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的三叶前臂皮瓣在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底癌患者12例, T分期均为T2期, 其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9例, 中分化鳞状细胞癌3例。肿瘤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 缺损面积为5.0 cm×4.5 cm至8.0 cm×6.0 cm。制备三叶前臂皮瓣修复缺损, 皮瓣大小为4.0 cm×1.5 cm至8.0 cm×2.0 cm。供区Z形直接缝合。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 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38.6个月, 患者无感觉、功能障碍, 吞咽、语言功能满意。结论三叶前臂皮瓣可有效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 同时供区能直接缝合, 避免因植皮造成的第2供区以及植皮后影响前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2月至2007年8月完成的1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病例.分析皮瓣的设计、皮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影响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11例游离皮瓣中,面积8 cm×5 cm至12 cm×7 cm,平均10.2 cm×6.2 cm,除1例术后14 h出现血管危象,经抢救失败后,放弃皮瓣,其余10例皮瓣全部存活.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灵活性,组织丰实,供区隐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折叠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面颊贯通性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应用折叠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2例面颊贯通性缺损的患者。分析获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手术过程、血管吻合技巧以及皮瓣存活率。结果:11例皮瓣存活,1例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而坏死。在12例患者中,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供区均一期缝合,供区的线性瘢痕隐蔽性好,且供区大腿的功能不受影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折叠后可同时修复面颊贯通性缺损的内侧及外侧,具有供区并发症少、外观易接受及患者满意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股前外侧皮瓣在外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和股前外侧皮神经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外阴肿瘤术后缺损10例,皮瓣大小为10cm×14cm~14cm×20cm。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12个月,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存在,局部肿瘤无复发。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血管口径大,供瓣区隐蔽。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适合外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阔肌肌皮瓣在口底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口底组织缺损即刻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口底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口底组织缺损行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其中6例口底鳞癌患者修复与颈淋巴清除术同期进行,1例同时行下颌骨矩形方块切除,3例为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口底局部扩大切除术。结果:9例颈阔肌肌皮瓣全部成活;3例在肌皮瓣尖端与舌腹部黏膜组织间出现裂开,长2.0~3.0cm,给予清创重新缝合后愈合;3例皮瓣远端少许淤血,未影响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皮瓣收缩不明显,所修复的口底形态及舌体活动功能良好。结论:颈阔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解剖恒定可靠、邻近口腔、制作方便、简单快捷和成功率高,是修复口底组织缺损的一种安全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修复方法的不同分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小腿内侧游离皮瓣各30例。皮瓣切取平均面积为(1.2×1.5)cm^21.8×2.5cm^2,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有效率及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满意度。结果 3种手术方式有效率间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满意度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对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不同部位的游离皮瓣修复均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其中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修复各类口腔颌面部缺损时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开展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63例,皮瓣最小面积4×6 cm,最大面积7×22 cm;修复缺损部位有舌部26例,颊部15例,口底区8例,下颌6例,口咽部3例,上颌2例,软腭2例,面部大面积缺损1例。其中,肌皮瓣55例,分叶皮瓣8例。术中一期削薄48例,其中粗修46例,精修2例。结果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成活率为98.4%(62/63)。术后血管危象2例,其中1例抢救成功,失败1例,组织瓣坏死。削薄皮瓣均无坏死,无大腿皮瓣供区感染。术后患者均获得可接受的面部外形以及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可以很好的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种复杂的缺损。  相似文献   

8.
刘巍巍  刘学奎  郭朱明  李浩  李秋梨  张诠  杨安奎 《癌症》2009,28(10):1088-1092
背景与目的:股前外侧皮瓣(ALT)对供区创伤小,有独特优点,但目前临床应用还不常见。本文探讨应用ALT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于中山大学肿瘤医治中心20例应用ALT皮瓣修复重建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资料。总结皮瓣切取的技术细节。报告术中解剖和成功率。结果:2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均获成功。ALT皮瓣血管蒂长介于5~14cm,平均9.9cm。切取的面积介于(4~9cm)×(6~16cm)。皮肤穿支的解剖类型分为肌间隔穿支4例(占20%),肌皮穿支16例(占80%)。股前外侧皮瓣用于修复的头颈部缺损包括口腔内黏膜缺损14例(其中修复舌体及口底9例、口颊黏膜3例、硬腭1例、以及磨牙后区黏膜1例).面部及颈部皮肤缺损6例。皮瓣供区除1例以外均可一期缝合。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是头颈部各种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一个很有价值和应用潜力的供区,具有成功率高,对供区影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底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69例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修复方法和效果。结果 69例患者中,采用修复局部或区域皮瓣30例,游离皮瓣20例,游离植皮9例,未修复10例。局部或区域皮瓣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3例,游离皮瓣无坏死。手术后发生口底瘘10例(14.5%),与口底瘘明显相关的因素有皮瓣坏死,用局部或区域皮瓣有较高的口底瘘发生率。结论口底鳞癌手术后缺损时应选用可靠的修复方法,修复失败后口底瘘发生率明显升高,建议多选用游离皮瓣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局部逆行岛状皮辫、外踝上穿支皮瓣、内踝上穿支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恶性黑色素瘤广泛切除术后缺损的优缺点。方法:浙江省肿瘤医院骨和软组织肿瘤外科2010-01-13-2013-12~25收治的23例足底负重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原发灶广泛切除后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局部逆行岛状皮瓣、外踝上穿支皮瓣、内踝上穿支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对其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缺损面积为4cm×4cm~11cm×9cm,切取皮瓣面积5cmX5cm~12cm×10cm。14倒足底内侧皮瓣全部成活,其中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7cm×7cm。1例局部逆行岛状皮瓣出现小部分坏死,二期愈合,4例外踝上及内踝上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其中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12cm×10cm。4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中,3例成活,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浅表性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无继发性渍疡出现,患足均可无痛行走。2例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各种皮瓣修复足底黑色素瘤术后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对较小足根部的缺损(直径〈8cm)首选足底内侧皮瓣,较大的缺损可采用内外踝上穿支皮瓣,有显微外科条件的可考虑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局部皮瓣不能覆盖的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