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6例均有间歇性跛行,10例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例。影像学检查见腰椎体后下缘缺损及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采用单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术4例,优3例,良1例。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术12例,优9例,良3例,随访1-5年。结论 1、LPMN的形成可能是在软骨板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应力和创伤作用,髓核经缺隐破裂的软骨板突出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引起骨突环撕脱、后移,最终骨化。2、手术时机愈早愈好,单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和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6例均有间歇性跛行 ,10例腰腿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例。影像学检查见腰椎椎体后下缘骨缺损及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采用单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术 4例 ,优 3例 ,良 1例。双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术 12例 ,优 9例 ,良 3例 ,随访 1~ 5年。结论  1、LPMN的形成可能是在软骨板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 ,由于应力和创伤的作用 ,髓核经缺陷破裂的软骨板突出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 ,引起骨突环撕脱、后移 ,最终骨化。 2、手术时机愈早愈好 ,单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和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为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分析了11例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临床,X线及CT表现,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均为单处发病。典型的X线表现为发病椎体后下缘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见椎体后缘类圆型或多囊状骨质缺损,为典型的软骨结节(许莫氏结节)结节的骨性后壁凸入椎管构成侧位X线片上的骨块,作者认为腰椎后骨内软骨结节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是由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入椎体后缘的松质骨内所致。当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特点以及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的疗效。方法1978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7.8岁。X线片可见损伤终板后上或后下缘的骨赘、游离骨块、缺损;CT轴位片可见突向椎管的环形或块状骨化影,其内为低密度区;MRI可见脊髓受压,但无法分辨骨性终板与软骨终板。前20年的6例分别采用传统全椎板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各2例;后6年采用软骨结节切除术治疗21例、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治疗5例。结果32例中31例发生于胸腰段、1例位于T8。共发生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7处,椎体上终板30处、下终板7处;单一椎体终板发病者27例、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同时发病者4例、跳跃性两处发病者1例。32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者16例,7例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发生于同一椎间、9例发生于与软骨结节上下相邻及其以远椎间。黄韧带骨化按CT分型,棘状型与结节型11例、板块型与隆突型5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7年,平均3.8年。按Otanni分级方法,优22例(84.6%)、良3例(11.5%)、可1例(3.9%)。结论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多发于胸腰段椎体的上终板,且常常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Sky骨膨胀器后凸成形术(E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29例(29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行 DKP(DKP组),对22例(27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行EKP(EKP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情况,测量伤椎前、中部高度和Cobb角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以每个椎体计算,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注入骨水泥的量[(5.7±0.5)mL]与EKP组[(3.6±1.6)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ODI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的改善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1例(1椎)出现椎体旁骨水泥少量渗漏(3.4%);EKP组9例(11椎)出现骨水泥渗漏(40.7%),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DKP和EK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均可有效恢复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和Cobb角,DKP在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恢复及Cobb角矫正方面优于EKP,但骨水泥渗漏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2例.