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良双开门颈椎管再造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具新鲜人体颈段脊柱标本定量地分析正常颈椎和改良双开门椎管再造术后中下段颈椎(C3~C7)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运动,所施加的最大纯力矩为2.0N.M,用立体摄影,计算机采集各节段颈椎运动情况,得到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将正常颈椎作为自身对照,然后摹拟临床手术对C5、C6行改双开门术,结果表明,改良双开门颈管再造术对脊柱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三维运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8具新鲜尸体腰椎功能单位,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施加最大载荷为10.0Nm的6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经立体摄像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L_2~L_3节段的运动范围(ROM)、中性区(NZ)和弹性区(EZ)等参数。将完整标本测量的结果为自身对照组,然后在L_2、L_3节段依次切除左侧小关节1/3、1/2、和3/3。作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分析单侧小关节切除对腰椎三维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1/3后ROM增加不显著(P>0.05),不影响脊柱的稳定;小关节全切除后后伸、左侧弯和右旋的ROM增加显著(P<0.05)。小关节切除1/2后ROM虽增加不显著,但经方差分析与小关节全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小关节切除范围超过1/2将导致脊柱失稳。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机理及实验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建立L1单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机理及损伤后三维运动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7例新鲜成人T8~L5节段胸腰椎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正常标本T12~L1及L1~L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然后施以500J的能量撞击,撞击后拍摄X线正侧位片,并重复测试损伤后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7例标本的L1均产生爆裂型骨折。在T12~L1节段和L1~L2节段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有显著性增大(P<0.01)。结论:我们所建立的单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为脊柱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脊柱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均有显著的急性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后路手术的运动学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评价几种颈椎前、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四具意外伤亡的新鲜尸体C2~T1标本,保留所有韧带和椎间连接,行如下手术:1.C5,6椎间盘切除;2.椎间植骨;3.前方椎体钢板螺钉内固定;4.C5全椎板减压;5.C5,6椎弓根钢板螺钉内固定(去除该部椎体钢板);6.去除椎弓根钢板和植骨块。测量上述诸术C2~T1各节段间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结果:C5,6椎间盘切除后的前屈运动增加67.8%(P<0.01),后伸运动增加59%(P<0.01),侧弯和旋转运动增加10%(P>0.05)。植骨后运动变化不明显(P>0.05)。椎体钢板和椎弓根内固定后各向运动均明显减少(P<0.01),以侧弯和旋转尤为明显,椎弓根固定后明显增强三维稳定性。而椎体钢板固定的旋转稳定性最佳。然椎间盘和椎板同时切除引起三维运动明显不稳。损伤和固定节段的运动增大和减小,伴随其相邻上或下节段运动的代偿性减小和增大,但无显著性。结论:以上结果为临床开展颈椎前、后路手术所造成的稳定性变化和在手术内外固定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节段脊柱后部结构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脊柱标本腰1-骶1(L1~S1),采用单节段逐步切除腰椎后部结构的方法,形成7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仲,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结果 切除脊柱的后部结构后,在脊柱的三维稳定性中,前屈及轴向旋转运动的稳定性最易受到破坏,前屈平均运动范围增加5.1度,旋转增加3.4度。结论 除小关节骨性结构及关节囊外,后部结构对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前屈及轴向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6.
双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三维运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8具新鲜尸体腰椎功能单位,通过脊椎三维运动实验机施加最大载荷为10.0N.m的6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经立体摄像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L1-2节段的运动范围(ROM),中性区(NZ)和弹性区(EZ)等参数。首先对完整标本进行测量,测得的结果为自身对照组,然后在L1-2节段依次切除双侧小关节1/3,1/2和3/3,根据节段间的运动变化,定量地分析小关节切除对腰椎  相似文献   

7.
分别切除9例中下颈椎(C3~T1)的双侧25%、50%、75%、100%的小关节和相邻部分椎板、黄韧带,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共6个2.0N·m纯力矩,采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对运动范围和中性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双侧25%小关节切除对颈椎稳定性没有影响;双侧50%以上小关节切除后将导致颈椎失稳。建议临床在双侧小关节切除达到50%后附加植骨融合或采用颈椎内固定器械固定,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中,下颈椎纵向撞击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人体中、下颈椎承受纵向撞击力作用时的损伤机制、损伤阈值,为颈椎撞击性损伤的防护、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应用成人男性新鲜尸体标本在CZZ-Ⅱ人体撞击试验机上行撞击实验。对C2~C4标本进行30J和50J能量的撞击,对C5~T1标本进行50和100J能量的撞击,由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得到撞击力峰值、冲量、撞击速度和撞击力作用时间等参数,以放射学诊断和解剖学观察为损伤判断依据。C2~C4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112~4890N或30.2~34.2N·s,C5~T1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824~6362N或33.6~43.0N·s。结果表明,轴向压缩载荷引起的颈椎损伤类型与其撞击能量的大小有关,较高撞击能量会产生颈椎的整体结构破坏,较低的撞击能量仅损伤颈椎的前、中柱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韧带逐级切断对脊柱节段稳定性影响的三维运动变化。方法:采用7 具新鲜胸腰段脊柱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最大载荷为10.0N.m 的6 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经立体摄像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T12 ~L1 节段的运动范围。先对完整标本进行测量,其结果为自身对照组(Ⅰ组)。然后在T12~L1 节段依次切断棘上韧带(Ⅱ组),棘间、黄韧带(Ⅲ组),关节囊韧带(Ⅳ组)后纵韧带、椎间盘后1/3(Ⅴ组)。结果:切除棘上、棘间韧带后活动范围均有增加,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切除关节囊韧带后前屈运动和左/右旋转运动范围显著增大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切除后纵韧带、椎间盘后1/3,在Ⅳ组基础上活动范略有增大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胸腰段脊柱关节囊韧带可提供该节段的前屈,左/右旋转运动的内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作者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经生物力学测试对该器械进行评价。方法取7具新鲜成人尸体T10-L4脊柱标本上,模拟L1骨折后安装该器械进行脊柱三维运动范围和前屈-压缩刚度测试。结果该器械能在屈伸、侧弯运动方向上显著加强损伤节段的稳定性(P<0.001~0.01)。使轴向旋转运动恢复正常运动范围(P<0.05)。结论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池氏钉)设计合理,对损伤脊柱节段固定具有较强稳定性,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