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突触发育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分析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损伤脊髓移植区中的突触发育过程。 方法 对 4 2只 Wistar成年大鼠以改良 Allen法 (10 g× 5 cm)打击脊髓 ,3天后将孕 14天 (E14 ) 5只胚胎脊髓细胞悬液 (FSCS) 2 0 μl植入损伤空腔 ,移植后 2、4、6、8、10和 12周 ,以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物成活、分化及其与宿主之间关系。 结果 移植区成神经细胞最先展示了胞质突起 ,随之出现了低电子密度的突触前后膜 ,突触前、后膜电子密度逐渐增高形成良好的致密突起。突触小泡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 ,突触小泡有圆形清亮小泡、椭圆形小泡、颗粒状小泡和扁平小泡 - f型。突触的连接方式由单个的胞体 -树突突触 ,出现多个的胞体 -树突和树突 -树突突触。同时 ,移植成神经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及成星形细胞的细胞器日渐完善 ,细胞功能活跃。血脑屏障也随之出现。移植区可见神经微丝 (NF)、组织胺 (5 - 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阳性纤维。 结论 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内可发育为成熟的突触 ,显示了 FSCS与宿主脊髓重建突触方式的信息交换的潜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鼠胎脊髓组织移植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组织形太民与功能的修复作用。在半切洞损伤的成年大鼠脊髓内,植入大鼠胚胎脊髓组织,术后行联合行为记分、诱发电位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物能在宿主脊髓损伤部位存活,并能生长、分化、修复宿主脊髓的组织损伤,诱导宿主神经纤维系的建建,改善宿主损伤脊髓的神经传导,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尼莫地平(ND)增强胚胎脊髓移植修复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的效果,缓解脊髓继发性损伤。方法:采用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分为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移植加NGF组,移植加NGF和ND组,术后移植部位脊髓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并比较各组死亡率,结果:移植加NGF组较单纯移植组,MDA明显下降,SOD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差别不显著(P>0.05),移植加NGF和ND组更有效地升高SOD浓度,降低钙离子浓度和MDA含量,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加NGF和ND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GF和ND能较好地改善继发性脊髓损伤,明显降低经胚胎脊髓移植术皇的成年大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导致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至今仍少有补救措施。近年来,利用胚胎脊髓(fetalspinalcord,FSC)组织移植修复SCI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仅就此方面的研究作一扼要综述。1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后是否能够影响生长抑素(SOM)mRNA的表达。[方法]将动物分为单纯半切洞损伤组(A组)、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术后1、3、7、14、28d,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SOM mRNA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胚胎脊髓移植组SOM mRNA蛋白表达明显多于单损伤组。[结论] 作者的研究表明胚胎脊髓移植后可使损伤脊髓SOM mRNA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6.
嗅球组织块和细胞悬液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嗅球组织块与嗅球细胞悬液髓内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将Wistar大鼠做成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成3组,髓内分别移植嗅球组织块、嗅球细胞悬液及DMEM培养液,分期进行功能联合行为学评分(CBS)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对脊髓修复情况。结果嗅球组织块与嗅球细胞悬液髓内移植3周后各时段CBS评分明显高于DMEM组(P<0.05),组织学显示前两组有嗅鞘细胞修复的轴突再生。结论嗅球组织块与嗅球细胞悬液髓内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不但简化了操作而且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防止成年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成年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损伤组;C组为损伤+移植组;D组为损伤+移植+椎旁肌组;E组为损伤+移植+大网膜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的大小,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均可以防止老年鼠脊髓轴突损伤引起的神经元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为E组>D组>C组>B组>A组,尤以E组效果最好,可以完全恢复损伤神经元的形态,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 鼠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能维持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雪旺细胞(SC)促进脊髓受损轴索再生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各10只,实验组将自成鼠坐骨神经培养获取的雪旺细胞悬液(SCS)采用显微注射植入成鼠正常胸段(T7)脊髓,对照组以相同量的Dulbecco改良细胞培养液(DMEM)植入。移植术后2周、6周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移植物的存活及促进轴索再生能力。结果:实验组宿主中SC形态正常,束状排列,轴索可长入移植物中。束状排列的SC间有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纤维存在,相伴随的SC胞质亦呈MBP阳性。对照组无再生轴索长入。结论:SC植入成鼠正常脊髓后,与宿主融合好,可存活,促进宿主再生轴索越过宿主-移植物交界面长入移植物,并形成髓鞘。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了一个胚胎脊髓(fetal spinal cord)组织的低温保存方法笔一个损伤移植模式。方法 通过病理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选用胎龄14天的Wistar大鼠,分离胚胎脊髓,逐步降温,最后置于液氮中保存。15天后取出,快速复温,并植入损伤大鼠脊椎内。全部动物于伤后8周处死。结果 经过低温保存的移植物能够在异体脊髓内存活并与宿主组织融合,其在损伤移植区的胶质细胞增生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鼠胚胎脊髓组织移植物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组织形态与功能的修复作用。在半切洞损伤的成年大鼠脊髓内,植入大鼠胚胎脊髓组织,术后行联合行为记分、诱发电位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物能在宿主脊髓损伤部位存活,并能生长、分化、修复宿主脊髓的组织损伤,诱导宿生神经纤维联系的重建,改善宿主损伤脊髓的神经传导,促进功能恢复。以上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移植物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组织形态与功能均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胚胎脊髓移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胚胎脊髓移植到各种动物模型,以及在临床的初步应用。结果和结论:胚肿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环路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大鼠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鼠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鼠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将 Wistar 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单纯脊髓损伤组, 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 大网膜+ 胚胎脊髓移植组, 椎旁肌+ 胚胎脊髓移植组, 用氢清除法测定宿主脊髓的血流量。结果: 术后15d 大网膜+ 移植组血流量已基本恢复正常 (6906 ±1380) ; 术后60d 单移植组也基本恢复正常 (6992 ±1513) , 单损伤组 (2905 ±1083) 和椎旁肌+ 移植组 (6214 ±1326) 仍未到正常水平。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大网膜+ 胚胎脊髓移植对恢复损伤脊髓血流量效果最好, 单纯移植次之, 椎旁肌+ 移植效果较差, 但好于单纯脊髓损伤组。  相似文献   

