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异丙酚预防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方法:选择40例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异丙酚诱导)组和B(硫贲妥钠诱导)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东莨菪碱0.3mg,麻醉给予A组芬太尼、异丙酚和琥珀胆碱诱导,B组芬太尼、硫贲妥钠和琥珀胆碱诱导,气管插管,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及插管后1、3、5分钟的SP、DP、HR、SPO2和ECG的变化。结果:诱导插管后,B组HR与诱导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P、DP与诱导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虽略有变化,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3.
异丙酚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应用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可致低血压,国内外已有报道。我们在麻醉诱导前快速输注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简称平衡液),预防异丙酚诱导后所致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在麻醉诱导时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均匀静脉麻醉剂,观察两种药物在麻醉诱导中作用。方法将4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比较两种药从麻醉诱导到气管内插管后5min内意识消失时间、呼吸抑制出现时间及插管前后心血管反应。结果:意识消失和呼吸抑制出现时间异丙酚组明显快于依托咪酯组,气管插评级异丙酚级优于依托咪酯组,诱导后,插管时管后2min,5min时的血压,心率组内均无显著差异,但异丙酚组血压呈下降趋势,依托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异丙酚麻醉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监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 (BIS)的变化 ,探讨既能避免低血压又能保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异丙酚用药方法。方法 6 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 3组 ,Ⅰ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1.2mg/kg ,Ⅱ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1.0mg/kg ,Ⅲ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1.0mg/kg并于气管插管前静脉追加注射异丙酚2 0mg。所有患者均复合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维库溴铵后行气管插管。分别监测麻醉诱导前、后及气管插管前、后的双频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Ⅰ组麻醉诱导后双频指数下降最明显 ,达 5 3.4 9± 0 .74 (P <0 .0 1)。Ⅱ组气管插管后双频指数回升最明显 ,达 77.84± 3.2 5 (P <0 .0 5 )。Ⅰ组气管插管前收缩压下降最明显 ,为 (81.2 0± 11.13)mmHg(1mmHg =0 .133kPa ,P <0 .0 1) ,其中有 8例收缩压 <80mmHg。 结论 麻醉诱导首次静脉注射异丙酚 1.0mg/kg并在气管插管前静脉追加注射异丙酚 2 0mg是一种既能避免发生低血压又能保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异丙酚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均为静脉麻醉剂,观察两种药物在麻醉诱导中作用。方法:将4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比较两种药物从麻醉诱导到气管内插管后5min内意识消失时间、呼吸抑制出现时间及插管前后心血管反应。结果:意识消失和呼吸抑制出现时间异丙酚组明显快于依托咪酯组,气管插管评级异丙酚组明显优于依托咪酯组。诱导后、插管时及插管后2min、5min时的血压、心率组内均无显著差异,但异丙酚组血压呈下降趋势,依托咪酯组呈上升趋势。两组间比较在插管时及插管后2min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对心率、动脉压的影响比等效剂量的依托咪酯强,麻醉作用也强于依托咪酯,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石乃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4,(2)
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和卡肌宁对20例60岁以上病人麻醉诱导的血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麻醉诱导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3.6±1.6kPa和3.1±2.0kPa,差异均有极显著性(均为P<0.01),尤其舒张压下降的程度更显著,有14例下降程度>41%;其血压下降持续时间均大于10min;心率下降不显著。此结果提示该药易造成老年病人的心肌氧供需平衡的损害,应用时应注意剂量和给药速度。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麻醉中 ,为了镇静、解除焦虑 ,使病人遗忘 ,常需辅助镇静和镇痛药。异丙酚是新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由于它起效快、恢复快和安全剂量范围广 ,经常被用于各个方面 ,如门诊麻醉、静脉麻醉及麻醉诱导、区域麻醉的辅助镇静用药 (MAC) ,ICU等。临床资料 12例病人在手术期间 ,静脉连续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2 6~ 5 2岁 ,体重 4 5~ 83kg。