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kgraphy CR)系统是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有助于医院影像数字化,达到信息共享,满足院外远程会诊,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致使一次适当的X线曝光即可通过软件和功能实现对兴趣区进行调整,从而使X线诊断更趋于全面、完整。本文就如何提高CR影像质量,做一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4.
CR摄影影像质量的保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计算机X线摄影(CR)的广泛引进和应用,CR摄影的影像质量越来越引起影像学界同行们的重视。最佳CR照片影像质量的获得,除了必须掌握和了解设备的性能、后处理操作技术的正确应用、恰当的摄影条件、临床知识丰富的积累外,还必须注意日常工作中易被忽略的,恰是影响CR照片影像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将我们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CR质量控制检测程序对CR系统主机性能的检测。方法通过对CR主机系统中IP背景噪声、IP的一致性、照射量指示器的校准、响应线性、激光束功能、极限分辨率和分辨率一致性、低对比度分辨率、空间距离精度、IP擦除完全性、滤线栅效应、IP通过量进行检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验收检测时的性能指标数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结果CR主机系统中除IP背景噪声外其他性能指标均符合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结论定期的质量控制检测的应用能有效保证系统性能良好和维持最优化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X线摄影与计算机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成像方式,是医学成像技术的重要发展,实现了X线成像的数字化处理与存储。其影像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关键,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我们根据麦盖提县人民医院多年CR应用情况,就CR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影像科数字化X线摄影的开端和过渡,其与常规X线摄影设备相兼容,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以及网络化,使其在国内各级医院均有应用,并不断普及,尤其是在床旁摄影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床旁摄影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床旁摄影的对象主要是危重患者、严重外伤、术后患者及新生儿等。部分患者带有各种导管、心电监护、呼吸机等装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像质量难以保证。CR在床旁摄影中,激光读取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出极强与极弱的信号,IP宽容度大,加之计算机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因而提高了床旁摄影的成功率、病变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CR床旁摄影的影像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X线摄影(CR)作为比较成热的X线照片数字化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CR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的X线影像信息的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CR系统实现了常规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常规X线摄影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能提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突破常规X线摄影技术的固有局限性,CR采用各种图像后处理功能,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可实现PACS及实现远程医疗。 相似文献
9.
10.
苏勇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10):13-13
目的:探讨CR片甲片率评片标准,进一步提高CR影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X线普通片1000张:质控前CR片1000幅(工作站);质控后CR片1000幅(工作站)。参照1996年创等级医院时甲片率的标准进行质控。结果:X线普通片的甲片率为42.5%;质控前CR片甲片率为56%;质控后CR片的甲片率为88.5%。结论:总结如何质控CR片影像质量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CR摄影与屏-片系统摄影曝光条件及对患者的X射线辐射剂量,评价CR摄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CR照片和常规X射线摄影照片各2500份,由2位主管技师和1位副主任技师对照片按部位分组进行分析,统计出甲、乙、丙及废片率;并对乙、丙及废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①照片质量:CR摄影照片甲级片率63.6%,乙级片率27.2%,丙级片率9.2%,废片率0%;屏-片系统摄影照片甲级片率40.2%,乙级片率42.4%,丙级片率15.6%,废片率1.8%。②摄影条件的比较:CR数字摄影比屏.片系统摄影电压需提高1-6kV,曝光量高20%左右。结论CR数字摄影照片质量明显高于屏-片系统摄影,但曝光条件比屏-片系统高,相对增加了患者的X射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CR影像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院自2 0 0 1年引进德国Agfa -CR系统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工作。如针对成像板的衰减情况,成像板与曝光剂量及噪声的关系,充分利用CR系统的调节功能来降低影像噪声,提高影像清晰度和对比度。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我们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大致总结归纳如下。1 成像板对CR质量影响1.1 成像板的曝光次数过多,其荧光性能就会明显衰减,表现为影像噪声明显增加,影像读取不完全,有残留影像存在,严重影响下次影像的质量。解决办法:1.1.1 每周必须定期清洗(清除) 1~2次成像板,清除残留影像噪声。1.1.2 必要时适当增加曝光剂量,使成像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CR、D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分辨能力,方法采用Burger's模块,20mm铝板,0.5mm钢板,RTI Solidose 400数字剂量计,PMX-IR千伏时间计及CPI高频高压发生器,在同一X线机,相同吸收体,相同曝光条件(剂量)下,比较CR、DR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结果 C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比DR系统低6.5%。结论C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略低于DR系统(非晶硒平板检测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 ,CR)和数字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 ,DR)在X线管倾斜摄影时是否存在X线斜射效应。方法:对于屏-片组合、CR、a Si型DR和a Se型DR四种X线成像方式,分别在X线管倾斜0°、15°、30°、4 5°时对矩形波测试卡摄影。结果:在X线管倾斜0°~4 5°角范围内摄影时,CR影像分辨力无变化;a SiDR和a SeDR影像分辨力略下降;屏-片组合影像分辨力下降明显。结论:在X线摄影常用的倾斜角度范围内,屏-片组合存在X线斜射效应,CR基本上不存在X线斜射效应,a-Si型DR和a-Se型DR存在轻微的X线斜射效应 相似文献
16.
