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 1995~ 1998年共收治 2 3例重型颅脑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 ,均予机械通气 ,获得较好的效果 ,现就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予机械通气的 2 3例中男 15例 ,女8例 ,年龄 16~ 78岁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6~ 8分 18例 ,3~ 5分 5例 ,来院后予 CT检查提示严重脑挫裂伤 10例 ,脑干损伤 5例 ,硬膜下血肿 5例 ,脑内血肿 3例 ,本组 2 3例均因呼吸衰竭予紧急气管插管 ,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 2 4~ 48小时者 7例 ,49~72小时者 11例 ,机械通气超过 72小时的 5例 ,因插管时间长 ,施行气管切开术后继…  相似文献   

2.
我科2001年3月-2003年3月对28例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伤残率和病死率高,治疗的首要措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深昏迷患者应及早行机械通气。我们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50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减少了病死率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护理的满意度。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插管联合机械通气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方法将83例行气管插管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依据呼吸指标的变化分为早期气管插管组(治疗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对照组),比较2组插管治疗前后呼吸指标变化、72 h肺炎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呼吸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72 h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保障气道安全,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时使用早期机械通气的疗效.方法 将 4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2组上呼吸机后2h内呼吸系统症状消退病例数、24h内消退病例数、治疗1周后GCS评分,症状缓解后撤呼吸机的时间以及半年后GOS预后评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选择机械通气的时机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上呼吸机后2h内呼吸系统症状消退病例数、24h内消退病例数、治疗1周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后撤呼吸机的时间早于对照组,半年后治疗组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者治疗具有临床实际应用意义,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气管插管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6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早期气管插管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并进行相应处理。比较2组气管插管前后呼吸生理指标变化、上机概率、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治疗时间、颅内压变化、并发症及GOS预后评定。结果 2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后呼吸及生理指标均好转,早期插管组更明显,且早期插管组较常规插管组上机概率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短,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少,预后较好。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能够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可以被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严重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52例于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重症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药物治疗及氧疗)和无创通气组。无创通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二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pH、PaO2、PaCO2、SaO2)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很快稳定,血气分析指标治疗明显好转。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好转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前后血气改善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心力衰竭,机械通气能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低氧血症,是抢救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治疗(或抢救)中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患者均为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根据是否使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分组,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气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85%以上患者在治疗后1h内血气具有显著进步。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或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可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可作为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伤后48h~3周)应用胃肠内乳剂瑞代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降低低蛋白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69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早期应用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照组34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饮食,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于伤后48h内分别开始使用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胃管注入和传统方法鼻饲流质饮食,两种不同营养治疗持续期限为21d,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总蛋白(TP)的动态变化。结果:低蛋白血症实验组发生率为14.3%,对照组发生率为38.3%,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13,P〈0.05),ALB实验组为(36.87±5.47)g/L,对照组为(33.41±5.26)g/L,TP实验组为(67.12±8.27)g/L,对照组为(63.67±9.16)g/L,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预防和降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效果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降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低蛋白血症有明确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 2 0 0 0年以来收治了 3 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在救治过程中均在早期进行了鼻饲。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般资料3 0例中男性 2 5例 ,女性 5例 ;年龄 1 8~ 68岁。其中脑挫裂伤 1 8例 ,脑干损伤 2例 ,GCS评分<8分 ,均在伤后 3 6~ 72 h内即予鼻饲 ,延续 1 0~3 5天 ,病  相似文献   

12.
早期高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海丽红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74-1175
重型颅脑损伤多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情危重、变化快、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在临床上若护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若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可望得以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对纠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代谢紊乱,增加机体抵抗力,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结果给予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后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良好34例,中残14例,重残1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0例。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可满足患者的生理要求、维持和改善营养状态、保存电解质、氮、液体平衡,为患者的成功救治及后期的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磷血症对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68例机械通气患者的血磷浓度。结果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死亡组较非死亡组、脱机失败组较脱机成功组的血磷浓度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及时发现和纠正低磷血症对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99年1月~2000年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4例,女4例,男30例,年龄10~66岁,平均28岁,施行开颅手术24例,行气管切开术19例。1护理1.1颅压增高,脑血:与颅脑损伤有关。观察意识状态:通过语言刺激反应、痛刺激反应、生理反射、大小便能否自理及能否配合检查五方面来判断意识状态的程序,通常用GCS评分即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及运动反应来评估意识损坏程度。生命体征的观察:先测R,后测P,BP,最后测意识,每小时1次。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  相似文献   

19.
我科2003年4月-2006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9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3.5岁。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家属正确有效地配合护理,对减少伤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8):800-8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高热 ,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物质分解代谢增加,发生负氮平衡.而患者又无法经口摄入食物,常导致营养供给不足.在 48h内早期给予留置胃管,既可补充营养,又可监测胃内变化.鼻饲的常见并发症为食物反流、胃潴留、咳嗽、吸入性肺炎等.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鼻饲营养过程中,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采取有效护理干预,保证了患者鼻饲营养的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