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菌胶原酶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作用机理;观测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对细菌胶原酶降解增生性瘢痕的作用进行验证,并通过10个病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两次注药后,两周内瘢痕块体积平均缩小86%,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临床观察显示,经过两次病灶内细菌胶原酶的注射(剂量200~2000U),瘢痕体积两周内平均缩小46.92%,其中有4例缩小50%以上,占病例总数的30%。经过对5名病人3~16个月随访,除1例瘢痕疙瘩于治疗后第2个月复发外,余均无复发迹象。胶原酶作用后的瘢痕组织,光镜及电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处于溶解状态的胶原结构。结论细菌胶原酶可以直接降解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可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菌胶原酶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作用机理;观测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对细菌胶原酶降解增生性瘢痕的作用进行验证,并通过10个病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两次注药后,两周内瘢痕块体积平均缩小86%,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临床观察显示,经过两次病灶内细菌胶原酶的注射(剂量200~2000U),瘢痕体积两周内平均缩小4692%,其中有4例缩小50%以上,占病例总数的30%。经过对5名病人3~16个月随访,除1例瘢痕疙瘩于治疗后第2个月复发外,余均无复发迹象。胶原酶作用后的瘢痕组织,光镜及电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处于溶解状态的胶原结构。结论细菌胶原酶可以直接降解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可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细菌胶原酶对瘢痕降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细菌胶原酶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作用机量;观测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动物对细菌胶原酶降解增生性瘢痕的作用进行验证,并通过10个病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动物实验显示,两次注药后两周内瘢痕块体积平均缩小86%,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临床观察显示,经过两次病灶内细菌胶原酶的注射,瘢痕体积两周内平均缩小46.92%,其中有4例缩小50%以上,占病例总数的30%。经过对5  相似文献   

4.
孙亦军  赵鸿儒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26-1128
目的:探索和评价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联合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5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应用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内注射,对照组单独用去炎松-A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内注射。比较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18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5.86%及48.28%,有效率分别为93.1%及72.41%;痊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显著。结论: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联合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丹参总酮对体外模拟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及深度烧伤后常见的病理性愈合现象.寻求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是创伤修复领域的重要课题.中药治疗增生性瘢痕历史悠久[1],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轻微,但机制不明.丹参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及胶原代谢疾病等领域,也常用于治疗或预防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有文献报道其疗效显著[2].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丹参总酮为研究用药,将其用于体外人增生性瘢痕三维模型,观察其抑制瘢痕增生的效果,以期为临床上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口局部使用皮肤减张器,对照组瘢痕术后切口不使用减张器。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3个月减张组术后瘢痕宽度较对照组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皮肤伤口减张器对抑制手术后皮肤切口张力导致的瘢痕形成具有明确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瘢痕宽度、抑制瘢痕增生,从而提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整形美容 1 用博来霉素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 对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至今还没有非常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意在查明用博来霉素治疗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患者,将博来霉素用表浅刺入法引入瘢痕组织内.每15天一次,共3次,两个月后,进行第四次治疗.结果:在完成治疗后的2个月,查明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探讨在临床中运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5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 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瘢痕疙瘩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瘢痕疙瘩切除手 术联合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瘢痕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 于对照组的64.00%(P<0.05);观察组皮肤色泽、瘢痕柔软度、瘢痕厚度以及周围血管分布评分均低于对 照组(P <0.05)。结论 在对临床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治疗中,运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可 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瘢痕情况,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复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得宝松联合5-氟尿嘧啶局部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对37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采用得宝松和5-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结果:37例患者,临床治愈15例,显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结论:得宝松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荟元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1575-1576
