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正>张西俭老师是重庆市著名老中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多种疾病,尤擅长治疗外感发热病。老师认为外感热病虽由外界六淫、时行病毒自外侵袭人体,但大多机体阳气内郁、湿浊与积滞互阻,或心火、肝阳素亢,或阴虚阳盛、气(阳)虚阴盛,或气(阳)失摄而虚气外浮等等,常由外邪外侵、内外合邪共同致病。治疗上主张不仅要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郝瑞芳从"内外合邪"论治小儿疱疹性龈口炎的经验。郝瑞芳认为其病机关键是外感风热疫毒与体内脾胃积热相合,以银翘散合泻黄散加减治疗,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赵兰才 《中医杂志》2011,52(13):1087-1089
将疾病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观念称为内外相因疾病观,此观念溯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说。内外相因疾病观的主要内涵为正虚邪乘,气有定舍;内外合邪,同气相求;邪有从化,正气为本。这一观念是中医整体恒动观在病因发病学的具体体现,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辨证,可较全面地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辨别外感热病的病性、病势和病机转化,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处方,此观念对弥补和融合伤寒与温病学派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偏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经过多年的实践,勤求古训,依据中...  相似文献   

6.
郭柄成  赵恒立  宋志超 《新中医》2023,55(8):198-201
从中医理论内外合邪致病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的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总结得出内生之邪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根本因素和必要条件,外感之邪是起病的重要诱因,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攻补兼施,肃清内生之邪,抵御外感之邪,控制疾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并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7.
黄星垣  杨进 《陕西中医》1990,11(3):97-105
外感热病包括温病、伤寒及传染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近年来,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一定优势。为适应当前临床研究工作需要,特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研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外感热病 ,是感受外邪发病 ,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证候类型 ,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属祖国医学伤寒、温病范畴 ,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发热性疾病。临证时 ,遵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 ,按照伤寒、温病的治疗原则选方治疗。然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各异 ,或误诊误治等原因 ,使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者屡见不鲜。笔者从多年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 ,外感热病部分患者其病邪不易祛除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机体阳气不振、不能驱邪外出有直接关系 ,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述于下。1 “从治”用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方法 根据文献学习及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邪正盛衰在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伤寒、温病的关系,提出以正邪为纲,脏腑气血、六淫为纬统一外感热病辨证,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证候分为邪犯卫表证、正邪俱盛证、邪盛正伤证、正气衰竭证、正虚邪恋证5种证候类型.结果与结论 以正邪为纲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切合临床实际,能较全面地概括外感热病辨证的全貌,从理论上较完善地统一了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10.
慢性紧张型头痛是临床常见慢性头痛。中医认为,慢性紧张型头痛属"头痛"、"头风"范畴,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等特点。根据历代医学家对本病认识,并结合临床特征,分析其病机关乎风,内外合邪为本病特征,肝风上扰是内在病理基础,风湿困遏是外在诱发因素。故采用内外合治复法,平肝息风治其本,驱风去湿、解表散邪治其标。  相似文献   

11.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妇科常见下生殖道炎症,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辨证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刘瑞芬教授认为HPV病毒属热、属湿,正虚毒蕴、内外合邪共致此病。在此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施治,中西合用,内外同调,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我在多年来的临床中经常碰到患者虽然经过服用各种中西药物,或住院输液多日,仍然高热不退,效果不佳。2007年2月-2012年3月笔者采用银翘白虎汤加味在辩证的基础上治疗外感热病4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验案3例如下。1邪袭肺卫  相似文献   

13.
<正> 吕同杰主任医师,在多年临床中对外感热病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张治外亦当调内,治热与保津并举的原则,验之于临床,尽收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顾护其虚,扶正祛邪吕老认为,温热疫毒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温为阳邪,极易化燥伤阴。在其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热势鸱张或高热稽留的急重征象,主要责之于阳热亢盛,水不制火之故。吕老非常注重吴鞠通关于温邪在表亦当“顾护其虚”的观点,并推崇其“增液保津”之品的应用。吕老的经验是,邪热和阴亏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4.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刘越美  陈新宇  刘佑晖 《光明中医》2022,(17):3098-3101
陈新宇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外感热病时时时注意“存津液”。处方用药,或祛邪存津、清热保津、泻下存阴以祛邪存津;益气养阴、滋养肺胃、或填补真阴以扶正复津;或调畅情志、除烦安神、滋阴固表以安神护阴。全文阐述了“存津液”思想的学术源流以及在诊治外感热病中的具体治法及应用举例,并指出了“存津液”在疾病诊治应用的意义在于“正胜邪退”。  相似文献   

16.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7.
总结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以三维辨证为基础,临床辨治时倡导从“风”立论,重视表里双解、养阴生津、顾护胃气,并善用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的临床主症以及痰热清注射液从证论治的量-效比较。方法对106例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分为痰热清30ml观察组56例与20ml对照组50例,两组均静滴用药,观察5d;记录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统计分析106例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患者的临床主症;观察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发热恶寒、咳嗽、口渴、无汗、头痛、咯痰、咽痛、小便黄、舌红或边尖红、苔黄、脉浮数是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的临床主症;痰热清30ml静滴能明显提高痊愈显效率。  相似文献   

19.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