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肩关节骨性缺损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制作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模型并逐渐增加缺损程度;以盂肱关节旋转中立位、60°外展位为起始位置,逐渐增加外旋角度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发生前肱骨头前移距离;保持盂肱关节外展60°,分别在旋转中立位及外旋60°位时增加轴向应力,直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前肱骨头的应力强度变化。结果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程度增加,外旋角度增加,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肱骨头位移不断增大,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旋转中立位时,肱骨头应力强度随着骨缺损增大而不断增大,正常应力强度从1.68 Mpa迅速增加至4.62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外旋60°时,正常应力强度为1.94 Mpa,骨缺损时迅速增加至6.65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肩关节不同缺损时,其接触力学特性证实了对肩关节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肩关节不稳定现象十分突出。结论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范围的增大,肩关节稳定性不断下降,肱骨头位移和应力强度不断增加,以致发生提前脱位。  相似文献   

2.
可调超伸展复位固定器用于治疗外伤性肩锁关节脱位。本文对肩胛骨和锁骨的力学原理进行分析。通过测量10例人体标本菱形肌和前锯肌与水平线的夹角及10例正常人肩胛骨序列X线片上肩胛骨的不同旋转角度并作力学计算与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将复位器调整到上臂超外展至120°~130°时,通过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协调牵引,使脱位的锁骨下压,肩胛骨外旋,肩峰上举,实现肩锁关节的顺势复位和固定,从理论上证实可调超伸展复位固定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自1995-2001年收治翼状肩胛患者2例,采用钢丝及阔筋膜条肩胛骨固定术,经随访1~3年,固定效果好。例1,男,41岁。于9岁时无明显原因引起左上肢无力,肩关节上举功能受限进行性加重,并有肩胛骨后凸畸形。入院查体:左肩关节外展90°,上举障碍,左肩胸关节活动时呈明显翼状肩胛。按压肩  相似文献   

4.
作者提出一个由发生率、病因、移位方向和不稳定程度四个要素组成的肩关节不稳定分类方法,有益于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有其解剖学基础。盂肱关节活动度大而稳定性差,是人体中最容易发生脱位的关节。Turkel等实验研究发现,随上臂位置的改变,承担阻止盂肱关节前脱位的解剖结构有所不同。上臂外展0°位时,肩胛下肌最大限度地稳定盂肱关节;上臂外展45°位时,肩胛下肌、中盂肱韧带和下盂肱韧带的前上部纤维稳定盂肱关节;上臂外展90°位时,下盂肱韧带阻止盂肱关节脱位。实际上,即使前方所有结构均被切  相似文献   

