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对FD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方法: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到治疗组(A)和对照组(B)各30例.治疗组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对照组针刺非经非穴.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0.5 h,每周5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治疗后1 mo由受试者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包括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LQI),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统计与分析所获资料.结果:治疗组各种症状的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症状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2%、78.26%、94.11%、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23%、20.00%、6.2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完成和1 mo随访时,两组相对治疗前NDSI,FDI均显著降低,NDLQI,SF-36均显著增加(均P<0.01);且同期比较治疗组NDSI,FDI明显低于对照组,NDLQI,SF-36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治疗FD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前者治疗FD近期疗效(治疗完成)和远期疗效(治疗后1 mo)都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少阳经特定穴组30例,非经非穴组30例,均采取同样的针刺治疗方法,进行对照观察.在TCD的显示下,分别记录针刺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的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而非经非穴对照组未见有明显改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有较好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 MRI)观察针刺右侧足太阳膀胱经飞扬穴脑部激活信号改变情况,探讨针刺飞扬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机制。方法应用3.0T TX磁共振扫描仪,收集针刺1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飞扬穴Bold信号数据,使用SPM12软件对收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飞扬穴引起正激活脑区为双侧颞上回、小脑,左侧顶叶、中央后回,右侧丘脑、岛叶、额下回、中脑、额中回;负激活脑区为左侧边缘叶、前扣带回、中脑、梭状回、中央后回,右侧杏仁核、海马回、额叶、小脑后叶、枕叶。结论针刺飞扬穴引起的激活脑区情况与其临床主治有一定相关性;针刺飞扬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下丘脑、中脑、海马回、杏仁核及扣带回等多个脑区神经元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万坚  朱莉  周慧  毛峻岭  陆伦根  张燕华 《胃肠病学》2011,16(12):721-725
背景: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可提示内脏感觉转导作用和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目前水负荷试验(WLT)致中枢反应的fMRI研究尚少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WLT时大脑皮质的信息反应特点,探讨其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纳入符合罗马Ⅲ标准的1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13例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以及12名对照者。受试者行WLT时接受fMRI检查。结果:PDS和EPS组胃初次饱足阈值、最大饱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对照者(P〈0.05)。三组激活脑区大部分集中于双侧大脑半球的前扣带回、颞叶、额叶、岛叶(左侧为主)、楔叶(左侧为主)、丘脑、小脑。PDS组胃初次饱足时颞叶、小脑以及最大饱足时小脑、岛叶的fMRI最大信号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EPS组胃初次饱足时以及最大饱足时前扣带回、枕叶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除最大饱足时枕叶外,两个FD亚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WLT时FD患者大脑感知作用可能与健康对照者相似,中枢在边缘系统(主要为岛叶、前扣带回)以及颞叶、小脑、枕叶等脑区的加工、处理或调节存在异常,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而FD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与精神障碍的共病率达42%-61%.精神心理因素与FD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脑-肠轴的调节障碍有关,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处理过程异常和脑-肠肽异常.脑影像学研究发现FD患者内脏高敏感与中枢内脏感觉处理功能异常有关,胃肠道疼痛刺激可引起脑部眶侧额叶皮质、扣带回前部、岛叶、背侧丘脑、杏仁核等区域异常激活.中枢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物治疗FD有一定疗效.中医学认为反复、持久的情志刺激能影响肝的疏泄,进而影响脾胃纳化功能,导致FD发生,理气药、芳香化湿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等对胃肠动力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分别对7例伴有轻度焦虑抑郁(抑郁焦虑组)和8例不伴有焦虑抑郁(非抑郁焦虑组)的FD患者行脑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比较两组间脑葡萄糖代谢的差别.结果:抑郁焦虑组与非抑郁焦虑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下降的脑区集中于右侧大脑半球,主要位于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左侧大脑半球较少,主要位于额下回和中央前回;脑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集中于右侧大脑半球的颞叶、枕叶和左侧大脑半球的顶叶,枕叶及边缘系统.结论:FD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加工和调节涉及广泛的脑区,左右大脑半球均参与,主要集中于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枕叶和顶叶也参与了抑郁焦虑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胆囊穴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经乳头胆管插管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组(足三里、上巨虚)、足少阳胆经组(阳陵泉、胆囊穴)和空白对照组各50例,记录3组患者手术中胆管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术后淀粉酶水平、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及术后症状等。