CR与螺旋CT在脊柱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R与螺旋CT对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不同价值。方法 :对 58例脊柱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椎体受损总数 67个 ,经螺旋CT诊断为爆裂性骨折 58例 62个椎体 ,经CR诊断为爆裂性骨折有 53例54个椎体 ,对爆裂性骨折的检出率螺旋CT为 92 .65% ,CR为 80 .59% ,χ2 =4.11,P <0 .0 5;PVBL异常的显示率CR为91 3 8% ,螺旋CT为 77.59% ,χ2 =4.2 1,P <0 .0 5;对骨性椎管狭窄的显示率螺旋CT与CR总体相近 ,但CR对软组织病灶引起的脊髓受压显示尚不满意。结论 :CR对脊柱损伤的空间分辨率较高 ,螺旋CT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确诊、骨折稳定性和脊髓受压情况的判断等占优势 ,两者结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脊柱爆裂性骨折的综合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AGFA ADC SOLO CR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SOLO CR(computed rad iography)系统高效、可靠、稳定运行,获取高质量的数字图像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如工作环境、使用频率等)对3套AGFA ADC SOLO CR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适时监控,实施有效地保养与维护,使系统保持在正常运转状态。结果2年内保证了3套CR系统工作正常、稳定地运行,获得了比较好的预期效果。结论得当的、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为输出高质量的数字图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实验猪胸部正位CR合理曝光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的合理曝光条件。材料与方法以10mAs、20mAs、40mAs档,分别从50~150kV、步长为2kV对实验猪胸部进行系列曝光,用剂量计记录每次曝光的入射点的入射X线剂量、肺野和纵隔处的透射X线剂量,得到三个序列的X线剂量与kV的关系数据,绘制入射剂量、透射剂量与kV的关系图,然后用相同的步骤进行系列胸部正位CR摄影,以噪声不影响观察为前提,找出曝光量最低的CR图像及其对应的合理曝光剂量,分析合理曝光剂量与曝光条件的关系。结果(1)合理曝光条件对透射剂量有很强的依从关系,不管如何改变kV和mAs的组合,合理透射剂量均是一个相对的恒定值,三个序列间合理剂量差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合理曝光剂量相对应的入射剂量,低mAs高kV组合要比高mAs低kV组合的入射剂量低,三个序列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入射点剂量与mAs呈正相关。结论(1)对于CR来说,透射剂量是合理曝光条件唯一考量的参数;(2)提高kV对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CR与非晶体硅DR在胸部摄影中入射剂量的差异,探讨两者最优化曝光剂量。方法 应用CR、DR分别对胸部模体行不同入射剂量曝光成像,记录模体表面入射剂量,用CDRAD2.0评估软件计算模体影像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CR组、DR组图像IQFinv差异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CR组、DR组各自图像IQFinv与入射剂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取两组最佳图像IQFinv值,并换算曝光剂量。结果 CR和DR组入射剂量和图像质量IQFinv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 =0.893、0.848, P<0.01),并存在线性回归。CR和DR组IQFin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55, P<0.05)。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893, P<0.001),最佳IQFinv值为3.55。结论 CR、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均随着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入射剂量相同时,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优于CR;在获得相同的图像质量时,与CR相比应用DR可大大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