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结果 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6例,无变化3例,面瘫加重1例,出现外展神经瘫痪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个月,复查MRI均未见病灶复发,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术后遗留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石磊  王连元  卢明  彭立辉  赵振宇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780-1781,1784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16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男性51例,女性16例,经常规抗癫痫治疗1年仍不能控制癫痫症状。术前均经脑电地形囤检查发现癫痫波,术中皮层或深部电极证实癫痫波位置一致,术中在显微镜下分别采取癫痫病灶切除.海马、杏仁核切除。横纤维切断,皮层电灼等方法治疗。【结果】依据国内癫痫手术疗效标准,随访1个月至8年,36例患者完全得以控制.优良24例,良好5例.无效2例。【结论】对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选择适当的手术指征和适应的手术方法,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方法:对1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例全切,3例次全切,其中的1例于术后第3天再出血而死亡,另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5例,同术前4例,加重3例。随访6~38个月,仍有2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积极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方法对14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例全切,4例次全切,其中1例于术后第3天再出血而死亡,另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6例,同术前5例,加重3例。随访6~38个月,仍有2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肿瘤未全切的4患者中有2例行放射治疗,肿瘤体积未见明确增大。肿瘤全切的9例患者生存良好,未见确切复发,亦无再次出血。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积极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海绵状血菅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收治的CA25例。结果本组平均病程3.7年,癫痫、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是CA的主要临床表现。CT多为高密度灶。MRTIW以混合信号为主;T2W高信号多见,部分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肿瘤获全切者占88%,手术死亡率4%。23例平均随访3.5年,临床改善或无症状者占913%。结论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好;CT、尤其MR是诊断CA的最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眼眶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经结膜人路冷冻摘除眼眶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医护配合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6例患者通过手术和精心的护理均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人员掌握术中配合步骤和特殊器械的应用,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完成,精心的实施专科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8.
我科近年来收住6例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施行手术治疗。为使手术取得预期效果 ,经充分术前准备和术后细致观察 ,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 ,男4例 ,女2例 ,年龄18~46岁 ,均为单侧胸壁下巨大肿块并进行性增大 ,站立时肿块大小为8cm×15cm×6cm~15cm×25cm×6cm ,其中4例肿块延伸至背部 ,瘤腔造影显示静脉窦型海绵状血管瘤。1.2手术方法常规全麻下于肿块表面皮肤上设计马蹄型切口 ,在肿块区域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200~2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治疗的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的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术中注意点和术后并发症等作回顾分析。结果:血管瘤完全切除率为96.67%,术后复发率为3.33%,术中平均出血420m1,腮腺浅叶切除为主要术式,占66.67%,术后并发症为暂时性面瘫16.67%,永久性面瘫1.67%,Frey综合征40%,面部凹陷畸形13.33%,涎漏5%,继发性出血1.67%。结论:手术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 ,2 0岁。因间歇性头痛、呕吐 1年 ,症状加重伴行走不稳 1 0d入院。 8年前因视网膜血管瘤行激光治疗。体检 :神志清楚 ,言语清晰 ,强迫坐位 ,右瞳孔直径 1 5mm ,不规则 ,光反应消失 ;左瞳孔直径 2mm ,光反应存在。颈强直 ,双上肢肌力Ⅴ- 级 ,双下肢肌力Ⅳ级 ,锥体束征( - )。头颅CT扫描示 :梗阻性脑积水 ,MRI示延髓背侧有直径 3cm长T1 、长T2 异常信号占位性病灶 ,血管网状细胞瘤可能性大。患者在全麻下 ,右侧卧位 ,先作右侧脑室三角区穿刺 ,缓慢放出CSF ,以降低颅内压 ,枕下正中入路 ,咬开枕骨鳞部及枕大孔 ,骨窗约 5cm× 5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Kawase’s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采用Kawase’s入路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术后全切除率,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于术前、术后12月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后全切除率为96.7%。出院时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优于入院(P<0.05或P<0.01);术后12月,术后m R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或P<0.01);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wase’s入路、术前为再次出血、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术中肿瘤切除程度为BCM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Kawase’s入路切除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4月至2005年3月诊治的14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4倒病例中,10倒经手术切除病变并经病理学证实,效果良好。2例行γ-刀治疗,病灶不缩小,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例病人拒绝手术及γ-刀治疗,随访期间未见新的症状及病灶扩大。【结论】手术切除颞叶、额叶、顶叶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安全,既可切除痛灶,还可根据情况切除致痈灶,使难治性癫痫获得缓解或消除癫痫发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对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临床上可以不作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介入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33例患者经B超、CT或MRI及DSA中三项检查共同诊断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了药物栓塞治疗。其一为单纯用碘化油栓塞肿瘤者7例,其二为碘化油+鱼肝油酸钠栓塞肿瘤后,加用明胶海绵栓塞肿瘤动脉近端者7例,其三为碘化油+无水酒精栓塞肿瘤者19例。结果:第一组中3例有复发现象;第二组无复发,但瘤体缩小不显著;第三组栓塞完全、无复发病例,瘤体缩小多数明显,瘤体巨大伴斑痕者例外,但术后短期反应较明显。结论:碘化油+无水酒精栓塞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可靠、效果好,瘤体小者碘化油+鱼肝油酸钠+明胶海绵栓塞也可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检查。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T1加权像(T1WI)TE/TR 12/630,T2加权像(T2WI)TE/TR 100/3 000,横轴位(T2WI)TE/TR 100/2 800,5例行冠状位(T2WI)TE/TR 100/2 800。6例均行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1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即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参数同T1WI平扫)。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 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5例,颈胸段1例,均沿脊髓长轴生长。其中脊髓背侧2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3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4例,长椭圆形2例,两端尖锐,呈鼠尾状或毛笔尖状。6例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呈等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二维表现为形态多样的管状、分格状结构,相互交通。内可见强光斑回声。彩色多普勒显像示大部分有丰富血流信号,呈缓慢连续性。部分内无血流信号的挤压周围软组织后可见血流信号充盈。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例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FCCM)家系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及遗传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对先证者及其亲属收集临床资料及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大儿子临床诊断为 FCCM,且先证者合并皮肤血管畸形,其 CCM1/KRIT1 基因均发现 c.1307_1308insT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从第436号氨基酸亮氨酸(Leu)开始的氨基酸合成发生改变,并在改变后的第6个氨基酸终止(p.Leu436PhefsTer6),为移码变异。其他无症状的家族成员,均未见该基因突变。该位点突变在之前未见报道。先证者为双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相对困难,经两次手术后疗效欠佳,仍需密切随访。结论:FCCM患者CCM1/KRIT1基因有新的突变位点;先证者临床表现除顽固性癫痫发作外,合并CCM1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血管畸形;先证者表现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CMs),双侧颞叶为可疑致痫灶,经两次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防止指屈肌腱损伤修复发生粘连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5年3月住院的指屈肌腱损伤53例96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指屈肌腱以及腱鞘或健周组织,术后早期进行保护性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按TAM评价法评定疗效:优 48指;良37指;可11指,优良率88.6%.[结论]新鲜的指屈肌腱损伤,在显微外科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一期高质量的缝合,保护肌腱的血运和营养,结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能有效的防止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Ⅰ期成形术式的选择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方法】对269例病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术式进行Ⅰ期尿道成形方法。【结果】术后并发症为尿瘘和尿道狭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尿道狭窄7例出现在Duckett术式,尿瘘38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提早接受手术年龄,掌握丰富的经验与不断提高技术,尿道下裂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