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淋巴管生成及VEGF-C和VEGFR-3的表达。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角膜及烧伤后1,3,5,7,14,21,28d角膜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免疫组化LYVE-1(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染色观察角膜中淋巴管生成情况,电镜观察烧伤后14d角膜新生淋巴管状况。结果:角膜碱烧伤后,VEGF-C和VEGFR-3的表达明显升高,烧伤后3d,角膜中出现淋巴管。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生成伴VEGF-C和VEGFR-3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在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表达的变化 ,揭示其在角膜碱烧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 ,以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LN在烧伤后 12h、2 4h、3d、7d、14d时表达的变化。结果 LN在正常大鼠角膜仅在基底层柱状上皮细胞胞浆和胞间以及基底膜有少许表达 ;烧伤后 12h ,基底柱状上皮细胞胞浆和胞间以及基底膜的表达增多 ,同时角膜基质层、角膜固有细胞出现LN ,并于 3~ 7d达高峰 ;14d角膜修复时 ,在基底膜柱状细胞、基质中表达减少 ,在角膜基质中表达基本消失。结论 LN在角膜碱烧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介导淋巴细胞吞噬坏死组织、介导细胞 细胞间、细胞 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介导上皮细胞移行中有重要作用 ,对于角膜的重新上皮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HIF-1α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HIF-1α在角膜各层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角膜组织中,角膜各层均未见HIF-1α免疫染色,碱烧伤后1d时HIF-1α免疫活性增强,且3d时表达最强,15d时明显下降,30d时仍有高于正常水平的弱表达。原位杂交检测中正常角膜组织有极弱的HIF-1α mRNA表达,碱烧伤后HIF-1α mRNA表达增强,在伤后3d、7d时表达最明显,15d后表达强度恢复至正常组织水平。结论HIF-1α参与碱烧伤后角膜的损伤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影响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为寻找角膜碱烧伤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角膜创面上皮愈合过程中整合素 α5亚单位的表达 ,探讨整合素 α5在角膜上皮损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1 8只 ,随机分为 6组 ,每组 3只 ,其中 1眼为碱烧伤模型 ,另 1眼为自身对照眼。对制造模型眼后 0、7h、1、3、7、1 4d的角膜标本 ,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整合素 α5亚单位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伤后 7h,邻近上皮细胞开始表达 α5亚单位 ,伤后 1、3、7d,角膜上皮层显示 α5表达逐渐增加 ,差别有显著性 (P<0 .0 5)。伤后 1 4d,实验组表达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整合素 α5亚单位积极参与了碱烧伤后角膜上皮损伤愈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角膜烧伤后角膜局部ICAM-1、VCAM-1、CD44及E-selectin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黏附分子在角膜烧伤中的变化,以进一步完善角膜烧伤的免疫机制.方法 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模型.提取大鼠烧伤后3 d和2周角膜RNA,反转录扩增ICAM-1、VCAM-1、CD44及E-selectin,根据DNA条带的光密度值确定DNA含量.观察烧伤后3 d和2周以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角膜烧伤后3 d,与正常对照组(1.658±0.722)相比,3个烧伤组ICAM-1 mRNA表达量增加(5.699±0.934、3.182±0.830、3.403±0.91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周时,3个烧伤组ICAM-1 mRNA较3 d时明显减少,其中碱烧伤组伤后3 d和2周ICAM-1 mRNA的表达量均较酸和热烧伤组明显增多,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同正常对照组(2.172±0.368)相比,烧伤后2周时,碱烧伤组VCAM-1 mRNA表达量(8.591±1.021)增多,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酸和热烧伤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正常对照组(1.402±0.439)相比,伤后3 d时3个烧伤组CD44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2周时碱烧伤组CD44 mRNA表达量(5.587±0.753)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酸和热烧伤组CD44 mRNA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d时角膜各烧伤组E-selectin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周时各烧伤组E-selec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3个烧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角膜烧伤的急性期,ICAM-1介导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表达增加.CD44及其配体在角膜烧伤特别是角膜碱烧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最初黏附过程的黏附分子,E-selectin在角膜烧伤的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角膜碱烧伤后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氢氧化钠烧灼大鼠角膜表面,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并分别于烧伤后1、4、7、14、2 1d处死大鼠,摘除角膜作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该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 光镜下显示正常组PMN记数为0 . 5 0 0±0 . 62 9,烧伤后1d角膜缘处的PMN开始增多,7d时增加最明显,此后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CNV中阳性表达逐渐增加,于7d组表达最明显,2 1d后几乎无表达;图像分析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 碱烧伤后CNV形成中,VEGF的表达增加,并与角膜的炎性反应程度平行,PMN浸润可能是CNV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及房水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碱烧伤后早期HIF-1α在其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5只,右眼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为实验组,左眼不作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碱烧伤后1d、4d、7d、10 d、14 d HIF-1α在角膜中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HIF-1α在角膜及房水中均无表达.实验组碱烧伤后,HIF-1 α在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基质层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且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至14 d时达到峰值.房水中HIF-1α在碱烧伤后1d的表达量为(0.056±0.013) μg·L-1,随后持续增高,至14 d时达(0.823±0.114) μg·L-1.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与其在角膜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HIF-1α参与了角膜损伤的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8.
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和房水中VEGF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兔角膜碱烧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方法用1mol·L-1氢氧化钠溶液烧伤兔角膜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未烧伤眼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以及角膜碱烧伤后1d、4d、7d、10d、14d VEGF蛋白在角膜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 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房水中VEG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中,VEGF蛋白在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仅有弱阳性表达,基质层表达不明显;房水中VEGF表达量为(0.168±0.038)μg·L-1。碱烧伤后,角膜各层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5),其中基质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随有VEGF蛋白在该区域的集中表达。房水中VEGF的表达量于烧伤后1d为(0.336±0.072)μg·L-1,随后持续升高,至14d达(1.294±0.216)μg·L-1,各检测点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房水中VEGF表达量与角膜中检测结果呈正相关(P<0.01)。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角膜组织和房水中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提示VEGF可能在损伤后的早期修复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角膜碱烧伤法对60只Wistar大鼠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中CD105的表达。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2d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形成,3~7d生长旺盛,新生血管面积达到最大,10~14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停滞。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CD105于3~7d表达最明显,14d后表达微弱。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有明显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FGF)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方法 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浸润1 mol·L-1 NaOH溶液、直径为3 mm的单片滤纸,准确置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30 s,制作CNV模型.25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随机分成5组,每组5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分别计算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碱烧伤后4 d、7 d、14 d、21 d,实验组CNV面积分别为:(2.55±0.15)m2、(4.15±0.36)mm2、(10.21±0.45)mm2、(8.56±0.06)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1 d,实验组瘦素、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碱烧伤后14 d达高峰,14 d后瘦素、VEGF的表达下降,21 d后显著下降;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形成的新生血管区域和上皮层;正常对照组瘦素可微弱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实验组角膜瘦素、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χ2=29.07,P=0.001;χ2=35.51,P=0.001),瘦素与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95,P=0.001).结论 瘦素和VEGF表达水平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相关性,瘦素可能成为治疗CNV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