ASA分级为Ⅰ、Ⅱ级 ,腹部以下手术 ,选择硬膜外麻醉 ,最高硬膜外麻醉平面T3 水平。确定麻醉效果后 ,手术开始 ,平均手术时间144min。当氟芬合剂半量不能获得满意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氯胺酮和异丙酚用于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的优点及区别。方法:对60例经临床明确要进行麻醉诱导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于手术前分别进行氯胺酮麻醉和气管插管异丙酚,观察其麻醉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氯胺酮和异丙酚两种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对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在60例进行麻醉诱导的患者中,氯胺酮组30例,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异丙酚组30例,感觉效果好者占76.OO%,效果差者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结论:在对接受麻醉诱导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氯胺酮,还是异丙酚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氯胺酮的麻醉方式较异丙酚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呼循环功能的变化特点,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 方法 90例心肺肝肾功能政党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异丙酚(P组),硫喷妥钠(S)组,乙咪酯(E)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静注P、S或E,琥珀胆碱1.5mg/kg、芬太尼2μg/kg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诱导过程中呼吸循环功能的变化。结果 3组血压(SBP、DBP、MAP)诱导后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其中P组对血压的影响最小,E组最剧。心率(HR0P组较稳定,S组诱导后持续性增快,插管内5min渐恢复,E组在插管即刻、1min显著性增快。脉率血氧饱和度(SpO2)各时值、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P组诱导后、插管后1min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异丙酚对循环的抑制轻于硫喷妥钠,对减轻插管是地的应激反应优于乙咪酯,是目前应用较多、较好的全麻诱导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的效果。方法将妊娠1个月-3个月自愿行全麻人工流产者400例作为治疗组,另外400例自愿行无麻醉人工流产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首次给药异丙酚至深镇静,1.5min-2min后再次追加50%诱导量,观察诱导过程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治疗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大于20%的患者占12%,对照组为38.5%;治疗组HR减慢超过20%占7.5%,对照组为34%;治疗组恶心、呕吐率分别为2.25%和2.0%,对照组为23.8%和6.0%,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异丙酚能够满足人工流产术需要,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可以明显减低副作用,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地佐辛与芬太尼对健忘镇痛慢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芬太尼组(F组,n=20)、地佐辛组(D组,n=20).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随后地佐辛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 mg/kg,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给药5 min后环甲膜穿刺注入1%丁卡因注射液2 mL行喉部表面麻醉,喉麻3 min时在直视下行气管内插管.记录患者入室后,静脉注药前(T0),静脉注药后3min(T1),5min(T2),环甲膜穿刺时(T3),穿刺后3 min(T4),气管插管即刻(T5),插管后5 min(T6)各时刻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氧分压(SpO2)、BIS值;并记录各时刻的镇静程度.结果 两种药物都能有效地抑制穿刺及插管时血压、,心率等应激反应,但地佐辛组在慢诱导麻醉插管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明显优于芬太尼组.结论 0.2 mg/kg地佐辛用于健忘镇痛慢诱导麻醉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优于2 μg/kg芬太尼,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镜检查术中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和单用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异丙酚组(62例,单纯静脉异丙酚2~2.5 mg/kg麻醉),Ⅱ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68例,给予芬太尼0.05 mg后行异丙酚1~2 mg/kg麻醉),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5 min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_2)、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检查中血压、异丙酚用量和麻醉效果与Ⅱ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显著优于单用异丙酚麻醉。 相似文献
14.
