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骨与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4327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我院自1958~1994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骨与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共计4327例,其中原发良性骨肿瘤1545例(35.70%),骨巨细胞瘤500例(11.56%),恶性骨肿瘤1046例(24.17%),转移瘤381例(8.80%),瘤样病变461例(10.65%),关节滑膜瘤及瘤样病变394例(9.10%)。良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发病率最高,计595例(38.51%),软骨瘤次之(23.88%);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最多348例(33.27%),软骨肉瘤次之(25.14%);瘤样病变以纤维异样增殖症最多193例(41.87%),骨囊肿次之(28.20%)。良、恶性骨肿瘤均以11~30岁多见,分别为56.11%及57.03%。其好发部位均以股骨和胫骨最多见,分别为37.15%及43.66%。  相似文献   

2.
膝部骨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60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统计和分析了近21年经病理确诊的膝部骨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607例。肿瘤好发年龄在11-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1.52:1,病变部位好发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其比例为1.25:1。良性肿中,骨软骨瘤占44%,骨巨细胞瘤Ⅰ-Ⅱ级占31%。恶性肿瘤中骨肉瘤占66%。瘤样病变共58例。  相似文献   

3.
手部骨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部骨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规律。方法:对1970 ̄1999年4月间经我院病理证实的226例手部骨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194例,恶性18例、瘤样病变14例,良恶性之比为11.6:1,男:女=1.46:1。好发年龄为11 ̄30岁。在良性肿瘤中,软骨瘤124例(占63.9%),骨软骨瘤33例(占17.0%),滑膜瘤12例(占6.2%),骨巨细胞瘤5例(占2.6%  相似文献   

4.
手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190例手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从临床,X线及病理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明显多于恶性肿瘤,其比例为25.4:1.以软骨瘤最多见(76.3%),骨软骨瘤次之(11.6%).恶性肿瘤少见,以转移瘤和软骨肉瘤较多见.各种肿瘤的分布部位似有特点,软骨性肿瘤以近节指骨多见,掌骨次之.骨巨细胞瘤以掌骨多见.转移瘤以末节指骨多见.病理诊断是最可靠的方法,但在确诊时必须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  相似文献   

5.
胡勇  杨述华 《中国骨伤》2005,18(9):569-571
骨样骨瘤(osteoidosteoma)是良性疼痛的小病损,直径小于2cm,肿瘤由异常骨样组织、成骨细胞组成,其外包绕着反应性骨质。它是第三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化性纤维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1%和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2%~3%,多发生于5~20岁左右的人群,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3:1。70%~80%的病损在长骨,病变多累及股骨、胫骨等长管状骨,其次是肱骨、腓骨和脊柱等部位,而在手、足等部位相对少见。常单发,也可以同时或先后累及多处骨骼,肿瘤可以位于骨骼的任何部位。  相似文献   

6.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成骨性肿瘤,由Jaffe于1935年首次提出,占所有骨肿瘤的2%-3%,占良性骨肿瘤的10%-20%。骨样骨瘤为起源于成骨性间胚叶组织且具有形成大量骨样组织倾向的骨肿瘤,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为5-20岁,婴儿及40岁以上成人很少发生。骨样骨瘤在白色人种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种。  相似文献   

