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肱骨干骨折(肱骨干中段骨折8例,中下段10例;AO分型为A型3例,B型13例,C型2例)患者应用MIPO治疗,行骨折远、近端上臂前方小切口,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并于肱骨前方肌下隧道放置LCP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采用UCLA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评价.结果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58~ 129 min,平均77.6 min.术后无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患者获得6个月~2 a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8周.肩关节外展90°~120°,平均112.2°,前屈150°~170°,平均165.3°.肘关节伸直0°~10°,平均0.8°,屈曲120°~140°,平均132.2°.肩关节功能依据UCLA评分标准为优16例,良2例.肘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为优16例,良2例.结论 MIPO用于肱骨干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外旋转移位对复位后侧方移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复位后保留远端5°~15°外旋移位,对照组复位后不保留旋转移位,比较两组骨折端的稳定性。结果两组复位后侧方移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肱骨远端可保留一定的外旋移位。  相似文献   

3.
李宗起 《山东医药》2014,(34):46-47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T型金属板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68例。术前掌倾角2.06°±4.88°,尺偏角18.31°±0.92°,桡骨短缩(1.95±0.76)cm。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给予无菌换药分别于术后3、4周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64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8.71°±3.15°,尺偏角20.9°±5.5°,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桡骨轴向无明显短缩。根据Mcbridge腕关节评分标准:优25例,良23例,可14例,差6例。末次随访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失效、畸形愈合。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肱三头肌肘肌翻转(TRAP)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肱骨远端髁间骨折28例,采用TRAP入路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8例术后随访12~42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8周。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85°~138°,肘关节内外翻及后外侧的稳定性良好。肱三头肌力良好24例、一般4例。临床疗效为优8例、良16例、可4例。结论 TRAP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髁间骨折,术后患者肱三头肌力量及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胫骨骨折患者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术后胫骨旋转对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MIPO治疗的老年胫骨骨折患者86例,术后1 w根据双下肢CT检查结果计算胫骨旋转角是否>10°,将患者分为旋转不良组(n=26)及旋转良好组(n=60).比较两组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旋...  相似文献   

6.
王永 《山东医药》2014,(46):72-73
目的 探讨多根缝线张力带缝合固定术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行多根缝线张力带缝合固定术。结果 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30±15)min;术中出血量(50±30)m L;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平均随访15.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5周。5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者未再发生肩关节脱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向前抬肩140-180°,侧方外展抬肩160-180°,外旋40-70°,内旋最差触及L2,最佳触及肩胛区。结论 多根缝线张力带缝合固定术治疗移位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微创入路与传统Henry入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航天中心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微创组采取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微创入路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旋前方肌Henry掌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掌倾角和尺偏角)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患者的切口长度[(2.4±0.3)和(7.2±1.4)cm]、术中出血量[(13.2±2.1)和(31.2±4.1)ml]和术后住院时间[(4.6±0.9)和(7.5±1.2)d]均显著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微创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5±0.2)和(2.2±0.4)分,P0.05],而Gartland-Werley评分达优率(95.65%和73.91%)和腕关节旋前角度(83.8°±10.8°和74.6°±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微创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好,且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3个月腕关节整体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切开复位组(33例)与闭合复位组(33例),切开复位组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组予闭合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恢复与功能情况。结果切开复位组和闭合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2.3)周和(10.8±2.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恢复情况以及腕关节功能评价情况均优于闭合复位组。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可靠恢复桡骨长度,可早期功能锻炼,缩短康复时间,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结合微创钢板接骨技术(MIPO)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MIPO组(n=29)和髓内钉组(n=22)。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12 h切口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MIPO组和髓内钉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均较小[(7.3±2.7)和(7.3±2.6)cm]、术中出血量较少[(79.7±25.7)和(78.3±21.4)ml]、手术耗时较短[(64.1±17.2)和(62.5±14.6)min]、术后12 h切口VAS评分较低[(2.47±0.81)和(2.44±0.69)分],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6、12个月2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IPO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髓内钉组[17.24%(5/29)和9.09%(2/22),P0.05]。结论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都能获得较好疗效,髓内钉固定在控制并发症发生方面比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闭合复位术,研究组行切开复位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长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恢复桡骨长度,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波  田伟  王永庆  刘波  李勤  袁强 《山东医药》2010,50(28):24-26,F0003
目的探讨ISO-3D辅助计算机导航下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外伤致齿突Ⅱ型骨折和浅Ⅲ型骨折齿突骨折患者27例,在全麻下行ISO-3D辅助计算机导航下前路螺钉内固定。考察围手术期情况及1 a复查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70~180 min、平均110 min,出血量30~100 ml、平均56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或延迟愈合发生。术后1 a复查,24例骨折愈合,3例骨折线仍存在,上颈椎无不稳定发生。螺钉固定稳定,无折断、松动、脱出或骨质内豁出等内固定失败发生。颈椎左右旋转40°~70°、平均51°。无相应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结论 ISO-3D辅助计算机导航下齿突骨折的前路螺钉内固定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了放射暴露剂量,手术时间并未显著延长,应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桥切除联合“8”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肢骨骼的部分骨骺早闭造成的进行性的下肢成角畸形的效果。方法对45例下肢部分骨骺早闭的儿童采用骨桥切除手术联合“8”形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45例中39例随访26个月(15~44个月)。39例患者畸形角度与术前相比无进行性加重,其中10例术后畸形角度无改变;29例获得改善,矫正度数为8°~25°、平均14°。