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方法:用CD-16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131例恶性肿瘤患的RDW值。结果。不同肿瘤的RDW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升高(P<0.01)。其中胰腺癌,胆囊癌,肠癌,肝癌、卵巢癌患RDW升高率达90.0%以上,且随病情发展和肿瘤转移,RDW值呈上升趋势,经手术治疗病情缓解,RDW值明显下降,结论:RDW值的改变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程,转移及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宽度(RDW)检测在食管癌患者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血常规检查资料,以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2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绘制ROC曲线并寻找RDW诊断食管癌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截断值将食管癌患者分为高RDW和低RDW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食管癌患者RDW增高有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食管癌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人群(均P<0.05)。病例组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RDW中位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8(12.6~13.0)vs.12.4(12.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330, P<0.001)。年龄>60岁、肿瘤分期为Ⅲ-Ⅳ期、有远处转移与RDW的升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具体表现为:年龄>60岁食管癌患者RDW升高的风险是≤60岁患者的2.989倍,Ⅲ-Ⅳ期食管癌患者RDW升高的风险是Ⅰ-Ⅱ期患者的3.861倍,有发生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RDW升高的风险是未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6.013倍。结论:RDW值测量作为一种快速、简单、经济且易获得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可以作为一个食管癌临床诊断及预测食管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情况 ,进一步研究表明某些肿瘤细胞可以诱发血小板聚集[1] 。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肿瘤细胞释放的促凝因子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 ,使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研究发现血液的高凝状态与恶性肿瘤的转移有关。血小板则可在血管内捕获不同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 ,形成不同的聚集体直接影响肿瘤转移的发生[2 ] 。因此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关系密切。1 血液的高凝状态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恶性肿瘤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在于血液的高黏、高凝、高聚状态。陈健民观察了 44 0例癌症患者的血液流变性 ,结果表…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与TN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lSA夹心法和~3H—TdR释放法分别对217例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IL—2R和TN0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和TN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并与临床分期,肿瘤进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伴有转移的患者血清sIL-2R和TNF升高幅度更为明显,与病情稳定或非转移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所以,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和TNF不但能了解癌症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肿瘤分期、进展、转移、疗效及预后等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5.
肿瘤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DH释放法对 43名健康成年人及 2 6 7例肿瘤患者进行了外周血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伴转移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更明显 ,与不伴转移者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0 0 5 )。化疗及放疗后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1) ,而IL 2治疗后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1) ,但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 ,监测NK细胞活性有助于评价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 (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食管癌患者 50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 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RCD测定。结果 :食管癌患者RCD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病情越重 ,RCD下降越明显。RCD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RCD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 ,使肿瘤免疫失效 ,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 :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 ,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  相似文献   

7.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恶性肿瘤病人血中FDP,结果显示,肿瘤病人血液中FD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在消化、呼吸系统等多种恶性肿瘤病人中,FDP值以高恶性的肝细胞癌含量最高.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肿瘤增长速度快以及发生了转移的患者比病情稳定的患者FDP含量普遍增高(P<0.01).本文结果提示FDP检测还可能对肿瘤的转移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差异。方法用SCC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恶性肿瘤性贫血组和正常健康组RDW值。结果轻度恶性肿瘤性贫血组和中重度恶性肿瘤性贫血组RDW值分别为15.43和15.3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恶性肿瘤性贫血患者RDW值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9.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在恶性肿瘤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在恶性肿瘤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s)作为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指标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对 1 0 0例正常健康者 ,2 63例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的IS %值 (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 )进行分析。结果 :外周血T淋巴细胞IS %值在正常人与肿瘤患者之间的表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带瘤的和不带瘤的恶性肿瘤患者之间、健康者中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不同性别的健康者及恶性肿瘤患者中、不同部位肿瘤之间、不同细胞类型肿瘤之间、肿瘤组中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IS %值与肿瘤细胞的存在与否有直接的关系 ,与性别、不同部位肿瘤、不同细胞类型无关 ,可以作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及监测病情发展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CEA mRNA和TA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远处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检测血液中CEA mRNA和端粒酶活性(TA)对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7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肿瘤远处转移患者35例、无远处转移患者32例,44例非肿瘤消化道疾病患者为对照,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NP-PCR)检测血液标本CEA mRNA、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检测技术(RTAP-Hyb-ELISA)检测TA.结果:1)肿瘤组CEA mRNA和T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肿瘤远处转移组CEA mRNA和TA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组(P<0.001).结论:检测血液CEA mRNA和端粒酶活性(TA)有助于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1.