测量伤椎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经伤椎椎弓根平面CT扫描,观察椎管减压及椎体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经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降解聚乳酸腰椎间融合器实现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成骨方式。方法:健康9月龄内江猪48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4只,采用聚-DL-乳酸可降解腰椎融合器置入L4/5椎间隙并植骨;对照组24只,采用与融合器相同大小自体骨行L4/5椎间植骨。分别于1、3、6、9、12、18个月时取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实验组填充骨与融合器之间没有见纤维组织的长入,在融合器与骨之间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存在;对照组植骨部位见软骨组织与纤维组织交错。术后3个月,实验组中融合器边缘与中央与填充骨和椎体骨接触部分可见明显的胶原纤维、纤维组织、软骨组织交互长入,软骨内化骨形成成熟的骨小梁,但排列很紊乱;对照组中软骨组织逐渐进化为骨组织,骨小梁排列较术后紊乱,部分已钙化成骨。术后6个月,实验组中残存融合器边缘及中空部分仍可见大量纤维细胞、软骨细胞,部分软骨组织已经成骨并钙化;对照组已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术后9个月,实验组已大部分融合,填充骨与椎体间的界限已消失,手术部位仍可见明显胶原、纤维组织,软骨细胞进化为骨细胞;对照组骨性融合,可见大量软骨组织和成熟板层骨形成。术后12个月,实验组基本达到骨性融合,仍可见明显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对照组完全融合,且塑形良好。术后第18个月,两组均达到骨性融合,并且塑形良好接近周围正常骨组织。结论:生物降解可降解聚-DL-乳酸腰椎间融合器在猪的椎间成骨方式主要是软骨内成骨和纤维性成骨,膜内成骨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和椎体融合器(PEEK)经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GSS经椎弓根内固定并对滑脱椎体行复位固定,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2~36个月,临床优良率92.0%。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GSS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减压提供有效空间。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能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海军  周跃  周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4):1890-1891,1904
脊柱外科各种内固定系统只是脊柱稳定的必要手段,对脊柱只起到暂时的固定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植骨融合,才能使脊柱获得恒久的稳定。植骨融合的方法包括附件间和椎间融合,附件间融合范围包括上下关节突的外侧、峡部及椎体的横突。椎间融合是在椎体间隙切除椎间盘结构,切除上下椎体的软骨终板,显露骨质,在两椎体间负重力线前方加入各种融合材料,从而减少内固定螺钉松动、折断、拔出等并发症。自体骨移植是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由于来源有限,  相似文献   

10.
王春  单方军 《颈腰痛杂志》2008,29(3):241-243
目的探讨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1999-2004年,采用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椎管减压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47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CT及X-RAY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管狭窄率,椎体高度,cobb角,确定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其中10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按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3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30例得到提高,5例无变化。CT及X-RAY检查显示,术后伤椎椎管减压充分,椎体高度恢复及保持良好。伤椎椎管管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椎管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管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远期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分为侧方型及中央型,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2例,均为男性;年龄23~40岁,平均30岁;病程17.9个月。侧方型10例,其中离断骨块位于L4椎体后下缘1例,L5椎体后上缘3例,S1椎体后上缘6例,均合并同侧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例,离断骨块均位于S1椎体后上缘。侧方型采用单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中央型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按照Macnab术后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可完整摘除椎体后缘骨块,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 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前后柱软骨组织学和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无差异及其对脊柱侧凸发生、进展的影响。方法:26例11~16岁AI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行前路松解术或前路矫形内固定术;B组14例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术。A组取胸弯上端椎、顶椎和下端椎椎体生长板,B组取下关节突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其软骨细胞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指数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指数。采用组织学分级作为生长潜能的指标,PCNA指数和PARP指数分别代表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作为软骨内成骨活跃度的指标。