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信息动态     
《东方养生》2011,(1):8-8
不熬夜不瞎吃就是年轻人最好的进补进补 是针对身体虚弱的人,通过辨证施补,达到补虚健身的目的。一般年轻人身体健康,阴阳气血平稳,并没有明显的虚症。年轻人的最好进补办法,是一日三餐有规律,生活起居有规律,适当锻炼强身,不熬夜,不瞎吃,就是最好的进补了。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的身体虚弱,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气血阴阳俱虚五个方面。因此,老年人服补药也要讲辨证进补,必须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区别对待,方能有益于身心,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老年人服补药,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衰弱有慢性病者的滋补,另一种是养身保健的滋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切忌盲目。特别要注意补勿过偏,补勿过温,贵在平调中和。因为人到老年后,脏腑功能活动渐趋衰虚,正气易伤而难复。老年人体质有阴阳虚实不同,滋补药也有寒热温凉的区  相似文献   

3.
冬令进补是我国人民养生保健的一项良好传统。进补是否得法,除了取决于选择补品是否适宜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明确:进补之前是否做好了“底补”。 “底补”即指和胃。大凡补药,多味甘,偏于滋腻,易壅气,有碍胃之弊;而且,需要进补的人大多脾胃虚弱,消化功能欠佳。因此,进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调理好脾胃功能,尤其是虚不受补的人,应该在进补之前先服健脾和胃、消  相似文献   

4.
提起羊肉,很多人认为火气很大,适合冬令进补,不适宜夏天食用。其实不然。羊肉性温、暖中补虚,只要烹饪方法得当,一样可以吃得美味又营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进补,高血。压病人常常是“谈补色变”。其实,高血压病人并不是不能进补,而是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高血压病人同其他病人一样,首先要看需不需要进补,如果是体质较好,又无明显体虚的症状,那就没有进补的必要,否则会补之不当而“满招损”。进补,是针对虚证而言的,进补还必须辨明是气血阴阳何种之虚。进补,又分为药补和食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天气越来越凉爽,秋天独特的特色干燥越来越明显,很多人都出现干咳、咽痛、肺部等一些疾病,所以秋季养生应该以滋阴润肺为为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可以从以下几步手养阴补虚、清肺、润燥。第一步养阴补虚滋阴润肺的第一步首先要养阴补虚,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进补方式。如果面色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导报》2011,(12):74
冬令时节,不少人一吃补药,就出现口舌生疮、失眠、胃脘疼痛、腹胀腹泻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此属"虚不受补",多因体质虚弱而不能承受补品,进补后,往往会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吸收功能,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气虚血弱;气虚血弱反过来又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这就是吃了补药补品后为什么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其实,"虚不受补"是可以改善的。根据秋天季节特点和补品性味,服食平和补品以增强体质,中医称之为"引补或底补",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永誉  王浩  方坚 《新中医》2016,48(5):1-3
正"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十剂论》:"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临床谈及"虚不受补",广义是指虚证之人服用补益之药后疗效欠佳并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狭义上则指因脾胃虚弱、体质差异等因素导致补益之药不能被机体转化吸收而  相似文献   

9.
进补四忌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体力消耗比其他季节大,又加上日长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一般人到了夏天,体质都有所下降。因此,人们在夏天,常常是“无病三分虚”。而生各种暑病的人,大都是阴分不足,体质较差,或营养不良,劳累过度。这一类人对暑热的抵抗力差,难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所以说“虚为夏病之本”。因此,人们在夏季可以选用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的药物适当进补,以调补正气,改善体质。但是,夏季进补要掌握分寸,运用恰当,否则非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害。1.暑热未清者忌补如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甚至使已经逐步消退的暑热死灰…  相似文献   

10.
施善葆 《科学养生》2014,(10):14-14
<正>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易使人倦怠、乏力、纳呆等,所以,此时进补十分必要。秋季应进补,但进补也要有讲究,不同阶段进补内容和原则也不同。初秋平补初秋暑热未退,正值古人所称"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湿度较大。由于湿易伤脾,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以至出现食欲不振,因此,应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运化。入秋以后,还可适当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如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等,以补充人体在夏日的消耗。但根据"秋宜平补"的原则,应选用补而不  相似文献   

