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制备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及成熟的加载测量装置,以进行有关肱骨近端人工关节置换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采集新鲜成人肩关节尸体标本8对16具,应用截骨的方法制成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对其进行人工假体重建,并分为解剖重建组和重叠重建组。设计并制作模型加载装置及光学测量装置。测定在肩关节处于不同运动角度时,大结节相对于肱骨干骺端的位移情况。检验整套装置是否具有稳定的可重复性。结果成功制成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各个标本在肩关节运动至各个不同角度时,多次重复相同的肩关节运动,其大结节的位移值基本一致或相差很小。检测中发现大结节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移位,在个别标本中甚至超过20mm。结论本试验所设计的加载及测量方式可成功模拟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在进行被动活动的过程中,大结节所受的生物力学作用及在此作用下大结节的位移情况。现有的针对人工肱骨头置换的大结节固定方法,在术后即刻的关节被动活动中,仍可导致大结节相对骨干的明显位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关节骨性缺损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制作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模型并逐渐增加缺损程度;以盂肱关节旋转中立位、60°外展位为起始位置,逐渐增加外旋角度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发生前肱骨头前移距离;保持盂肱关节外展60°,分别在旋转中立位及外旋60°位时增加轴向应力,直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前肱骨头的应力强度变化。结果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程度增加,外旋角度增加,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肱骨头位移不断增大,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旋转中立位时,肱骨头应力强度随着骨缺损增大而不断增大,正常应力强度从1.68 Mpa迅速增加至4.62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外旋60°时,正常应力强度为1.94 Mpa,骨缺损时迅速增加至6.65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肩关节不同缺损时,其接触力学特性证实了对肩关节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肩关节不稳定现象十分突出。结论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范围的增大,肩关节稳定性不断下降,肱骨头位移和应力强度不断增加,以致发生提前脱位。  相似文献   

3.
肩关节又称盂肱关节。肱骨肱头关节面为直径3cm球形的1/3,有上面,内面和后面三面,肱骨头对肱骨干有30度倾斜角,与肱骨干长轴形成135°角,其球与解剖颈成45°角。肱骨头1/3的球形关节面不规则,表面的直径为48mm,曲率半径为25mm,平均横径48mm,曲率半径22mm。卵园形的盂面平均直径35mm,横径25mm,且较平,盂关节面只为肱骨头关节面的1/3—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模拟肩袖完好和撕裂两种情况下,比较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的变化,为行肱骨头人工假体置换术时对喙肩韧带的处置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2个,保留肩胛骨、肱骨中上2/3、喙肩韧带和肩关节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标本,A组完整保留冈上肌,B组切除整个冈上肌.在肩关节后伸30°、外展0°、外旋30°位,对肱骨干施加50 N轴向压力负荷,测母肱骨头向肩关节前上方的移位值.自肩峰侧切断喙肩韧带,同样条件下重复上述负荷.移位测试.结果 A组标本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分别为(5.96±0.77)mm及(6.83±0.84)mm,增加(0.88±0.34)mm(P<0.01):B组标本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分别为(8.07±2.46)mm及(9.92±3.29)mm,增加(1.85±0.99)mm(P<0.01).两组标本在喙肩韧带完好时的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断喙肩韧带后肱骨头移位的增加在B组更显著(P<0.05).结论 喙肩韧带限制肱骨头向前上方移位,合并肩袖功能障碍时作用更重要,行肱骨头人工假体置换时应尽量保留喙肩韧带.  相似文献   

5.
