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治疗蛋白尿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良健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09-109,127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病程中主要症状之一[1],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来源于水谷精微,张景岳云:"血者水谷之精气,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怖于肺,施泄于肾".说明人体精微物质来源于脾肾所运的水谷精气,但其形成,还需肺之清气所化、肾中命门元气蒸化,才能濡养人体,也是人体正常的水液(津液)代谢的基本过程.脾气散精流注全身,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脾而怖运四肢百骸,水谷精微反而成滞,内生湿浊,精微物质从小便而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论证中医之脾与肾何者为“至阴”之脏。[方法]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对脾与肾的生理特性、生理位置、脏腑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脾为水液运化之枢纽,水谷运化之使,与至阴之水关系密切;居五脏正中,极阴寒之处;因自身的至阴之性,对应阳明燥腑;五行属土,具有稳定敦厚的特性;临床亦多见“寒湿困脾”“脾阳虚”等证,少见脾阴虚证。而肾主水液之所出,泻多而藏少,肾主水强调肾阳的温煦气化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结论]《内经》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是言脾具有“极阴之性”,肾当为少阴之脏,内蕴“少火”,阴中有阳,因此肾之阴不及脾之阴,脾乃“至阴之脏”。  相似文献   

3.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历代医家的注解,进一步论述"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胃为水谷津液代谢之"上源",肾为之"下源",即肾为水谷精微代谢之门户。结合历代医家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认识,以津液代谢失调和气机升降失常为出发点,从"下源"不足导致"上源"亦不足、"下源"关门不利影响"上源"胃失通降两方面阐述少阴病三急下证病机;并探讨了少阴病三急下证"从胃治肾"的治疗学思想,以期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水谷精微”,又称水谷之精,简称“水精”。为中医名词术语。水谷,泛指饮食营养;精微,是指食物精纯微细的部分,或可指精气。中医认为,卫气出于中焦,在肺的宣化作用下,附行于经脉之外,布散于全身,外而肌腠皮毛,内而胸腹脏腑。、卫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滑利的部分所化生。因此,运化水谷是指牌能把饮食物化为精微,以利于脾的吸收,使饮食转化为微小物质,即精元真气。可知,水谷精微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阴阳的“普遍性”不能成为确立五脏阴阳气血理论完整性的依据。五脏阴阳气血理论完整性的缺如实前肾的自觉选择,理论上确立五脏阴阳气血的完整性,其是否可行最终当视临床而定。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唾为口津之清稀部分的观点缺乏依据。“脾主运化”的对象--“水谷”与“运化水谷”之“水谷”并不同义,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运化水谷”概念相对于“运化水液”而言,故虽亦有个“水”字,却不包括液态饮食物,而是专指固态饮食物;脾“运化水液”用“水液”指称“液态饮食物”则是一个沿习已久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脾是人体五脏之一 ,有运化水谷精微 ,运化水湿 ,统摄血液的功能 ,对人体气、血、精、液生理病理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女子经、孕、产、育与冲任脉盛衰关系密切 ,而冲任之脉需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才能任脉通 ,太冲脉盛 ,血海满盈 ,经期如常 ,如脾之功能失常则经水紊乱。1 .月经病与脾的功能关系1 .1脾主运化对经血的影响脾主运化指脾对人体摄入的水谷有消化吸收的作用。其功能正常精微物质不断输布全身化而为气、为血 ,使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按时而下。脾虚不运 ,饮食减少 ,脏腑经络不能得到后天水谷精微滋养 ,则经水不能按时而至 ,或…  相似文献   

7.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脾为之使”理论,运用脾脏能够生化运转精微滋养脏腑肌肉以及调理枢利全身气机这两种功能,探析中医脏腑辨治早泄新思路。脾气亏虚,精微不生不运,气机枢利不及,则肌肉无所充,肾中阴阳无所生,心神无所养,肝血无所滋,宗气无所化,故临床施治中应注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肾、心、肝、肺脏腑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健脾益气以充养肌肉控精关,补脾助运以平肾中阴阳之衡,调脾升清以养心定神不妄泄,运脾疏肝以补肝体而助肝用,培土生金以条畅肺宣降之功。因此,诊治早泄当注重顾护脾胃以护持五脏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对于脾虚证,历代医家均有精深的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诸食病”以及《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中记载的有腹痛、腹胀、不嗜食、善噫等症状的足太阴脉病候,可以认为是脾虚症状的早期文字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记…  相似文献   

10.
1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与“浊气在上 ,则生月真胀”相应 ,原指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 ,就会发生泄泻、下痢等病症。我们知道 ,血液中的各种蛋白 ,乃属水谷精微物质 ,来源于中焦脾胃 ,受肾脏之封藏而不致溢泄于外。肾之所以能封藏水谷之精 ,全赖肾中清阳之气亦即肾气的升清功能。若肾气亏损 ,气化不足 ,封藏无权 ,则会导致精微物质的外泻 ;因此用“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来解释蛋白尿的形成机理 ,亦中肯挈。临床上运用补肾固涩法来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在湿热证不显时 …  相似文献   