全身麻醉诱导用药对眼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异丙酚、硫喷妥钠及乙咪酯对眼内压(IOP)的影响以及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时的相互影响。方法 50例ASAⅠ-Ⅱ组择期非眼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硫喷妥钠(SP)组、乙咪酯(EM)组、异丙酚(P)组、氯胺酮-异丙酚(K-P)组、异丙酚-氯胺酮(P-K)组。分别于诱导前、注药后、插管前、插管后1、2、5分钟用Schiotz眼压计测定IOP,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IOP变化 P组从注药后到插管后5分钟显著低于诱导前(P<0.05),SP组与EM组注药后各时点有降低趋势(P>0.05)。K-P组注药后IOP短暂升高,但于插管前迅速下降,P-K组变化趋势与P组基本一致。P、SP、SM组注药后各时点较诱导前下降的百分率分别平均为-41.28%、-12.13%和-10.62%。MAP变化趋势与IOP基本一致,HR的变化组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在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降低IOP的作用较强而稳定;硫喷妥钠、乙咪酯降低IOP的作用较弱。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可预防及减轻各自的副作用并互补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地佐辛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用于麻醉诱导的安全、有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I~Ⅱ级,将其随机分为三组:I组为对照组(舒芬太尼组),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1mg,/kg,舒芬太尼0.2μg/kg,罗库溴铵0.6mg/kg行全麻诱导;Ⅱ组应用咪达唑仑0.01mg/kg,地佐辛0.1mg/kg,罗库溴铵0.6mg/kg;m组应用咪达唑仑0.01mg/kg,地佐辛0.2mg/kg,罗库溴铷.6mg/kg;三组均行微量泵输注异丙酚,BIS值降至60以下时行气管插管。观察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及5min6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变化,并记录各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应用异丙酚的总量。结果①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②与I组相比,Ⅱ组在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I组,Ⅲ组在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异,丙酚在诱导气管插管时的总用量,I组为(88±11)mg,Ⅱ组为(124±17)mg,Ⅲ组为(91±13)mg,Ⅱ组异丙酚用量显著大于I组和Ⅲ组,I组和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可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0.2mg/蝇能维持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达到有效的麻醉深度,抑制气管插管所造成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右美托咪定对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麻醉诱导前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选择ASAⅠ~Ⅱ级60例全麻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0~51岁,最终入选53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n=28)和安慰剂组(PLACEBO组,n=25)。诱导前15min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或等量生理盐水,随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为3μg/ml)、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和罗库溴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BIS<60时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麻醉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后即刻血浆中肾上腺素(E)与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 DEX组在麻醉诱导期间平均动脉血压及心率表现平稳,与气管插管前相比,PLACEBO组平均动脉血压和心率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显著升高(P<0.05)。插管后即刻DEX组血浆E和NE浓度明显低于PLACEBO组(P均<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血浆中E和NE的浓度,从而减轻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对患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静脉用麻黄素升压反应的影响。方法 2 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分别于入室清醒时、异丙酚诱导插管后、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后均静脉用麻黄素0 .1mg kg ,观察病人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的变化。结果 麻黄素使清醒病人的心率显著增快 (P <0 .0 5 ) ;MAP短暂升高 ,而异丙酚麻醉后 ,麻黄素对病人心率影响不大 ,但升压反应明显增强 (P <0 .0 5 )。与单纯异丙酚麻醉相比 ,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时 ,麻黄素的升压反应并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增强麻黄素的升压反应 ,麻黄素拮抗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所致低血压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后应用氟马西尼的催醒效果和脑电双频指数值的变化及是否可以缩短苏醒和拔管时间。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选行甲状腺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30~60岁,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氟马西尼组(F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各30例,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复合诱导。术中使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复合维持,使BIS值维持在(50±5)之间。待手术伤口皮肤缝合结束后停止泵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之后给予实验用药。F组给予5 mL氟马西尼(0.5 mg),N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记录给药前(T0)及给药后1 min(T1)、2 min(T2)、3 min(T3)、4 min(T4)、5 min(T5)、10 min(T6)、15 min(T7)后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记录用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和F组从停药到清醒和拔管时间及各个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后给予氟马西尼0.5 mg,未发现其能缩短苏醒及拔管时间,也未发现其对BIS值变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异丙酚静脉麻醉在门诊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门诊胃镜检查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麻醉组和对照组(n=50),麻醉组静注异丙酚注射液;对照组予咽喉部表面麻醉.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在检查中的反应、患者接受程度、术后咽喉痛的发生率和检查前、中、后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麻醉后的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麻醉组患者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少(P<0.01),术后咽痛的发生率低(P<0.05),患者的接受率高(98%).麻醉组检查中、检查后SBP、DBP、HR、RR、SpO2 与检查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检查中SBP、DBP、HR,RR 较检查前相比明显升高(p<0.01), 且与麻醉组检查中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麻醉组所有患者均入睡,无术中知晓.术后约6min 清醒.15min 内完全恢复正常. 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门诊胃镜检查具有安全、有效,且清醒快、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