11.
石柱国 《养生月刊》2006,27(12):1082-1084
冬季人体精气收藏、食补容易吸收,是进补的最佳季节。冬季进补可以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体内、滋养五脏。尤其老年人脏腑衰弱,气血虚少,肾气、肾精不足更为明显,所以,冬季养生,应重冬补,但是还应注意适当。据体质论补进补前最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个了解,以便选用适当的进补。办法是到医院检查一下,征询中医师的意见。一般说来,人的体质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不同,而进补亦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之区别。气虚是指人的肌体活动能力不足,包括脏腑功能的降低。主要表现是精神萎靡,行走无力,面色苍白,气短喘息,动则气喘,…  相似文献   

12.
正“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所以人的身体极易出现倦怠、乏力等情况。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是十分必要的,但进补不可以乱补,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调脾在先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秋冬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节的  相似文献   

13.
进补是中华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但要做到合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忠告2辨证施补所谓辨证施补,首先要弄清体质的虚实与阴阳,然后对证施药。以虚证为例,中医所说的“虚”与一般的“体虚”不完全相同,不能划等号,常见的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不一定就是虚证,某些疾病也会引起人们的不适感,此时误用补益药势必造成“实证误补,固必增邪”的后果,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故进补之前务必尽可能弄清楚,并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归经等特…  相似文献   

14.
虚人外感是指正虚之人外感.正虚不外气血阴阳虚损,故虚人外感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诸型之分,其中尤以气虚外感为常见.气虚型外感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皆有别于常人.其病因主要由于中气不足,阳气不升,复感外邪所致,其治法当以补中升阳为主,不可以常法发散,否则正益虚,邪易稽留不去.现就气虚外感的证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四季神补     
健康之人,乃形神兼备。“形”是身体,属生理;“神”是精神,属心理。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神”是“形”的灵魂、主宰,没有健全的“神”,就没有健康的“形”。进补,首先要从神补开始,并坚持始终。 神补又叫“心补”,即顺时调神,美性修德,使人具备足够  相似文献   

16.
夏季话进补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较多,不但消耗大量体液,而且损耗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加之气候炎热难眠,食不知味,易出现乏力、口渴心躁等现象,这是耗气伤阴的表现。同时还会影响脾胃功能,使食欲减退,消化力下降.容易引起气血不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辨证分析,不少人在夏季表现为气虚或气阴两虚,所以,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夏天也应注意进补。 夏天进补的补品一般以清淡的滋阴食品为主,如鸭肉、瘦猪肉、瓜果、薏苡仁、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的清  相似文献   

17.
秋冬进补是传统习俗,而药粥疗法尤为适宜,宋陆游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北宋张末在《粥记》言:“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诀”。可见食粥确有补益作用。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后天调养的不同,使体质有异,因而所需治疗亦有别,故应根据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程度,选择不同的粥疗方。  相似文献   

18.
<正>进入秋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而且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秋季进补前重在养胃。秋季养胃要遵循三原则: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吃霉变、熏烤过度的食物。2)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煮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尽量少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尤其忌贪食生冷的瓜果。3)先泻火,再进补。秋季调理要先泻胃火,待燥火退后再进补。同时,注意胃部保暖,适当运动。进补可遵循"三适"原则:适合、适度、适量。并非所有人都能"虚则补之",也不是食物越贵越补,一味滥补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张继泽认为,膏方制定需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因时制宜的原则。其主要作用是扶正补虚,调治病体,寓消于补,补消兼施。指出:辨证施补,补勿过偏,补消结合,杂而勿乱,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身体虚弱时或病后康复以补为主,慢性病治疗需要先去其病后再调补。  相似文献   

20.
秋季的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而且秋季进补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中医讲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只有对症服药才能对身体有益,否则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