肩关节(盂肱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但也是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关节,发育性因素、外伤、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肌肉麻痹等原因均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肩关节不稳定可定义为活动过程中,肱骨头出现相对于肩盂的过度移位,且合并有恐惧感或肩部"滑进滑出"不稳定感等症状[1].一般,按照有无外伤,将肩关节不稳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肩关节不稳定是指肩关节活动时,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出现超出生理范围的异常活动[1],多发生于年轻人或运动员.临床中,以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TASI) 最为常见[2],大部分需要接受手术治疗[3],因此本文将从解剖、生物力学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肩关节镜治疗肩关节不稳定进行综述,以期改善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常肩关节运动时,肱骨头被维持在关节盂和喙肩弓的中央,若关节运动时不能维持肱骨头于中央位,则为肩关节不稳定.肩关节不稳定与关节松弛是不同的概念,一定的关节松弛度是正常肩关节的特性,以允许关节达到完整功能活动度[1].  相似文献   

8.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常用治疗方式有髓内钉、接骨板、关节置换等,其中解剖锁定接骨板适用于有移位的2~4部分骨折和某些骨折脱位,接骨板可以提供坚强的轴向稳定和角稳定,提供匹配的解剖形态,这种接骨板可以提供非摩擦固定,减少对骨折块血运的影响,同时提供缝合孔,便于对肩袖等软组织进行缝合固定,其总体疗效和生物力学性能优于传统钢板,但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锁定接骨板固定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内翻畸形愈合、螺钉穿入关节、复位丢失、螺钉切出、肩峰下撞击、骨折不愈合等。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端复位不佳、术中未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内翻型骨折、肱骨内侧粉碎性骨折等。因此,术前应对局部骨密度、患者生理年龄评估,术中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并恢复内侧皮质支撑,如不能解剖复位和恢复内侧皮质支撑,需要加强或一期行关节置换。解剖复位的标准包括:关节内骨折没有移位、肱骨头无外翻或内翻移位、头和干间向前向后角度不>20°、大小结节无任何方向的>3 mm移位、头和干间移位不>5 mm。腓骨棒骨内移植可实现间接复位、增加支撑、重建内侧柱,同时可以增加肱骨近端骨量、增强稳定性、缩短外侧置入螺钉长度,增加对外侧大结节支撑。肱骨近端锁定解剖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骨内移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有助于间接复位、增强固定、重建内侧柱支撑及早期康复,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肩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建立数个基本的肩关节模型,比较喙肩韧带切除前后肱骨头移位情况,以设计验证改良肩峰成形术控制肱骨头移位的方法。方法取新鲜尸体肩关节6例,其中模拟组1例,实验组5例。通过对模拟组建模并操作后,对实验组5例建立相同模型,以未手术、喙肩韧带切除术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喙肩韧带切除术后肱骨头前上移位显著增大;对冈上肌、冈下肌及肩胛下肌肌力加强后,所有模型肱骨头移位相对减小,其中加强了冈上肌、肩胛下肌肌力的模型肱骨头移位相对最小。结论通过模拟建立的改良肩峰成形术有利于控制喙肩韧带切除后肱骨头移位。  相似文献   

10.
肩关节假体置换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解剖特殊,其关节活动度比任何关节活动度大,在肱骨头骨折以后处理较为困难。本院自1997年起对39例脓骨头粉碎性骨折、坏死的患者进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术后进行了1年以上的随访,对其肩关节术后的功能和稳定性进行疗效观察。随访中X线片显示肱骨头假体与关节盂内对合良好,没有发生假体脱位和柄松动、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关节活动功能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人工肩关节表面置换已成为一种治疗盂肱关节严重疾病的选择。与传统的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包括肱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两大类)相比,表面置换只是磨去肱骨头的一部分,在肱骨头的剩余部分放上合成金属“帽”。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骨量丢失少等优点,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肩关节表面置换的历史发展,假体设计的生物力学机制,假体类型,手术指征,禁忌证,手术技术以及临床短、中期随访结果做一个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肩肱关节动态稳定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肩关节主、被动外展上举时肩胛盂和肱骨干长轴间夹角变化分析肩肱关节的动态稳定机制。材料和方法:健康志愿者60例,男23例,女37例。手法检查肩胛骨平面内肩肱关节主、被动外展上举时肩胛骨活动的变化。其中18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30°、60°、90°、120°、150°时肩肱关节抗阻力(外展)和放松状态下摄正位片,测量两种状态下肩胛盂与肱骨干长轴之间夹角变化。结果:手检结果发现在肩胛骨平面内,肩关节在不同外展角度下抗阻力外展时肩肱夹角较放松时加大。X线摄片测量抗阻力外展时肩肱夹角增幅在外展0°时为4.55°±0.37°,在30°外展时为5.44°±1.16°,在60°外展时为6.50°±1.50°,90°外展时为4.94°±0.82°,120°时为4.50°±0.40°,150°时为1.44°±0.68°。结论:根据物理学两介面之间作用力分布规律,本研究发现健康人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中,肩周肌肉的收缩活动有利于肩肱关节结构上趋向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盂肱关节骨性结构对肩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肩关节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盂肱关节骨性结构在肩关节稳定性中作用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盂肱关节骨性结构影响肩关节稳定的具体因素包括盂肱关节骨性结构嵌合匹配指数、盂肱关节的外形和弧度、头-盂表面的几何形态关系(关节盂扭转角及头干角)等。结论 以往的研究经验和临床报道已初步确定了骨性结构与肩关节不稳之间的关系,但仍有许多系统的、多方面(包括解剖、生物力学、临床)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术采用阔筋膜或去细胞真皮作为移植物,移植物内侧固定于肩胛骨上缘,外侧固定于肱骨大结节处。