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新术式 (菊地法 )。方法 手术适应证为合并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要点为多节段椎板间开窗。共施术 17例 ,其中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 4 2~ 77岁。手术前JOA评分为 7~ 13分 ,平均 9.2分。随访 1~ 4年。结果手术后脊髓损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至最后随访时恢复率为 14 %~ 88% ,平均为 6 3.6 % ,其中优 4例 ,良 12例 ,可 1例。无 1人出现新发持续轴性症状。颈椎前凸指数与屈伸活动范围与手术前相差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椎板间开窗可维持颈椎前凸及活动度 ,防止手术后畸形及轴性症状的发生 ,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16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4岁,平均病程14个月,病变累及跳跃的2个功能节段者11例,累及跳跃的3个功能节段者5例,术前JOA评分为8.1分.对于跳跃一个节段累及2个功能节段的病例采用受累节段减压融合+跳跃节段融合+内固定,对于累及2个节段以上或跳跃间隙大于2个节段者采用受累节段减压融合+头颈胸石膏外固定.结果 16例获平均18个月随访,手术有效率93.8%,优良率68.7%,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4.5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情复杂,采用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或可靠的外固定,可获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Li C  Liu X  Ma Z  Yi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伴有交感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12例,观察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MRI表现及手术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颈椎X线表现:7例出现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5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明显缓解,7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轻度缓解。MRI:7例在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手术效果:7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为优,7例均为节段不稳的患者;4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轻度缓解,治疗效果为良;1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稍有缓解,治疗效果为中。结论: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节段性不稳在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19例脊椎滑脱症患者的屈曲-过伸的X线动态观察,显示出节段性不稳征象.此观察结果提示患者的临床症状程度与其最大滑移无平行关系,而与节段性不稳的滑移范围密切相关,这表明节段性不稳在此病发病机理中有重要意义.病段的异常活动和滑移可导致神经根受压和牵拉,引起下肢的根性症状和跛行.其手术指征取决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胸段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胸段脊髓压迫症常棣芳,雍宜民,闫明胸段脊髓压迫症少于颈段,比腰椎管狭窄造成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更少见。以往对此症确诊较晚,而且多采用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1987年高贵民等[1]报告胸椎管狭窄症10例,行椎板切除减压,优良率甚高。我院自1989年1...  相似文献   