5.
张××,男,32岁,X光片号:7586。患者于,1990年6月1日与他人斗殴,左上肢上举冲拳时突感无力。继打第二拳时左上肢不能上举,自觉肩部不适。行走活动时肩部有响声。当日来院就诊。查:肩部肿胀,肩胛冈中点、肩胛内缘及肩关节处有压痛,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关节被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肩胛骨内外挤压均有骨擦音。但无方肩畸形,搭肩试验阴性。6月2日摄正位片见肩胛冈中点有致密白线折痕,阶梯样不平,喙突有裂纹,肩锁关节及肩肱关节无脱位。诊断:喙突骨折。处理:按常规局部敷消肿膏,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伤后22天肩胛岗肩胛内缘无明显压痛,肿胀消退。但轻度活动肩关节仍有骨音。继摄喙突特殊位X片见:喙突基底部连同肩长胛盂上2/5处完全撕脱骨折,裂纹清晰可见。用12cm绷带卷放患侧腋下;长10cm、宽3.5cm杉树皮放肩峰上邻颈部,绷带由腋下往前上肩,从后至对侧下腋再往胸达患肩上,经后方至腋下,如此反复缠绕数圈层层绑紧。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迫使喙突与肩胛盂紧密接触,包扎固定10天,无骨擦音,摄片骨折线模糊,去除固定,锻炼肩关节功能。同年8月1日肩关节功能已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及MRI测量肩胛盂斜倾角的互补性.方法 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22侧及肩关节防腐湿标本24侧,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多平面重组重建肩胛骨并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A组.收集MRI检查正常的肩关节病例50侧,取其斜冠状位T1WI显示肩锁关节的层面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B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肩胛盂斜倾角最小值91.10°,最大值118.50°,A、B 2组肩胛盂斜倾角数据分别为101.14°±4.66°和104.05°±7.72°.2种测量方法肩胛盂斜倾角值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法测量肩胛盂斜倾角与MRI测量值不同,前者略小于后者;MSCT和MRI 2种测量肩胛盂斜倾角方法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肩袖损伤及退行性盂肱骨关节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现有的研究发现肩袖损伤与肩峰向外侧延伸程度以及肩胛盂的倾斜度有关。峰盂角指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肩胛盂上、下缘顶点连线与肩胛盂最下缘和肩峰最外侧下缘顶点连线的夹角,是综合反映在冠状面上肩胛盂倾斜程度和肩峰向外侧延伸程度的指标。峰盂角数值与肩袖损伤和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关系密切。当峰盂角(>35°)较大时,常伴随肩袖损伤;而峰盂角(<30°)较小时,可能导致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因此,通过测量峰盂角数值有助于诊断肩袖损伤和盂肱关节骨关节炎。通过关节镜下肩峰外侧截骨术校正异常的峰盂角也为肩关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峰盂角的定义、测量、生物力学意义、治疗及人种差异等五个方面对峰盂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合并骨折临床常见,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在处理骨折的同时应注意检查肩关节软组织结构是否有损伤。Bankart损伤是指肩关节盂唇前下方在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附着处的撕脱性损伤,多由肩关节前脱位引起,是造成习惯性前方不稳定和脱臼的常见损伤。Bankart损伤经常发生关节囊的异常,多数患者会有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的延长及松弛。由于盂肱韧带复合体在维持肩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当患者首次脱位时年龄30岁,再次脱位的可能性80%,建议手术治疗。目前经典的修复方式是肩关节镜下修补撕裂的韧带及盂唇。对于骨性Bankart损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损伤下盂肱韧带盂唇复合体损伤同时伴有关节盂前下方的撕脱性骨折。由于关节盂前下方的骨质缺损,可以导致梨形的肩盂变为"倒梨形"结构(inverted pear),是出现肩关节不稳的主要因素。当肩胛盂骨性结构缺损25%时,单纯依靠软组织重建,往往不能达到稳定,应进行肩胛盂骨性结构重建。常用的修复方法有Latarjet手术,异体肩胛骨移植等。对于创伤性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应注意排除有无肩袖损伤、Bankart损伤、大结节骨折等。对于年轻肩关节脱位患者,应着重关注患者肩胛盂前下方结构有无损伤,而老年患者应注意排除后上方大结节、肩袖等有无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肩盂前下方骨性结构在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中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作用,为临床治疗肩盂骨性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自愿捐献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取带肩胛骨的肩关节-肱骨标本10具,制备为"骨-韧带"标本;左侧4具,右侧6具。分别于肩关节外展0、90°位时,采用Instron 8874液压伺服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给予肱骨头50 N的单轴压缩,每个标本按照完整肩关节、盂唇缺损、骨性缺损10%、骨性缺损20%、骨性缺损修复顺序,测量标本位移值。结果肩关节外展0°位时,完整组、盂唇缺损组、骨性缺损10%组、骨性缺损20%组、骨性缺损修复组位移分别为(10.73±2.93)、(11.43±3.98)、(13.58±4.86)、(18.53±3.07)、(12.77±3.13)mm;90°位时,分别为(8.41±2.10)、(8.55±2.28)、(9.06±2.67)、(12.49±2.32)、(8.55±2.15)mm。除骨性缺损20%组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完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盂前下盂唇缺损或骨性缺损<20%时,如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未损伤或已修复,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下降;肩盂骨性缺损≥20%时,即使修复关节囊韧带复合体,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仍明显下降;而同时修复骨性缺损和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可恢复肩关节前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肩袖损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肩袖损伤孙常太,黄公怡肩袖是由起于肩肿骨,附着于肱骨头周围的岗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组成的一组具有相似功能的肌群。四块肌肉的肌腱部分在肪骨头解剖颈处形成袖套状结构,肩袖在肩关节运动中起支持和稳定肩肱关节的作用。当肩关节外展上举时,肩袖肌肉的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