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代中医儿科学初步建立。《小儿药证直诀》系中医儿科学建立的纲领性文献,《幼幼新书》集南宋中医儿科之大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仁斋小儿方论》、《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均以儿科方药论述为主,所收方药至今为临床常用。笔者对这几部儿科学术著作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3,(12):2049-2049
宋代郓州钱乙,字仲阳,北宋医学家。生于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为吴越王宗属,曾祖之辈,随王纳土,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匿姓名东游海上,乙三岁母亡,姑嫁医工吕,哀其孤,抚为子以授其业,姑病革始告之,故乙泣请迹父,五六往始得遇,又数年乃迎归。  相似文献   

3.
相传《胪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中医儿科学关于小儿生理特点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钱乙是北宋时最享盛名小儿医家,学术造诣精湛。他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至今仍为儿科医家所重视。该书所载六味地黄丸一直沿用到现在,仍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311-1311
编者按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起的中医“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本刊被确定为首批读书活动辅导期刊,承担对儿科卷(含《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的独家专题辅导任务。为配合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5.
王媛媛  李程  徐雯 《新中医》2023,55(5):213-218
目的:梳理及归纳钱乙对疳证的认识,分析钱乙治疗小儿疳证的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阅读《小儿药证直诀》,梳理及归纳钱乙对疳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筛选治疗小儿疳证的方剂,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ckcest.cn)软件统计分析方药中药物出现的频率、四气、五味、归经等资料。结果:钱乙认为疳证主要病因为误治、吐泻病久失治、饮食不节及食积病癖日久不治四类;主要病机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并将疳证分为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除五疳外还有内疳、外疳、筋疳、骨疳、惊疳、疳疮等,还描述了各型的症状表现。其认为疳证的辨证论治应根据五脏所属补其母,辨冷热肥瘦选方,辨新久用药。34首治疗疳证的方剂中,共涉及93种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黄连、麝香、巴豆、木香、轻粉、胡黄连、青黛、朱砂、干蟾、冰片、甘草,其中核心药物为黄连、胡黄连、麝香。以五味分析,辛味药出现74次,占比38.14%;苦味药出现68次,占比35.05%;甘味药出现38次,占比19.59%。所用中药的四气属性,以性寒与性温的药物最多。其中寒性药物合计出现57次,占比29.38...  相似文献   

6.
《亚太传统医药》2006,(3):19-19
<正>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泽泻、丹皮、云苓组成。本方为补阴代表方,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钱乙(1035-1117),字仲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钱氏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1114年,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  相似文献   

7.
江静  吴振国  张亚  黄亚攀  张炜 《光明中医》2022,(7):1160-1161,1194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是刊于南宋时期中医儿科专著,初刊时未注作者姓名,以至于作者姓名长期处于"不著撰者""佚名"状态.根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作者自述尝编伤寒类证论方、《伤寒类证》作者姓名,证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是金朝初年、南宋初年,现今河南省沁阳县的宋云公,成书时间在公元1156年.  相似文献   

8.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1087-1087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起的中医“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本刊被确定为首批读书活动辅导期刊,承担对儿科卷(含《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的独家专题辅导任务。为配合此次活动,本刊特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辽宁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雪峰教授,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历军教授及刘芳副教授、王文丽讲师命题并提供答案,敬请广大读者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孙浩 《中医杂志》2007,48(2):185-185
答:青春期痤疮(又名粉刺,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年人。病因为青春期阳气当旺,血热偏胜,加之常食辛辣、烧烤、肥甘之品,助热生湿,热邪与湿毒搏结于面部肌肤、毛窍,发为疮疹。病位在于肌表之间。笔者认为,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疮面,可收捷效。《外科正宗》治痤痱疮用苦参汤“淋洗患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头疮用蛇床子、白矾为末,“干掺疮上”等等。笔者学习前人经验,结合个人临床实践,自拟“消痤方”外治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从医德医术、脏腑辨证、五脏用药、养生保健、润肤美容、脉法诊断、察病预后等方面,探讨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的学术思想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宋本《伤寒论》,在伤寒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前辈学者在底本探究、校者稽考、版本辨伪、同刻考异、翻刻重印、校注诠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今后研究,应是对现存各藏本进行甄别真伪,明其源流,汇刻校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志斌 《光明中医》2008,23(8):1051-1052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其含义深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便提出了系统的“治未病”预防思想。本文就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加于总结,为今后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4.
宋本《伤寒论》版本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考,宋本《伤寒论》中国藏有五部,日本藏有一部,今世所存凡六部。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之本为赵开美所刻无疑,但它是赵氏初刻本,不是翻刻本;而宽文本虽然不是好版本,但它对传播《伤寒论》功不可没。日本翻刻《伤寒论》最精善者是安政本。另,考证宋本《伤寒论》务须将两类误称“仲景全书”者加以区别:一是与张卿子《仲景全书》相区别,二是与恽铁樵影印日本安政本相区分。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医康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旭东 《国医论坛》2003,18(2):14-15
医学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与形成起来的一门自然与社会学科相结合的学术体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三个独立并行的分支。康复医学的出现与完善 ,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与成熟 ,即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康复医学的发展适应了这一模式的转变 ,形成了融病因治疗、症状治疗和功能治疗为一体的全方位治疗新模式。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是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提出的 ,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医学之名称 ,但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中。与现代医学相似 ,中医…  相似文献   

16.
宋代理学家将“格物致知”界定为穷究物理以拓展新知,并一再强调要将道理追究到极致,这形成了宋代学术界“穷究”、“穷理”的治学方法。这种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的直接影响,则是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在宋代的彰显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上的运用。宋代医家重视辨证施治,大量研究《伤寒论》的著作问世,伤寒学派也在研究中多从不同方面有个人的创见,进而发展出表里、虚实、寒热等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17.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为托法奠定了理论与药物学基础,逐渐出现排脓法;两晋、南北朝外科内治法与方药有了较大创新与发展,托法初具雏形,方剂组成体现出由"排脓"向"透邪托里"的转变过程与治法思想;隋唐外科内治延续《刘涓子鬼遗方》,并得到了拓展应用;直到宋代首创以"托里"命名的方剂,并提出了托法的名称,在其适应症、作用与方药理...  相似文献   

19.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论》的证治原理和规律,以及临床的诊疗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