6.
1995年10月~2002年12月,应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1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52岁。病程7d~10年,平均11个月。术前均行CTM或MRI检查证实为两个以上节段损伤,其中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颈部外伤致多节段脊髓损伤9例,外伤性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2例。19例椎管矢状径均在9mm以下,最小矢状径3mm。其中完全性瘫痪4例,不完全性瘫痪11例,无瘫痪症状4例;Hoff mann征( )8例,Babinski征( )4例,膝腱反射亢进7例,踝阵挛阳性3例。颈部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颈椎曲度较术前减少3.73°±1.38°,改良组较术前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ROM较术前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减少4.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ROM的丢失。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严重恶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2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间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3703例,术后早期(1周内)突发神经症状恶化12例(占O.3%).统计患者年龄、病程、病变范围、JOA评分、术前合并症及术后脑脊液漏等一般资料;X线片测量椎管矢状径、Povlov比值、动态狭窄参数等指标;MRI矢状位中轴层测量受压最严重节段椎管侵占率.动态狭窄参数参照改良Rao等的方法,分别测量手术节段上位椎体后下缘与下位椎板前上缘之间(UV-LL)距离,以及下位椎体后上缘与上位椎板前下缘之间(LV-UL)距离.结果 12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51岁,平均病程71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0分.症状恶化后JOA评分平均5分.随访2~5年,平均末次随访时间3年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9分.术前手术节段椎管矢状径平均11.8 mm,Povlov比值平均O.65.术前UV-LL间距平均11.2mm,术后12.7mm;术前LV-UL平均15.1 mm,术后13.6mm.结论 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动力性狭窄,病变节段3节段以上是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严重恶化的危险因素.致压物呈前上后下形压迫,而患者本身又存在UV-LL间距减小的动力性狭窄,前路手术应避免患者过度仰伸;致压物形态以前下后上形为主者,后路手术应尽量避免患者颈部过度屈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个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2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15例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10例为相邻多节段脊髓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2分。采用受累节段单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单间隙采用cage植骨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费城颈托外固定保护3个月。结果25例获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5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情复杂,采用单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治疗,可获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分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病例组47例,其中男14例,女33例;平均年龄52.6岁,平均身高1.64 m.对照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0.4岁,平均身高1.65 m.分别测定病例组术前和对照组双侧L4、5和S1皮节的DSEP P40峰潜伏期和P1-N1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病例组中P40峰潜伏期明显延长91个皮节,P40波形消失103个皮节.分别将左右两侧3个皮节(L4、5及S1)P40峰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对应皮节P40峰潜伏期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分别将左右两侧3个皮节(L4、5及S1)P1-N1波幅与正常对照组相对应皮节P1-N1波幅进行统计学分析,除左侧S1皮节P1-N1波幅比较P=0.0 134(P<0.05)外,其余皮节对比P值均<0.01.[结论]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能反映腰骶神经根受损的严重程度及功能状态,用来评价神经根病损以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如果结果阳性,可作为需要进行手术的证据,并作为神经根损害的客观证据而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由多因素(腹背侧受压和不稳定)所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了颈后路单开门加铰链侧植骨,并对其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4个月。结果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8.1%,按Hirabayshi恢复率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1.2%。结论 颈椎单开门结合铰链侧植骨为治疗脊髓腹背侧受压合并颈椎不稳定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克服单开门手术弊端的方法。方法:对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其中91例获随访,随访3~6.5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9.06%。术后3例出现开门侧肩及上臂神经根性疼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无1例出现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结论: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通过选择性神经根管扩大、牢固的椎板固定、准确的开门节段选择可以避免单开门术式的弊端,与文献报道相比,是一种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 老年组中发育性椎管狭窄(χ~2=4.78,P<0.05)、合并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χ~2=49.07,P<0.01),有效率(χ~2=5.03,P<0.05)、优良率(χ~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 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老年组中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X^2=49.07,P〈0.01);有效率(X^2=5.03,P〈0.05)、优良率(X^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老年组中发育性椎管狭窄(x^24.78,P〈0.05、合并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x^2=49.07,P〈0.01),有效率(x^2=5.03,P〈0.05)、优良率(x^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及其早期诊断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规律,评价自然史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综合分析188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自然史,根据其起病状态、患者自我感受和临床的特征性表现,将其演变方式归纳为5种。第1~4种为起病轻者,其中第2~4种无论是否经过稳定期,最后均出现恶化,第1种长期保持稳定,随访期内无恶化倾向的结果,第5种为突然严重起病,无法缓解者。结果:第1种演变方式20例(10.64%),第2种演变方式80例(42.55%),第3种演变方式15例(7.98%),第4种演变方式60例(31.96%),第5种演变方式13例(6.91%)。起病状态表现为下肢麻木者107例次,手麻、精细动作障碍者112例次,双下肢轻度乏力,行走时常感觉发软无力者136例次,步态不自然者126例次,颈肩部酸痛不适者54例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仅少数长期处于良性稳定状态,该病多数呈相对恶性的发展趋势,其发展结果将造成更加严重的脊髓损害。下肢麻木、行走缓慢、步态异常、手臂麻木、精细动作障碍等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要点  相似文献   

17.
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6例MRI显示有脊髓压迫患者。(1)确定脊髓的压迫程度;(2)根据X线片确定颈椎的稳定性;(3)对临床症状进行JOA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脊髓压迫:I度12例,Ⅱ度31例,Ⅲ度38例,Ⅳ度25例。临床症状:严重1例,重度18例,中度20例,轻度38例,无症状29例。106例中有29例不能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结论: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不能单独依靠MRI表现,MRI表现必需与症状和体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185例脊髓型颈椎病,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其中25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5年6个月-15年,平均6年7个月,结果功能评价,优89例(48.1%),良57例(30.8%),可28例(15.1%)及差11例(6.0%),根据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8.5分,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远期疗效与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clopathy,CSM)前路手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前路手术后10年以上的CSM患者107例。其中门诊复查36例,均摄劲椎X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及CT检查;信访71例。另选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 (1)107例CSM患者前路手术后远期有效率90.7%,优良率81.3%,平均改善率67.9%。(2)门诊复查36例中,颈  相似文献   

20.
上颈段颈椎脊髓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沛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31-733,I001
目的:一般认为颈椎脊髓病好发于下颈段C56最常见,其次为C6-7。有时上3个颈椎受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定位困难,尤其MRI应用于临床前的影像学缺欠,常使上颈脊髓病被误认作下颈段病变。本文旨在说明上颈段脊髓病的发病,病理及神经系统症状特点,方法:对156例颈椎脊髓病中28例上颈段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所见及随访结果作了研究,诊断依据为肱二头肌腱反射亢进,试图引进肱二头肌或肱桡肌反射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