结果:A组AIS患者前柱椎体生长板组织学分级、增殖-肥大层软骨细胞的增殖指数(PCNA)和凋亡指数(PARP)均明显高于B组AIS患者后柱下关节突软骨.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同年龄段AIS患者脊柱前、后柱生长潜能和软骨内成骨活跃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前柱生长过快、后柱生长缓慢,从而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和进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27例(46椎)。结果17例(28椎)术中有典型的疼痛复制,8椎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引起临床症状。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伴与不伴椎内裂隙征的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不同类型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的评估,探讨椎基静脉孔和椎内裂隙相通是否为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行PKP手术的224例患者的270个手术椎体术前与术后X线片、CT及MRI。所有病例依据是否存在椎体内裂隙分为裂隙组和骨小梁组。将骨水泥渗漏分为五型:通过骨皮质缺损进入椎旁软组织(A型),通过椎基静脉孔(B型),通过进针管道(C型),通过骨皮质缺损进入椎间盘区域(D型),以及通过椎旁静脉(E型)。分别统计两组各类型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并分析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裂隙组72例,骨小梁组198例。B型骨水泥渗漏最为常见,占总手术椎体的15.5%(42例),其次为D型骨水泥渗漏(7.8%,21例)。裂隙组B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3.6%,高于骨小梁组的12.6%,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其余各型骨水泥渗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型骨水泥渗漏在伴椎内裂隙征的椎体中更为常见,说明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之间存在通道。因此,在伴椎内裂隙征的椎体行PKP手术时,需特别小心避免骨水泥通过椎基静脉孔漏入椎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18例25椎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球囊行PKP手术。其中男性6例9椎,女性12例16椎;年龄65~88岁,平均73.4岁;压缩椎体分布:T10椎体1椎,T11椎体5椎,T12椎体9椎,L1椎体7椎,L2椎体3椎。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5例6椎出现椎体前缘渗漏,4例4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椎前及椎间隙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腰椎体后缘骨块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腰椎体后缘骨块形成的病因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复习我院因腰腿痛作CT扫描的连续500例资料,每例均常规扫描L3~5S1三个椎体间隙。结果:500例中,共出现腰椎体后缘骨块72例(14.4%),其中椎间盘钙化37例(41.4%),软骨板破裂28例(39%),后缘韧带钙化5例(6.9%),椎体骨缘增生2例(2.7%)。结论:腰椎体后缘骨块的病因主要是:腰椎软骨板破裂、椎间盘 经、后绷韧带钙  相似文献   

17.
自1991~1993年应用脊椎骨截骨术治疗驼背畸形45例,畸形矫正最小20°,最大80°(Cobb法),截骨平面为1~3处不等。44例达到驼背畸形基本矫正的满意效果,1例并发不全截瘫。文中介绍了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脊椎骨截骨术,截骨面从棘突、椎板、椎弓根到椎体,不易损伤脊髓和神经根,不波及软骨面处理问题,不导致前纵韧带断裂,椎体前方崩开,截骨面对合好,愈合快,脊柱三柱稳定  相似文献   

18.
腰椎后缘骨突骨折(附14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椎间盘突出伴骨块在椎间突出症中并不少见,但对其发生机埋认识不一。作者就此进行了临床探讨。资料:本文报道1991~1994手术治疗的14例(男12,女2;19~44岁),其中5例有明显的外伤史。12例表现为腰痛及神经根放射痛,下肢麻木无力,颇似但重于一般的椎间盘突出症12例间歇性跛行,为椎管狭窄表现。X线平片及CT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或半月状骨片后移。7例在相邻层面有圆锥状缺损及周缘硬化等软骨结节样表现。结果:经扩大开窗或半椎扳,切除后移之骨块及椎间盘。病理证实骨片为椎体骨皮质。术后4~37月随访,优12例,良2例。结论:椎体后缘具有结构缺陷,又受相应剪切应力,导致骨折(病理及创伤),故建议命名为椎体后缘骨突骨折(PLAF)。由于骨块伴纤维环一起后移,突出物较一般的椎间盘突出大,症状重,一经确诊,多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Ⅲ期Kümmell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1月采用上述技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20例。透视定位病椎,并做体表标记,于病椎上下各经皮置入1对,病椎一侧1枚空心骨水泥椎弓钉。首先于上下邻椎注入骨水泥,侍固化后,经皮穿入双侧连接棒,撑开复位病椎,保留病椎非置钉侧棒,维持复位。于病椎未置入椎弓钉一侧置入穿刺针,经病椎空心椎弓钉和穿刺针注入骨水泥,在病椎椎体内形成完全相融的骨水泥块,待病椎椎体内水泥凝固后,撤出穿刺针,连接棒并锁紧尾塞;缝合5个小切口。[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显著改善。影像方面,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手术节段Cobb角及伤椎楔形角显著减少(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矫正后凸,防止病变椎体再次塌陷,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2,3椎体复位,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效果。方法7例创伤性枢椎滑脱病例,行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4~16个月,7例均获得复位与骨融合,没有并发症。结论复位、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Ⅱ或Ⅲ型合并颈2前下缘或后下缘撕脱骨折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