7.
1983~1992年作者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GPL)130例。病灶多发者占56.92%(74/130),单发43.18%;良性96.93%(126/130),恶性3.07%(4/130)。有并(伴)发病者48例(36.92%)。胆囊切除术后随访症状消失者占40.20%(39/97),改善30.93%(30/97)。作者对GPL的病理类型、并(伴)发病临床症状与手术指证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病变单发、直径>10mm、年龄>60岁者恶性可能大,为绝对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8.
骨软骨瘤常见,约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36%,恶性骨肿瘤的10%。但发生在肩胛骨的骨软骨瘤很少,若发生于肩胛骨的腹面,由于其具有隐蔽性,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漏诊。1980年来,我院共收治发生于肩胛骨腹面的骨软骨瘤4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1、8、7、4岁。左侧3例,右侧1例。病程自出现症状起分别为4、4、3.5、3年。2例为多发性骨软骨瘤、2例单发。均进行过CT扫描检查。入院前诊治经过:2例并发假性翼状肩,被误诊为真性翼状肩,一直未得到治疗;1例引起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9.
冷冻外科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和评估液氮冷冻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价值。方法:对54例肢体性骨肿瘤采用瘤骨液氮浸泡法,杀灭恶性肿瘤细胞,保留骨的原来结构,采用内固定术,恢复患者肢体的完整结构和功能。结果:经过平均5年随访,本组病例按Enneking’s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68.5%;局部肿瘤复发率在11.1%,并发症为18.5%,并节退变为22.2%,肿瘤坏死率评价发现冷冻后肿瘤细胞完全坏死。结论:液氮瘤骨灭活法是肢体恶生骨肿  相似文献   

10.
P170和PCNA在恶性骨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伟  肖颖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7):423-425,I004
作者作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67例恶性骨肿瘤组织、15例正常骨组织、15例骨软骨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简称P170)、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恶性骨肿瘤组织中P170阳性率46.27%(31/67),PCNA阳性率98.51%(66/67);正常骨组织及骨软骨瘤组织中无P170表达,PCNA阳性率分别为6.67%(1/15)和20%(3/15)。67  相似文献   

11.
速冻同种异体骨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6年起用速冻法处理同种异体骨并用以临床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0~36岁;肱骨12例,股骨10例,胫骨6例,指骨1例,跟骨1例;骨折13例,骨肿瘤及瘤样病损10例,畸形3例,其它骨病4例。2.同种异体骨处理及保存方法:无菌取出健康人外伤性截肢及外伤性死亡患者的骨后,剔除骨膜、软骨及骨髓,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根据需要截成整块或碎条状,双层无菌单包裹后立即置-70℃~-80℃环境下速冻1~2小时,取出后常温下浸入95%的酒精内1…  相似文献   

12.
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0年2月~1989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共3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20例,恶性19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22例,髂骨移植6例;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4例,髂骨移植7例。术后随访时间2~9年。结果成功37例,恶性骨肿瘤术后局部复发行截肢1例,肺转移死亡1例,成功率为94.8%。骨愈合时间较传统的骨移植缩短,平均为2.8个月。恶性骨肿瘤术后两年以上无瘤存活率达89.4%。  相似文献   

13.
侵袭性骨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侵袭性骨肿瘤中的活性及评估其作为骨肿瘤恶性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TRAP-银染方法从侵袭性骨肿瘤组织及骨源细胞系/株两方面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将此方法与TRAP-EB染色进行了比较。结果:53例侵袭性骨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出率83.0%(44/53);同时检测的19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和1例骨的瘤样病变—动脉瘤样骨囊肿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3例正常的骨膜培养细胞,1例已经3次化学致癌剂4-NQO处理,传至102代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细胞及1例人骨肉瘤细胞株(OS732)未能检出端粒酶活性,但另1例人骨肉瘤细胞株(HOS)却表达有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可能是骨肿瘤恶性的一种潜在生化标志物,并在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结果还表明非放射性同位素TRAP-银染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而有效的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栗向东  张宇  王臻  郭征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1):1066-1072
 目的 探讨足踝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恶性肿瘤的预后。方法 通过对25年间170例足踝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恶性肿瘤进行随访,分析其年龄和性别分布、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类型、解剖学部位分布、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的关系以及恶性肿瘤的预后。结果 170例足踝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男91例,女79例。骨肿瘤51例,软组织肿瘤119例。良性126例,恶性44例。年龄7个月~76岁,中位年龄32岁,平均年龄33.1岁。良性肿瘤以10~19岁和20~29岁最多,平均年龄29.54岁;恶性肿瘤以40~49岁和50~59岁最多,平均年龄为43.73岁。临床出现皮损往往提示恶性肿瘤。足踝部肿瘤主要以软组织肿瘤和良性肿瘤为主。软组织良性肿瘤以腱鞘巨细胞瘤最为多见;骨的良性肿瘤以甲下外生骨疣和内生软骨瘤最为多见。软组织恶性肿瘤以黑色素瘤和滑膜肉瘤最为常见。骨的原发恶性肿瘤和转移瘤均非常罕见。前足是肿瘤好发的解剖学部位。软组织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没有相关性,骨肿瘤的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显著相关。44例恶性肿瘤中16例采用保肢术,28例截肢(趾)。平均随访时间32.4月,6例无瘤存活,5年无瘤生存率16.13%。结论足踝部肿瘤和瘤样病变以软组织肿瘤和良性肿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较高,出现皮损提示恶性肿瘤可能,前足是肿瘤的好发部位,骨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0例骨肿瘤患进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肿瘤类型:恶性肿瘤22例,其中骨肉瘤11便,软骨痤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2例,恶性骨母细胞瘤、腺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巨细胞肉瘤各1例;良性肿瘤28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7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4例,股骨近端7例,股骨干2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  相似文献   

