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产ELISA试剂检测抗-HIV假阳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是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 - HIV)最常用的方法 ,国产 EL ISA试剂以其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特异性以及价格低廉为国内许多初筛实验室所采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假阳性的困扰 ,结合近几年国内试剂的发展 ,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抗 - HIV使用美国 BIO- RAD公司 CODA 型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 ,国产第 2代试剂盒 A(批号 2 0 0 2 0 92 2 )、第 3代试剂盒 B和 C(批号 2 0 0 2 12 0 1和 2 0 0 30 4 16 ) ;类风湿因子(RF)采用胶乳凝集法 ,试剂由军事医学科… 相似文献
2.
3.
4.
抗-HIV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检测试剂对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试剂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抗-HIV分析,呈反应性血浆标本采用免疫学蛋白印迹法进行确证分析。结果ELISA再次检测抗-HIV阳性率显著低于初次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证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初次检测和再次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不同试剂检测抗-HIV对于保证血液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9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初筛试验阳性进行结果分析.方法 分别用北京万泰和上海科华两家酶联免疫吸附(ELISA)夹心法抗-HIV(1 2)检测试剂对21 796份无偿献血标本进行AT-2全自动加样系统和FAME酶免分析系统的全自动检测.结果 21 796份标本中共检出29例初筛阳性标本,其中北京万泰试剂检出29例,上海科华试剂检出3例,将此29例初筛阳性标本送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用蛋白印迹法(WB)确认,反馈结果显示:2例为阳性,4例不确定,其余23例为阴性.结论 初筛实验室与确认实验室的结果有差异,初筛实验室的假阳性过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态,分析感染途径,提出院内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05~2010年到该院门诊、住院患者HIV初筛阳性者再行复检,如为一阴一阳或阳性者,送四川省疾病预防中心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结果 6年时间内共检出84例HIV阳性者(已确诊),2005年3例,2006年4例,2007年5例,2008年19例,2009年25例,2010年28例,另3例不确定,检出率逐年上升,感染途径以性传播、静脉吸毒为主。结论提示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首诊需进行HIV检查,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对高危人群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因医源性途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本中溶血、脂血、血液保存液对抗-HIV ELISA法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对照实验,用溶血、脂血、血液保存液和小牛血清分别对抗-HIV阳性质控血清进行系列梯度稀释,用ELISA法检测,观察溶血、脂血、血液保存液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含有血液保存液的抗-HIV阳性质控血清的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小牛血清对照组(P<0.01),且在60%稀释度内,随血液保存液浓度逐步增加,降幅有加大趋势;而溶血、脂血对抗-HIV阳性质控血清的检测结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保存液对ELISA法检测抗-HIV结果影响明显;而溶血、脂血对抗-HIV ELISA法检测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各国的血液筛查项目中包括HIV筛查,不同的是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用核酸检测的方法直接检测病毒,而大多数国家仍采用检测抗体的方法。为了减少血液报废,及时总结无偿献血的工作经验,笔者对郑州市2002/2006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抗-HIV的筛查与确证情况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抗-HIV抗体的结果,探讨抗-HIV抗体ELISA法筛查阳性标本的平均值S/CO值与确认实验结果的关系,并阐述ELISA可能产生假阳性的原因及WB法不确定的原因。方法对54例经ELISA法筛查抗-HIV抗体阳性的标本采用WB法确认,并分别统计不同S/CO水平标本的确认结果和不同确认结果标本的S/CO值间的差异,分析确认阳性和不确定标本的WB反应条带。结果 54例初筛阳性标本经WB确认30例为阳性,两者符合率为55.56%。确认阳性标本的S/CO平均值为13.448。确认阴性与不确定标本S/CO平均值分别为3.550和4.490。WB法不确定标本最常见的反应条带为gp160,其次依次为p24、p66和p51。结论筛查实验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抗-HIV抗体报告必须以确认结果为准。初筛实验高S/CO(≥6.0)预示抗-HIV抗体阳性的可能性大,但低S/CO值的标本也可能确认结果为阳性。 相似文献
10.
11.
免疫层析试验检测抗-HIV假阳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快速筛选试验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不需特殊设备的特点,适用于献血员血样筛查、临床输血前、手术或创伤性检查前的快速检测、体检及边远地区和无检测设备地区的应用,但在临床试验中,常常会遇到假阳性。为避免假阳性,对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现对5家试剂厂提供的抗-HIVELISA试剂(其中3家国产的、2家进口)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1检测产品:抗-HIV阳性血清共20份,其中阴性对照20份;2抗-HIV诊断试剂:5种厂家抗HIVELISA诊断试剂分别用大写字母A、B、C、D、E,其中D、E为进口试剂。3芬兰产酶标仪:WellscanMK-3;4芬兰产酶标洗板机:WellwashMK-2。1.2 方法 均按各试剂使用说明书操作,用OD值检测各试剂的灵敏度,用血清参考品检定各厂家试剂的阴阳符合率。2 结果表1 各厂家试剂20份抗-HIV阳性血清OD平均值比较批号OD值A200401152.856B20040… 相似文献
13.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复杂的病程,其传染的途径除性接触与垂直传播外,输血和注射药品(吸毒)等方式也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梅毒发病率的增长速度为8种法定报告性病之首[1].因此选择特异性、敏感性高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助于梅毒的诊治.血清学检测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在梅毒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方法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梅毒抗体IgG、IgM都有很好的检测能力[2],因其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然而试验的假阳性又是引起误诊和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假阳性的产生,现将假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进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效果及与国产试剂、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RIBA确证试剂及国内销量前2名的国产抗HCV ELISA试剂对56例进口抗HCV ELISA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56例标本经RIBA确证结果为阳性12例,不确定18例,阴性26例。3种试剂均为反应性的9例标本中,确证阳性7例,不确定1例,阴性1例。结论目前市售的丙型肝炎ELISA试剂均存在较大的生物学假阳性,不同试剂间检测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为确保输血安全,建议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抗HCV检测时以国产和进口试剂联合检测为佳。 相似文献
15.
正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报告快、成本低廉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检验科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1]。常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感染性疾病抗原和抗体的检测。但是,由于ELISA是一种半定量试验,检测的过程会导致检测结果变异系数较大,进而使得灰区的范围相对较宽。因此,设置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张运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正>资料与方法患者男,63岁,以慢性腹泻一年多,加重十余天入住本院消化内科。入院时身高167cm,体重48kg,血压125/86mmHg(1mmHg=0.133kPa),心率96次/min。B超和CT检查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腹水。心电图提示窦性 相似文献
17.
现对2005—01~2005-1153306例献血者的检测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和多种食草动物的组织器官内所致的疾病,又称棘球幼病.囊虫病是由囊虫(猪肉绦虫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1].目前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检测包虫病和囊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笔者在工作中发现2例肝包虫病患者,血清学检测肝包虫lgG抗体和囊虫lgG抗体均呈阳性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本地区就诊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9~2012年71 679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液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 就诊患者的抗-HCV阳性率为1.26%;内科的阳性率最高,为1.50%,其次分别为外科1.24%、门诊1.07%、妇科0.8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39%、1.06%,感染者年龄大多为41~50岁.结论 应加强对公众的丙肝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丙型肝炎病毒的蔓延和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