结果:足阳明胃经组和足少阳胆经组患者术中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术后24 h淀粉酶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患者(P<0.05),且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3组患者经手术后疼痛程度均有所下降,足少阳胆经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程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患者(P<0.05),3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明显高于术前,足阳明胃经组和足少阳胆经组患者术后24 h腹痛程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患者,且足阳明胃经组患者腹胀程度最低(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前、术中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胆囊穴能明显减少手术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降低术后淀粉酶水平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临床选穴和合理组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使用频次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文献48篇,使用频次≥5次且排序前10位的穴位依次是阳陵泉、照海、丘墟、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悬钟、阴陵泉、申脉、太冲;各经脉使用腧穴个数排序前5位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以局部取穴、足阴阳经取穴、跷脉取穴、经筋节点取穴等为主,针刺手法多样,并可结合运动、康复等手段,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足三里穴对其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足三里穴(ST36),采用胃电测定和胃排空测定的方法,观察胃运动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确定FD患者。预先测定FD患者进餐前、后胃电活动的变化和B超测定胃排空,采用针刺FD患者双侧足三里穴(连续3d),再测定进餐前、后胃电活动的变化,以及B超测定胃排空,观察针刺FD患者足三里穴对其胃动力作用的影响。同时设立健康志愿对照组。结果FD患者在进餐前后,胃电活动呈现不规律的电活动改变。胃的排空呈现减慢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给予针刺足三里后,患者胃电活动逐渐趋于规律,且胃排空较未针刺状况相比,明显加快,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针刺FD患者足三里穴,可以调节F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改善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肝俞穴、梁丘穴对抑郁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探讨电针肝俞穴、梁丘穴对抑郁型胃溃疡的治疗机制.方法:所有大鼠旷场试验后选择合格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组(n=15)、模型组(n=15)、西药组(n=15)、电针组(n=15).除正常组外,剩下的3组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抑郁症合并醋酸烧灼胃溃疡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肝俞穴、梁丘穴,西药组采用奥美拉唑灌胃4.2 mg/(kg?d).肝俞穴位直刺6 mm,梁丘穴直刺4-5 mm,电针治疗仪给予疏密波型,疏波4 Hz,密波20 Hz,强度以局部皮肤肌肉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 min,1次/d,连续6 d,中间休息1 d,2 wk为1个疗程,共13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旷场试验结果、溃疡指数结果,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下丘脑、胃窦黏膜组织中SS的表达,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BDNF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和治疗后模型组旷场试验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23.28±4.13 vs 38.35±6.65,9.89±3.31 vs 19.34±2.56;27.19±3.72 vs 38.87±4.89,10.58±2.47vs 20.68±3.54;均P0.01),而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水平和垂直运动较模型组显著增高(34.78±6.54 vs 27.19±3.72,33.24±4.54vs 27.19±3.72;17.78±2.09 vs 10.58±2.47,16.32±3.01 vs 10.58±2.47;均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溃疡指数比模型组有显著降低(2.14±0.75 vs 4.75±0.46;2.10±0.32 vs 4.75±0.46;均P0.01).模型组胃黏膜和下丘脑中SS表达较空白组降低(0.09887±0.0073 vs0.16675±0.0046;0.09500±0.0063 vs 0.14462±0.0050;均P0.05),电针组和西药组SS表达较模型组均增高(0.12562±0.0031 vs 0.09887±0.0073,0.12538±0.0043 vs 0.09887±0.0073;0.11312±0.0054 vs 0.09500±0.0063,0.11900±0.0056 v s 0.09500±0.0063;均P0.05).模型组海马BDNF mRNA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0.2775±0.00712 vs 0.6899±0.03245;P0.01),电针组海马BDNF mRNA含量比模型组显著增高(0.6547±0.01907 vs0.2775±0.00712;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0.4162±0.0088 vs 0.2775±0.00712;P0.05).以上指标电针组与西药组比较除BDNF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547±0.01907 vs 0.4162±0.0088;P0.01)外余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肝俞穴、梁丘穴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SS及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对抑郁型胃溃疡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