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渗出性中耳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渗液的溶酶体酶进行了活性定量研究。对象为渗出性中耳炎病程在一月以内、未接受抗生素治疗和鼓膜切开术者23例27耳及急性中耳炎应用抗生素一周后急性炎症消退仍有中耳渗出液者5例6耳。在鼓膜麻醉后切开鼓膜,用 Juhn-Tym 吸引装置或寺山氏吸引管吸取渗液,以渗出液的粘稠度分为浆液性、浆液粘液性和胶性三组,并取患者的各自血清作为对照。测定项目包括蛋白量及溶酶体酶的磷酸化酶、细胞自溶酶 D、硫酸脂酶的活性等。结果如下:(1)在中耳渗出液中,任何一  相似文献   

2.
在渗出性中耳炎的渗出液中血浆蛋白是主要成分之一。因此,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可能参与血浆漏出到中耳产生渗出性中耳炎。作者从34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男21,女13)中,在无菌条件下通过鼓膜穿刺采取45只中耳渗液标本。用萤光分析计测定中耳渗液的激肽释放酶元和激肽释放酶的活性以及浓缩高分子量激  相似文献   

3.
急性中耳炎患儿在12周的急性期过后,转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者占5~10%;大约1/3的中耳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影响,对21例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渗出液中的溶菌酶、乳酸胆铁质(反映渗出液中多核白细胞活性)、补体C_3和C_(5a)、以及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中耳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及表面葡萄球菌。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渗出液中的细菌或来自激活补体的白细胞趋化因子驱使白细胞进入中耳;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菌酶,溶菌酶损伤中耳组织,中耳上皮细胞分泌增加,上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出现渗出液。21份渗出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平均含量(0.81±0.25cm)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名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SOM属于中医"耳胀"、"耳  相似文献   

5.
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物在中耳炎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中耳渗液中和中耳组织中AA代谢产物的测定、中耳炎中AA代谢产物的识别、环加氧酶在中耳粘膜中的定位、外源性前列腺素对于中耳渗液成份的影响及AA代谢性抑制剂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耳粘膜是呼吸道粘膜的延续,也有免疫反应。健康婴儿颞骨中耳粘膜的粘膜纤毛已发育,但分泌细胞很少,无分泌腺。如发生感染,两周后中耳粘膜即开始增生,继而产生大量分泌细胞、粘液腺和浆液腺。Veltri&Sprinkle(1976)提出当中耳粘膜受刺激时可产生免疫复合物。同年Palva等发现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含大量粒细胞和单核细胞,Veltri等并发现有大量免疫复合物。当粘膜损伤时粒细胞破裂而释放溶酶体酶。本文对107例儿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95例在7岁以下,平均年龄2.9岁。患儿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术,插入通气管收集中耳渗液;并刮除增殖体,加无菌生理盐水,手工压碎组织,取混悬液备检。结果:在163耳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患急性中耳炎的124耳238份中耳渗液样本和85名儿童的40份血清样本,测定了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活性淋巴细胞总数及其自发性增殖活动以及B细胞的比例,以研究急性中耳炎期间中耳渗液中出现细菌特异性抗体与急性中耳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急性中耳炎期间,有细菌特异性抗体的中耳内淋巴细胞的比例比无抗体的高,而白细胞的比例比无抗体的低,中耳渗液中较高的淋巴细胞比例和抗体的存在与急性中耳炎较快痊愈有关,恢复得好的耳,淋巴细胞平均百分比高于感染延长或不久又复发的耳;活性淋巴细胞总数及  相似文献   

8.
渗出性中耳炎与纤毛清除功能的减退有关。粘液的流变性,特别是粘弹性在粘绒毛的清除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耳渗液的弹性及粘性可通过振荡球形磁性济变计加以测定,以观察中耳渗液的粘弹性、流变性和粘绒毛清除率之间的关系。所有渗出性中耳炎的患  相似文献   

9.
渗出性中耳炎虽然经常可以自愈,但某些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病变而形成粘连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慢性肉芽病,胆脂瘤,鼓室硬化和砧骨坏死等。研究渗出性中耳炎的渗出液,对研究渗出液对中耳软组织和骨结构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中耳渗出液中存在着可以产生粘膜病变的炎性生物介体,前列腺素就是其中之一。前列腺素是一种具有发夹状结构特性的环状脂肪酸,它使肾上腺分泌可的松、肾脏排泄盐份、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使肺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渗出性中耳炎(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Th1/Th2极化趋向及核因子Kappa B(NF-κB)对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16耳).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对照组以PBS替代卵清蛋白.耳内激发后2 d处死动物,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中耳腔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IL-4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NF-κB p65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Th2/Th1(IL-4/IFN-γ)比值以及中耳黏膜组织和骨髓腔中NF-κB p65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FN-γ在中耳灌洗液内的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F-γB p6S蛋白表达与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5).结论:变应原可诱导大鼠OME形成,其中耳微环境中IL-4合成显著增高,而IFN-γ相对减少,Th2/Th1比值增高,存在以Th2细胞过度分化为特征的Th极化趋向,NF-κB在调控大鼠中耳微环境Th1/Th2极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应用各种组织化学技术,许多作者已证实在慢性中耳炎和渗出性中耳炎(OME)粘膜中存在着粘液质(mucosubstances),但对其命名无统一方案;且在不同类型的渗液中,酸碱度对中耳粘膜染色性的影响和组织化学不同,过去尚缺乏此种资料。作者们对不同类型OME的18个中耳粘膜活检切片,用alcian蓝及糖元(PAS)在不同的pH条件下染色,并用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重染色,以观察OME中耳粘膜中唾液粘蛋白和硫酸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  相似文献   