29例中13例畸形充分矫正,下肢力线正常;16例畸形获得矫正,角度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骨桥切除联合“8”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部分骨骺早闭所致儿童下肢畸形能更快速地矫正畸形,且损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和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47例锁定钢板治疗和27例半肩关节置换治疗Neer分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的Neer评分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3.7个月(12~43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95.4±8.57)min,术中出血量为(277.50±31.65)ml,Neer评分优良率为82.9%;置换组手术时间为(72.60±9.45)min,术中出血量为(287.20±42.51)ml,Neer评分优良率为85.2%。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随访Ne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都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年龄相对较轻同时可争取术中复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骨折严重粉碎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尤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半肩关节置换则是最佳选择,应根据不同的骨折损伤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 1年2月至2012年10月,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无神经功能损伤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前、术后1d、术后3 m、术后6 m、术后12 m和术后18 m分别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通过测量CT矢状位图像获得骨折椎体前缘、中间的椎体高度,并测量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 m(平均22 m).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和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天伤椎前缘和中间的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矢状位Cobb角则由术前(16.5±4.7)°显著下降至(5.7±3.2)°(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发现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以及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压缩椎体以及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出现.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满意,可以防止椎体高度再次丢失和相邻椎体新发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型钉(PHILOS)板治疗老年人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用PHILOS板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4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5例。统计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手术并发症,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2.2岁,平均随访14.5个月。术中平均输血165.2 ml,术后X线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无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心脑血管意外1例,肺炎1例,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Neer评分:30例(83.3%)优良。分析显示骨折类型(Neer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3d内早期手术)与骨折愈合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与Nee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HILOS板是治疗老年人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固定牢固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适合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31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3~79岁,平均(60.7±11.2)岁。病变位于腰椎者23例,位于胸椎者8例。术前17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1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进行X线摄影、CT扫描三维重建、MRI复查,同时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ASIA分级的变化,以及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的矫正情况,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12~300min,平均(184.9±46.9)min;术中出血量200~1400ml,平均(537.1±286.6)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1个月,平均(42.3±15.4)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2%(1/31)。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3.06±1.59)分,术后6个月为(1.77±1.28)分,术后12个月为(1.03±1.22)分,末次随访为(0.42±0.85)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6.74±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5、19.73、18.12、24.73,P值均<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16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患者术前Cobb角测量,胸椎病变者为(26.4±16.8)°,腰椎病变者为(31.0±3.2)°;术后1个月Cobb角,胸椎病变者为(21.4±14.6)°,腰椎病变者为(21.3±5.2)°,较术前分别矫正5.0°和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1、13.09,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胸椎病变者为(22.5±15.0)°,腰椎病变者为(23.8±4.8)°,与术后1个月相比分别丢失1.1°和2.5°(t值分别为3.81、15.30,P值均<0.05)。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国人颈髓角(CMA)大小,提供其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1例枕颈区正常的国人MRI片,测量CMA,其中99例同时测量脑干脊髓角。结果 301例受检者的CMA为137.7°~180.0°(163.73°±6.88°),95%可信区间为150.24°~177.22°,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者的CMA相比,P均〉0.05。其中99例受检者的脑干脊髓角为147.0°~177.7°(162.53°±6.17°),与CMA相比,P〉0.05。结论国人CMA正常值为137.7°~180.0°,与脑干脊髓角相近,CMA超出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颅底病变的诊断,对脑干、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的评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 (TEA) with the GSB III prosthesis was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36 elbow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etween 2001 and 2009. At final follow-up, 31 patients (35 TEAs) were available for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6.3 (2.0–10.3) years, with a minimum follow-up of 2 years. The mean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48 points preoperatively to 83 points at final follow-up. The radiographic loosening rate was 14.3% for humeral components and 5.7% for ulnar components. There were 4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fracture and 1 case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 at 4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rates for loosening and fracture were relatively low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other studies of linked TEA. There were 2 cases of ulnar nerve palsy, but there was no deep infection or triceps disruption.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EA using the GSB III prosthe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20.
股骨上段几何结构在老年妇女髋部骨折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股骨上段几何结构与老年女性髋部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髋部骨折老年妇女43例和无骨折的老年妇女48例,腰椎骨密度检测均提示骨质疏松,拍摄包括股骨上段的X线骨盆平片,分析其Singh指数、股骨头直径(HD)、股骨颈最窄处的宽度(ND)、股骨头中心至股骨轴的距离(NL)、颈干角(NSA)及股骨上段皮质骨厚度。结果骨折组股骨上段皮质骨厚度为(10.9±3.1)mm;对照组为(13.2±2.9)mm,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折组的Singh指数Ⅲ度以下占86.05%,对照组为66.67%,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之间HD、ND、NL、NSA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上段骨皮质厚度和Singh指数对老年妇女髋部骨折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