整形美容1最流行的治疗与预防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方案对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的预防、治疗有各式各样的方案,但有关疗效的评价则缺乏多元的客观分析,这是由于影响客观评价的因素很多,比如:发病的人种、年龄、性别、解剖部位、病灶的大小、治疗的方法、结果的评定、效果的概率及患者自身满意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效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瘢痕疙瘩机理,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的组织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以同一瘢痕不同部位组织形态为依据描述了病损的发展过程,由此将瘢痕疙瘩分为浸润部、增生部及老化部三个部分,并将其病理过程分为浸润、增生、稳定及老化四个不同时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种方法综合治疗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瘢痕部分切除、缓释药物注射及手术包埋法综合治疗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6例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采用瘢痕部分切除,残留瘢痕内注射缓释药物,以周边正常皮肤包埋等方法给予治疗。结果10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术后创口平整,随访1~2年,未发现瘢痕再增生现象且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形态较好。结论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包埋的皮肤血运可靠及愈合后不复发等优点。对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基因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治疗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各20例,应用免疫荧光组化对MCT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MCT主要集中在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柬之间,以瘢痕组织浅层分布较多;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结果显示MC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皮肤(P<0.01),瘢痕疙瘩中MCT基因表达量约为增生性瘢痕的2.5倍,皮肤的5.4倍.结论 MCT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神经酰胺在Fas介导的信号通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判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介导的死亡信号通道是否有阻断及阻断的具体位点,检测和比较FasMcab作用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变化。方法: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4-6代后,不同浓度梯度的FasMcab处理增生性瘢痕及瘢痕产假瘩成纤维细胞,在一定的反应体系内,抽提细胞内神经酰胺,与外源性32P-ATP反应,通过放射自显影,闪烁记数等半定量,定量地反应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随着FasMcab 浓度的梯度的增高,其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不断增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种浓度梯度下,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无增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作为Fas介导的死亡信号通道中的第二信使,神经酰胺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的产生有缺陷。因此,Fas介导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阻滞是“上游”事件。  相似文献   

15.
皮肤瘢痕疙瘩是以真皮内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表皮结构异常为特点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其病因不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冷冻、压迫疗法、局部注射药物(激素、5-Fu等),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激光理论及技术的完善,光电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瘢痕的治疗,尤其是IPD/DPL、PDL等技术,可选择性作用于瘢痕疙瘩中毛细血管内的血红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血管闭塞,起到使瘢痕组织"褪红"的效果,结合其他瘢痕治疗手段,可较好地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其他作用于瘢痕疙瘩基质的光电治疗手段,由于有刺激瘢痕疙瘩进一步增生的风险,临床上并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凋亡特性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分布。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检测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布和强弱。结果 发现两者的表达均处于瘢痕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小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细胞。增生性瘢痕中 ,Bax在上述区域的表达更强 ,瘢痕疙瘩中Bax表达 ,较Bcl-2弱 ,在瘢痕疙瘩中发现 2例在瘢痕中心区的Bcl- 2弱表达。结论 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有着与增殖期不同的凋亡特性 ,凋亡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小血管、残存的皮肤附件周围的细胞 ,可能在瘢痕日后的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凋亡特性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分布.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布和强弱.结果发现两者的表达均处于瘢痕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小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细胞.增生性瘢痕中,Bax在上述区域的表达更强,瘢痕疙瘩中Bax表达,较Bcl-2弱,在瘢痕疙瘩中发现2例在瘢痕中心区的Bcl-2弱表达.结论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有着与增殖期不同的凋亡特性,凋亡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小血管、残存的皮肤附件周围的细胞,可能在瘢痕日后的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修整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寻找并尝试用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方法:利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作为修复材料,将其部分切开、剥离,成为瘢痕瓣,然后削薄、伸展瘢痕瓣并修整瘢痕瓣及其下方创面的边缘,经修整的瘢痕瓣原位覆盖创面。结果:本组45例中,42例术后瘢痕变薄、变软,瘢痕无明显增厚,功能及外观均得到明显改善;3例术后瘢痕又有所增厚;所有病例术后均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对于瘢痕增生及瘢痕疙瘩,该法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病例,这种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19.
超高频电刀整复瘢痕畸形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该机研制者认为对增生肥厚性及挛缩性瘢痕效果较差,瘢痕疙瘩易复发,而且一次治疗面积不能过大。故又提出采用超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相对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凋亡特性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分布。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布和强弱。结果 发现两者的表达均处于瘢痕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小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细胞。增生性瘢痕中,Bax在上述区域的表达更强,瘢痕疙瘩中Bax表达,Bcl—2弱,在瘢痕疙瘩中发现2例在瘢痕中心区的Bcl—2弱表达。结论 静息期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有着与增殖期不同的凋亡特性,凋亡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小血管、残存的皮肤附件周围的细胞,可能在瘢痕日后的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