12.
渗出性中耳炎(OME)的中耳渗液曾被认为是无菌的,但后来由于从很大一部分的渗液中分离出了细菌从而否定了上述观点。不过所分离出的细菌是病原菌抑或污染,并未确定。为此作者们对25例患OME的儿童的血清和中耳渗液进行了研究分析。患儿年龄为1.5~11岁。中耳渗液标本系通过鼓膜切开插管取得,均作细菌学、细胞学和生化研究,并用略加改良的间接萤光抗体(IFA)技  相似文献   

13.
腭裂患儿多并发渗出性中耳炎。著者为研究腭裂患者中耳疾病的病理状态,对施行腭裂手术患者45名82耳以鼓膜穿刺的方式进行了中耳渗出液的研究。其中,第一次施行腭成形术时(0~2岁)在39耳中有13耳(33%)抽出液体。在第二次施行手术时(3~28岁)在43耳中仅于3耳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慢性渗出性中耳炎(COME)100例和蓝色鼓膜(B ED)13例共113名儿童进行了中耳渗物抗体的研究,患儿年龄为1~11岁。从128耳(COME114耳和BED14耳)经鼓膜切开术抽吸渗液,存-80℃条件下待检。抗原有腺病毒7型Grider株(培育在HEp-2细胞中)、呼吸道合胞体(R S)Long氏株及副流感Ⅱ型病毒(Para2)的Greer株,(均在Vero细胞中培育)。腺病毒抗原提纯按Green和Pi na氏方法进行。R S和Para 2型的核壳蛋白提纯按Sarkkimen氏等方法进行。兔抗人IgG和SIgA的抗血清用乙基氨基纤维素柱层析法提取,并标  相似文献   

15.
报告用多聚酶链反应法对36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渗液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16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4.4%,表明用PCR法检测中耳渗液中沙眼衣原体特异性高,敏感性高,对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中耳炎的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开放压 ,有渗液耳的被动开放压高于正常耳的被动开放压 ,分别注入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后 ,被动开放压均降低 (P <0 .0 1)。结论 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张力 ,有利于咽鼓管的开放  相似文献   

17.
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中耳渗液中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对36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渗液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16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4.4%。表明用PCR法检测中耳渗液中沙眼衣原体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对于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中耳炎的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是否由咽鼓管阻塞引起抑或直接来自中耳的急性感染。为此,作者观察伴有鼓膜内陷及中耳渗液的急性中耳炎92例。发现咽鼓管均通畅,提示中耳渗液与咽鼓管阻塞无关。咽鼓管导管通气时见鼓膜紧张部全面膨起,提示有鼓室峡闭塞。多数病例经鼓膜切开排液1次即治愈,表明该部位系因分泌物贮留而闭塞,故病变为可逆。作者们发现鼓室负压形成并非均因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通畅者咽下动作时鼻咽腔负压可影响鼓室导致鼓室负压形成。应用抗生素治疗后中耳渗液内即难检出细菌。渗液一开始即可呈浆液性或为胶耳(glue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 edia,SO 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如积液粘稠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中医称为“耳闭”。本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国际上曾于1975、1979、1983年召开了三次关于SO M的专题研讨会,但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中耳负压学说】中耳负压状态→粘膜水肿、渗出→中耳积液。导致中耳负压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气功能,中耳粘膜气体交换功能,乳突气化程度,中耳的清洁功能,中耳粘膜厚度,…  相似文献   

20.
Ehrlich(1877)发现肥大细胞存在于各种动物不同器官的结缔组织内,其胞质的颗粒中含有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近来在人中耳渗液及实验动物引起的中耳炎性渗液中均发现含量较高的组织胺,从而推测肥大细胞在中耳炎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作者在本文中对正常人鼓室粘骨膜及急、慢性中耳炎时中耳活检标本的肥大细胞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病理标本取自70个病人(男39,如1人),共83份。其中急性炎症26,慢性炎症57,两组肥大细胞计数的对比采用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