ABH(O)血型抗原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找出恶性肿瘤ABH(O)血型抗原 (Bloodgroupantigens,以下简称BGA)的丢失与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70例恶性肿瘤患者BGA表达情况 ,分析BGA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的关系 ,从而找出相互规律 .结果  70例恶性肿瘤标本中 ,肿瘤BGA表达阳性者 39例 (5 5 .7% ) ;肿瘤BGA表达阴性者 31例 (44 .3% ) ,BG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或血行转移之间有显著差异 (P〈0 .0 1或 0 .0 0 5 )。结论 肿瘤ABH(O)抗原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肉瘤患者治疗前SAP(serumalkalinephosphatase)值升高对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1 7例骨肉瘤患者 ( 1 9例在就诊时发现转移 ,98例未发现转移 )治疗前SAP值水平的测定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 1 )就诊时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中 ,SAP值显著升高的人数明显高于就诊时没有发生转移的SAP值显著升高的人数 ( 68 4%和 3 6 7% ;P <0 0 5 ) ,( 2 )经过治疗后 ,就诊时没有发生转移的患者中 ,SAP值水平增高的患者再次发生转移和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SAP值水平正常的患者 ( 3 3 8%和 1 1 1 % ;P <0 0 5 ) ,( 3 )就诊时SAP值水平高的患者中 ,其治疗后转移复发率高于SAP值水平正常的患者 ( 3 9%和1 3 3 % ;P <0 0 1 ) ,而且 ,治疗前SAP值越高 ,即使通过正规的治疗 ,其治疗后转移、复发率也越高 (≤ 1 9岁 ,P<0 0 1 ;≥ 2 0岁 ,P <0 0 5 )。 ( 4 )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 (包括化疗、术前化疗和手术 ) ,SAP值有下降和恢复正常的趋势 ,并且化疗前后和手术前后SAP值有显著的统计学意 (P≤ 0 0 0 1 )。但是 ,手术后SAP值水平与肿瘤的转移、复发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P =0 42 2 )。结论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证明 :对于骨肉瘤患者来说 ,治疗前SAP值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 ,对骨肉瘤患者治疗前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中TNF -α和IFN -γ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的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 (未化疗者 )外周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的表达率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肿瘤化疗者的外周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表达率显著高于尚未化疗者 (P <0 0 1)。肿瘤转移者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的表达率均显著低于肿瘤未转移者 (P <0 0 1)。结论 恶性肿瘤未能引起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明显变化 ;化疗可导致患者血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肿瘤转移能使患者血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为肿瘤化疗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为判断肿瘤恶性度和预后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行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区别。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 32 2例血行转移和 2 0 1例淋巴结转移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倍体、细胞凋亡水平和增殖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血行转移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异倍体检出率、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增殖活性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者 ,其检出率及平均值分别为 12 73%、(3 5 7± 2 14) %、(1 2 4±1 0 6 ) %和 1 0 0 %、(1 94± 1 0 9) %、(0 81± 0 5 3) % (P <0 0 5 )。结论 :血行转移和淋巴结转移肿瘤患者血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有明显不同。这可能为恶性肿瘤血行转移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与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室方法,分别检测155例恶性肿瘤患者和69例健康体验者血清淀粉样蛋白(SA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肿瘤组老年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高于青壮年患者(P<0.05),老年恶性肿瘤患者SA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青壮年恶性肿瘤患者(P<0.05),青壮年恶性肿瘤患者SA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SAA、Fib、D-D、PLT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SAA、Fib、D-D、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及肿瘤病人转移组中SAA水平与各项凝血指标呈正相关性。结论 SAA水平显著增高提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瘤组织和外周血细胞中肿瘤转移促进基因表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细胞中肿瘤转移促进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细胞中CD44V 5、CD 44V 6和c erbB 2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细胞中CD 44V 5、CD44V 6和c erbB 2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和P <0 .0 5 )。肿瘤转移者CD 44V 5、CD44V 6和c erbB 2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 (P <0 .0 1和P <0 .0 5 )。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细胞中CD44V 5、CD 44V 6表达率均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γ1=0 .3 62 2 ,P <0 .0 5 ;γ2 =0 .3 83 3 ,P <0 .0 5 ) ,而c erbB 2表达率不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密切。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CD44V 5和CD 44V 6表达有助于肿瘤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恶性肿瘤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恶性肿瘤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 84例恶性肿瘤和 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 B2 (TXB2 )、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环磷酸乌苷 (CGMP)和血清纤维结合蛋白 (FN)含量。结果 :肠癌、肺癌、肝癌组 TXB2、GMP- 140、VWF和 CGMP升高 ;肠癌、肺癌 FN下降。肿瘤组 CGMP与 TXB2、GMP- 140、VWF之间均呈正相关。肿瘤组合并感染 FN下降 ;已转移 FN下降 ,其余指标升高 ,手术后 GMP- 140、VWF和 CGMP下降 ,FN升高。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 ,二者影响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编码蛋白在癌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173例各种癌患者外周血nm2 3 +、DCC +、p16+和p5 3V +细胞检出率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nm2 3 +、DCC +和p16+细胞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 (P <0 0 1或P <0 0 5 ) ,但分布各有不同 ;而p5 3V +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癌转移者外周血nm2 3 +、DDC +和p16+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未转移者 (P <0 .0 1)或P <0 .0 5 ) ,而p5 3V则相反。结论 恶性肿瘤能使患者外周血细胞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抑编码蛋白表达水平出现明显异常 ,而这种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同肿瘤患者异常表达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类型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患者血清及恶性渗出液中的含量,以明确VEGF能否作为肿瘤标志物。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EGF在健康人、肿瘤患者血清及恶性渗出液中的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较健康组高,且有显著差异(P<0.01),但多数肿瘤转移与非转移组比较无差异(肝癌患者除外),非转移性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与CEA、CA19-9有相关性,其他恶性肿瘤血清中VEGF与CEA、CA19-9均无相关性。22例肺癌患者渗出液中VEGF中位数229.2pg/ml,比其血清中VEGF中位数高(62.2pg/ml)。有恶性渗出液患者血清中VEGF与其渗出液中VEGF无相关性,渗出液中VEGF与其CEA、CA19- 9及LDH亦无相关性。肺癌患者经治疗血清中VEGF随病情好转而下降,也可随病情进展而升高。结论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比健康人高。②VEGF可作为一个非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与治疗疗效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肿瘤转移基因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187例各种恶性肿瘤 (包括肺癌、胃癌、骨肉瘤、胸腺瘤、大肠癌等 )患者外周血细胞CD44V5 ( +)细胞检出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CD44V5 ( +)细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仅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4V5 ( +)细胞的表达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在胃癌和大肠癌患者中 ,伴有转移者外周血细胞CD44V5 ( +)检出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 (P <0 0 1)。结论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细胞CD44V5基因表达率不同。CD44V5检测还可能对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