13.
自体和异体神经组织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组织联合移植对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能力。方法:成年雌性Wistar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损伤T1-3脊髓左后柱,移植孕14d胚胎脊髓(FSC组15只)或带血管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15只),另6只做对照组。术后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光、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V+F组胚胎组织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FSC组(P〈0.01),细胞大多分化较好,有少数类似运动神  相似文献   

14.
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影响功能恢复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 OEC)移植在晚期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后,影响其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 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收治晚期SCI患者300例,其中完全性损伤222例,不完全性损伤78例.患者伤后时间为6个月~31年,平均3.1年.手术取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OEC后培养12~17 d.将胚胎OEC移植到SCI部位的上下处.所有患者在胚胎OEC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2~8周按ASIA标准评价和随访,比较年龄、受伤时间、性别、损伤程度和损伤水平对胚胎OEC移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按ASI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有部分功能快速恢复,其中运动功能由术前39.1±20.6提高到45.9±20.3 (P<0.001),轻触觉由术前51.7±24.9提高到63.4±23.0 (P<0.001),痛觉由术前53.0±24.2提高到65.3±22.7 (P<0.001).除损伤水平中颈段运动和轻触觉分数高于胸段外,年龄、受伤时间、性别、损伤程度和损伤水平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胚胎OEC移植能快速帮助晚期SCI患者恢复部分神经功能,但除损伤水平中颈段运动和轻触觉分数高于胸段外,年龄、受伤时间、性别、损伤程度和损伤水平并不是影响胚胎OEC移植后功能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成鼠胸髓损伤后延迟植入雪旺细胞与胚胎脊髓细胞混悬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虬  郭世绂  王沛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2):77-79,I001
目的 了解单纯雪旺细胞(schwann.cell,SC)移植或附加胚胎脊髓细胞(fetal spinal cord cell,FSC)对中枢轴索再生的作用。方法 SC悬液(schwann cell suspension,SCS)单独和与FSC悬液(fetal spinal cord cell suspension,FSCS) 联合植入成鼠胸段(T7)打击伤1周脊脊空腔中,相同量的Dul-becco  相似文献   

16.
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和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A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伤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后应用胚胎脊髓和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D组)。手术后1、3、7、14、28d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B、C、D四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像分析发现,各组凋亡细胞核为A>B>C>D;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C>B>A,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同样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晚期脊髓损伤(spinal and injury, SCI)的治疗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动物实验证明,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 OEC)具有较强的修复损伤脊髓的能力.在证明OEC移植治疗晚期SCI患者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其长期安全性.方法 2001年11月~2002年12月采用OEC移植治疗晚期SCI患者171例,随机选择其中16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男14例,女2例;年龄22~55岁.受伤至接受移植治疗1年5个月~8年,平均4.4年.所有患者均接受胚胎OEC移植治疗,即取3~4个月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OEC后,培养12~17 d后,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的上下处,共50 μl细胞悬液(1×106个细胞).术后采用1.5T MRI脊髓扫描定期随访,研究OEC移植物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患者获随访29~42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细胞移植相关性副反应.术前术后MRI扫描对比,脊髓移植部位及其周围未发现新生肿瘤、出血、水肿、囊性变形成、神经结构破坏以及感染(脓肿)等病理性改变.结论 OE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38个月内是安全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8.
19.

Background/Objective:

Spinal cord injury influences many hormones that are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modulation of neurotrophic, neurogenic, and neuroprotective events.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leptin could be neuroprotective, enhancing neuronal survival in vitro and in vivo.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attern of the serum leptin levels in rats during acute traumatic SCI.

Methods:

Forty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4 groups. In the control group, neither laminectomy nor SCI was performed; only laminectomy was performed without SCI in the sham group. In the cervical and thoracic spinal trauma groups, laminectomies were performed following the same trauma procedure.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2, 6, 12, and 24 hours after the procedures and assayed immediately.

Results:

In the first 2 hours, levels of leptin were similar in control and sham-operated groups and higher in neurotrauma groups (P < 0.05). At the sixth hour, leptin levels increased in the sham-operated group, decreased in the neurotrauma groups (P < 0.05), and did not chang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t the 12th hour, the levels of leptin increased in all groups (P > 0.05). At the 24th hour, they decreased in the control, sham-operated, and cervical groups (P < 0.05); levels did not change in the thoracic group (P > 0.05). The decrease was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s: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leptin secretion star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SCI. The level of neurologic lesion (either cervical or thoracic regions) affected the levels of serum leptin differently, bu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first 12-hour period, this difference did not reac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