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温病是因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其特点。初期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痞满,苔腻脉缓为其表现。在治疗上,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主张“三禁”,  相似文献   

2.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此类病证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气候炎热潮湿的季节,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病。临床上常兼有湿邪与热邪致病的基本特征。其病理演变过程虽与其它温热病一样,也有“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治法略论祝大中青岛橡胶三厂治疗湿温病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湿热和上下分消。湿热分解,是指湿去之后,热无所依而自解,故叶天士曰:“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上下分消,则指治疗湿热之邪,需要由三焦水道出入,三焦有司,湿邪出路畅通,所以叶氏又曰...  相似文献   

4.
湿温忌汗、忌下、忌润,此为言其常;然亦有可汗、可下、可润之证,此为言其变。惟能知常,方能识变。贵在临诊时细察体验。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在治疗湿温病初起阶段,提出了“三禁”之说,即:禁汗、禁下、禁润。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湿温病多发生于夏秋之交,起病较缓,初起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临床表现,乃湿热之邪郁遏卫气所致。正治当应用芳香宣气化湿之剂。然这些症状,若辨证不清,往往可能把头痛恶  相似文献   

6.
湿温历来有“禁汗、禁下、禁润”之说,从湿温的病机及整个病变过程入手,重申了“三禁”思想的实质是“禁大汗、禁大下、禁滋腻(温补)”,同时亦强调了合理的饮食起居对于湿温病的治疗和愈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湿温治疗之“三禁”乃吴鞠通所提出,吴氏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原文明确指出:“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至此,继王叔和在《脉经》提出湿温不可发汗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湿温的“汗”、“下”、“润”之禁,自此,湿温...  相似文献   

8.
<正> 《温病学》(1979年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笔者认为此说作为“温病概念”不够全面,难以概其全貌。“概念”,在《辞源》中解释为:“就种种观念,概括其相类似者,而成一共同之观念也。”就温病的概念来讲,也当从多种类型的热性病中,找出其相类似的特点,以概括之,至于这“相类似点”从什么角度去寻求、去归纳?笔者认为,当从病因和临床表现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一、就病因而言,温病的病因应以“感受温邪为主因”作为温病的“相类似点”概括之。因为温病的病因,就目前讲,仍跳不出“外感不外六淫”  相似文献   

9.
10.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主要症状。起病缓,传变慢,有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主要留恋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后期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两种不同的转归。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流行性感冒、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属于湿温范畴。 在治疗湿温病过程中,一般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之法。湿为阴邪,其性粘腻,与热相结,如油入面,胶结难解。非若寒邪之一汗而…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复习解放以来的有关资料,现就温病的治法:“袪除病邪”与“保津养阴”,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截断扭转”与“顺应调节”等主要问题作以下综述: 一、袪除病邪温病治疗的目的是袪除侵犯机体的温邪,使受影响、损伤的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的脏脉功能得以康复。近年来,各地学者均十分强调温病袪邪的重要。温病袪邪的方法主要有“清热解毒”、“苦寒攻下”、“活血袪瘀”等三种。 (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给温病下了一个新频的定义:温病是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发热疾病。综观近年各地对温病的治法,括言之有五:祛邪解毒法、扶正养阴法、通里攻下法、活血化淤法、辨  相似文献   

14.
湿温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发热性、流行性、时令病之一。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感染、黄胆型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伤寒、付伤寒等疾病相类似。已故中医儿科主任康诚之订“温胆三仁汤”治疗湿温病临床效果较好,成为我院儿科经验方剂之一。现将我们对小儿湿温病的初浅认识,使用“温胆三仁汤”的一点体会,经治的部份病例报导如下,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温病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温病的辨治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借鉴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探讨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并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相似文献   

18.
怎样拓宽温病治法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宽温病治法领域的途径在于立足当代,面对现实,尊古不泥、勇于创新;菌毒并治,局整并调,童视发挥中医专长,坚持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改革中药剂型,提高中医对外感热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围绕湿温病是否应该禁下之问题,试从湿温病可出现的6个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并同伤寒论3个承气汤加以比较,进而有力的论证了湿温可下之征是必须有实邪阻滞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20.
围绕湿温病是否应该禁下之问题,试从湿温病可出现的6个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并同伤寒论3个承气汤加以比较,进而有力的论证了湿温可下之征是必须有实邪阻滞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