11.
王晖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晖教授学识渊博,精研歧黄,博采众方,屡起沉疴.笔者侍诊近两年,窥得王老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一斑,今撰小文,以飨诸位学友. 1 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范畴,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少劳过逸,脏腑功能失调,浊脂留滞于血脉所致.王老师认为高脂血症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于"脾肾气虚,气机不利,清浊混杂,痰浊瘀阻"之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于五脏和经脉,脾气不足,脾不布津,津聚为湿,湿聚成痰,痰浊成脂;脾不散精,精微不布,津凝为浊.肾为后天之本,主津液,肾气不足,蒸腾无力,脾失温煦.运化无权,膏脂不化,浊凝成痰,而成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2.
<正>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1病因病机 中医很早就对崩漏的产生有较深刻的认识,《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发为本病。本病主要为脾肾虚。肾虚,主要为肾阴虚,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同时,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肾非后天之气不能,肾中精气及阴阳之火,必须得到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培补充养,才不至于匮乏而无化源,故脾虚可加重肾虚。  相似文献   

13.
<正>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四季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尤以夏秋两季多发,二岁以下小儿发病率较高。本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稀薄或有粘液及不消化乳食为特征。 祖国医学认为:婴幼儿腹泻其因在脾、胃、肾三脏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食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之气为后先气血生化之源泉;肾为先天之本,内寄肾阴、肾阳,肾阳可湿煦脾肾,以助其运化水谷,腐熟食物,转输水液之能。前贤言: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由此可见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消化能力较弱,偶有外感或内伤极易引起脾、胃、肾之功能失调,水谷不腐,清浊不生腹泻一证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刘永利 《重庆医学》2002,31(3):245-245
顽者 ,固执而不易动摇和改变。临床皆认为顽症一则为病久 ,二则为病重。顽固不化而谓之。久病多虚 ,重病亦多虚 ,治法当选补益之法。历代医家对“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争论颇大 ,是有偏见的。因为肾为阴阳之根 ,脾为气血之源 ,故而称之为先后天之本 ,都很重要。但是肾主藏精 ,又藏命门之火 ,乃各脏阴阳之根 ,与各脏关系都很密切。而各脏之病常常涉及于肾 ,所以又有“肾无实证” ,“穷极必肾”之说。现录几例顽症从肾着手之治验于下。与其同道商讨。1 低  热患者 ,女 ,2 2岁 ,机关干部。持续性低热 3月 ,T37 2 37 9℃ ,时间…  相似文献   

15.
《内经》的脾胃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的诊疗实践。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是在《内经》脾胃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临床实践之后著成了传世之作《脾胃论》的。近现代的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是如此。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分析《内经》脾胃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临床意义,以飨读者。1“阳明脉衰”与“阴气自半”《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处“阴气”即指肾中精气,亦即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年青时,肾中阴平阳秘;年四十,如日中天———肾中阴阳之气壮盛到了极点,之…  相似文献   

16.
人体之气,可分三部分,在上焦的谓大气,也称宗气。肺主之,司呼吸。在下焦的谓元气,也称先天之气。肾主之,司镇摄。在中焦的谓中气,也称后天之气。脾胃主之,司运化,升降。在这里主要谈中气,对于中气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浅薄认识。 中气是后天脾胃之气,所以谈中气离不开脾胃,“脾胃者,食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以膜相连,位於腹中,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能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二者一阴一阳,升降相因,燥湿相反,互相配合。大气借之而下交,元气因之而上济,上下相交,阴阳互济,血脉循径,营卫调和,人身安和,疾病不  相似文献   

17.
《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表观遗传学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仅基因修饰的改变导致了基因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具有可遗传性、可逆性等特性,并受到后天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与生长发育,与遗传物质关系密切;而脾之精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功能易受环境、饮食影响,且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可逆关系,该理论包含了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从表观遗传学相关理论机制去探讨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本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深入研究肾与脾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脏腑阴阳属性及其发生学原理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认为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必须从自然界不断摄取饮食水谷以化生“精微之气”,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由于气源自于胃,而气为阳,属于天,故在形态上与胃相似的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皆象天而为阳,心、肝、脾、肺、肾之所以具有固定的形状,乃是因为“气生形”,而形为阴,属于地,故五脏象地而为阴。心、肝为单一脏器,肺、肾则为成对器官,本着“阴道偶,阳道奇”、“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的阴阳分类总原则,不仅可以确定五脏之阴阳属性,而且还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七八……天癸竭 ,精少 ,肾脏衰 ,形体皆极 ,八八 ,则齿发去。”这说明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中医对人体的衰老机制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尔后又以医家的不断补充 ,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肾为中心的有关衰老机制的理论。肾主藏精 ,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区别 ,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 ,从胚生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不断地发挥它的生命力 ,是人体生长发育及繁衍生育的根本。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化生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后天之精的化生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推动 ;而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后天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