16.
纵隔镜检查诊断中纵隔肿物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22例经胸部CT或MRI检查发现有中纵职肿物而一般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施行了标冷纵隔镜术(SCM),全部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恶性疾病占45.5%(10/22),良性病变占54.5%(12/22)。恶性疾病中以小细胞未分化癌最为多见,占60%(6/10);良性病变中淋巴结结核最为多发,占75%(9/12)。作者复习了纵职镜发展的历史,并对手术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骨肿瘤DNA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62例未经化疗或放疗的原发骨肿瘤的石蜡包埋标本细胞核DNA进行了测定,其中3例为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33例为骨巨细胞瘤,26例为其他恶性骨肿瘤。结果表明,良性骨肿瘤与瘤样病变中未见异倍体,骨巨细胞瘤中DNA异倍体的发生率也很低,而其他恶性骨肿瘤中异倍体的发生率非常之高,故异倍体可作为恶性骨肿瘤的一个较特异的标志。且单个骨肿瘤在活检与大体标本、原发与复发肿瘤上表现了稳定的倍性,而基于病理学基础上的骨肉瘤的分型与分级在DNA含量上并无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83 ̄1992年作者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GPL)130例,病灶多发者占56.92%(74/130),单发43.18%;良性96.93%(126/130),恶性3.07%(4/130),有并(伴)发病者482例(36.92%),胆囊切除术后随访症状消失者占40.20%(39/97),改善30.93%(30/97)。作者对GPL的病理类型,并(伴)发病临床症状与手术指证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病  相似文献   

19.
四支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0年2月~1989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共3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20例,恶性19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22例,髂骨移植6例;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4例,髂骨移植7例。术后随访时间2~9年。结果成功37例,恶性骨肿瘤术后局部复发行截肢1例,肺转移死亡1例,成功率为94.8%。骨愈合时间较传统的骨移植缩短,平均为2.8个月。恶性肿瘤术后两年以上无瘤存活率达89.4%。  相似文献   

20.
脊柱骨软骨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脊柱骨软骨瘤很少见,诊断困难,为此本文回顾分析了1974年2月~1996年1月诊治的9例共10个脊柱骨软骨瘤。材料与方法:本组成年男性4例、女性3例,少年男、女各1例。年龄平均35.2岁。所有病变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结果:10个病变中,位于颈椎4个、胸椎5个、腰椎1个;除1个位于椎体与椎弓交界处外,其余9个均来自椎体附件;5个侵占椎管导致颈脊髓压迫3例、胸脊髓压迫1例、马尾压迫1例;3个累及神经根管致颈或胸神经根压迫3例,1个为无痛性包块。9例中,7例为单纯骨软骨瘤,1例为多发骨软骨瘤病有2个病变,1例骨软骨瘤软骨肉瘤恶变。X线仅能发现部分病变,且与四肢骨软骨瘤的影像特征不同。CT对诊断有较大价值。结论:骨软骨瘤好发于椎体附件特别是关节突,容易累及脊髓或神经根,因而对椎管内骨软骨瘤或多发骨软骨病累及脊柱者,应积极手术、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