该方法可以增加肱骨头的稳定性,减少肩峰肱骨头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及肩峰下压力,避免术后移植物磨损导致的手术失败,因而在不可修复肩袖损伤(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IRCT)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盂肱关节上关节囊解剖、生物力学特点、目前国际上主流关节囊重建术式及其临床效果,旨在对上关节囊重建术的手术原理提出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前仍是骨科一大难题,存在很多争议.大多数学者强调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以便早期活动.骨折类型、患者情况不同使得治疗手段各异,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哪种治疗方法最佳.近几年手术技术趋向微创性,减少了骨坏死的风险,但也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可能影响早期康复.新型内固定物可提供更大的成角稳定性、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质及更强的锚着力,有望在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取得更好的结果.半肩关节置换术和全肩关节置换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人工补片肩关节囊重建防治肿瘤型人工肱骨头假体脱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型肱骨头假体置换采用人工补片行肩关节囊重建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中,初次置换4例,假体脱位翻修2例,置换时将Prolene网状补片一端固定在肩胛盂边缘关节囊上,包绕肱骨头后,另一端固定在肿瘤假体为重建肩袖预制的槽孔内,重建肩关节囊,稳定肩关节.结果 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21 2±64)个月,假体无脱位.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分±0 8分降至术后平均3 1分±1 1分.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平均68 9°±14 7°,后伸平均27 5°±8°,外展平均72 7°±16 6°,肱骨旋转活动度平均22 5°±94°.结论 人工补片肩关节囊重建能帮助稳定肩关节,其网状结构还便于术中肩袖及肱骨驱动肌肉的重建,并使肿瘤型肱骨头假体保留良好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有重要意义: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常用的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有AO分型、LEGO分型、Neer分型等,作者更喜欢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主要包含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四部分,判断标准为成角45°或骨折移位1cm。这四个骨折块之间的移位程度决定了骨折的Neer分型。需要指出的是在Neer分型中,所提到的移位程度是指其他三个骨折块相对于肱骨头的位置。Hertel2004年研究指出,连接肱骨头的内侧皮质长度非常重要,是判断骨折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大于8mm,则预示其内侧血运未被破坏,肱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几率较小,如果连接肱骨头的内侧皮质长度8mm+骨折移位2mm,则肱骨头可能会发生缺血坏死。因此对于复杂的四部分骨折,只要连接肱骨头的内侧皮质长度8mm,则应该考虑在良好复位的基础上进行内固定,这种情况下发生肱骨头坏死的几率较低。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只要涉及的肱骨近端骨折,均要拍肩关节创伤系列片,即肩关节正位、肩胛骨侧位、腋位或肩关节三维CT。以准确观察判断四个骨块之间的关系。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不论使用什么固定方式,应争取对骨折进行解剖重建、有效固定。肩关节置换尤其是反肩置换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解剖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20例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解剖颈骨折患者中,手法复位成功外展架固定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5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例。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7~22个月。手法复位成功外展架固定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切开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术后外展架固定15例中,12例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例肩关节功能轻度受限;2例肱骨头置换术者肩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解剖颈骨折,若无手术禁忌,宜采用切开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后外展架固定,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献,从定义、分类、病理解剖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颈干角≥160°,重要特征是肱骨头干骺端内侧区域无移位或轻度移位,有助于维持骨折后内侧骨膜完整性,降低肱骨头坏死发生率。因此,与肱骨近端其他复杂骨折相比,该类型骨折预后较好。Neer分型将其归为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将其归为C型(C1.1)。该类型骨折的治疗,可以根据患者年龄和骨折移位程度选择保守或外科治疗。保守治疗优点为无创,但存在无法获得解剖复位和并发症多等不足。外科治疗包括切开复位结合钢丝或锁定钢板和/或不可吸收缝线内固定、骨间缝合技术以及肩关节置换术等。微创手术有助于保存肱骨头血供,降低肱骨头坏死发生风险,减少骨和软组织术后并发症。对于骨折粉碎、移位严重,骨质疏松且不适合内固定的老年患者,肩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最佳治疗方式。结论 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在骨折分类、肱骨头血运以及治疗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微创技术的临床安全性、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适应证等方面尚需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胸小肌骨瓣移位治疗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胸小肌骨瓣移位到肱骨上端的方法治疗10例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7年,无一例发生再脱位。作者认为将胸小肌骨瓣移位到肩关节前下方薄弱区,起到了“张力带挡板”保护作用,增加了肩关节外展上举的动力,符合力学原理,同时紧缩松弛的关节囊,修补前下方薄弱区,可以更好地防止肱骨头再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