .83) %、(39.81± 6 .35 ) %、(5 4 .77± 10 .8)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 ,起初三个阶段细胞凋亡和PCNA同时增加 ,而至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减少 ,PCNA指数显著增加。结论 :在胃癌演变过程中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 ,PCNA是反映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胃癌癌前病变演化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Xu A  Li S  Liu J 《中华医学杂志》1999,(3):185-186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poptosis/proliferation and the expressions of oncogene bcl-2 and P53 in the changes from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 dysplasia, gastric cancer in early stage to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METHODS: TUNE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ed apoptosi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proliferating cellular nuclear antigen(PCNA), bcl-2 protein and P53 protein. Results In the patients of superficial gastritis, atrophic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 dysplasia,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poptotic indexes were: (6.4 +/- 1.9)%, (14.1 +/- 4.1)%, (23.3 +/- 6.1)%, (17.4 +/- 2.6)%, (11.3 +/- 3.7)%, (6.3 +/- 2.0)% respectively. PCNA indexes were: (11.3 +/- 2.2)%, (18.9 +/- 6.5)%, (20.3 +/- 7.3)%, (40.0 +/- 10.6)%, (53.1 +/- 10.9)% and (72.4 +/- 18.4)%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rates of bcl-2 were 10.0%, 23.3%, 40.0%, 56.7%, 85.7% and 46.7%. The expression rates of P53 were: 0%, 0%, 0%, 4.3%, 14.3% and 53.3%. The difference in the majority of observed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 (P < 0.05-0.01). CONCLUSION: During the changes of gastric cancer, the apoptotic and proliferating indexes incerased simultaneously in superficial gastritis,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However, PCNA indexes further increased but apoptotic indexes decreased in dysplasia,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The former may be the phenomenon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nd advanced gastic cancer. The former may be the phenomenon in ear early gastric cancer the latter may be the phenomenon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ERK1/2和Ki-67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胃黏膜活检标本124例,其中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21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23例和胃癌36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和Ki-67蛋白在不同胃黏膜活检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ERK1/2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均为阴性,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Ki-67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中为阴性表达,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达分别为66.67%、79.17%,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为83.33%,而在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为56.52%,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P-ERK1/2蛋白可能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胃癌演变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PCNA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3 1例胃癌、16例癌前病变 (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5例非典型增生 )中PCNA的表达。结果 胃癌PCNA表达高于癌前病变 (P <0 .0 5)。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 (P >0 .0 5)。结论 PCNA表达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生物学事件 ,检测胃癌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对判定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