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山雷"中风八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张山雷先生《中风诠》中提出的“中风八法”,即“闭证宜开”、“脱者宜固”、“肝阳宜于潜镇”、“痰涎宜于开泄”、“气逆宜于顺降”、“心液肝阴宜于培养”、“肾阴渐宜滋填”、“偏瘫宜于宣通”在临床“中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的学术思想。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张山雷强调中风病论治应首先区分内风、外风;阐发中医中风"厥"、"非风"、"内风"理论,力主中风病乃内因之风;指出前人中风病论与治之误,为中风病正名;吸收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之说,完善了内风血冲脑经说;重视防治,强调未雨绸缪,事半功倍;评议古方,总结内风八大治则;提出:镇肝熄风、潜阳降逆治疗大法,临证选方用药介类第一。  相似文献   

3.
从《中风斠诠》看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风斠诠>一书,总结了张山雷中风病文献、中风病名、中风病机、中风病治法、中风病方药等几方面的成就.尤其对张山雷"内风"观点的确立、"血冲脑经"病机的论述和中风八法进行了阐述,以期通过本文使这部著作被更多的中医脑病工作者所认识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对中风病理论的论述观点,采用文献学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张氏论述中风病理论进行研究整理。《中风斠诠》对中风病学理论的贡献在于:确立内风理论;确立病位在脑理论;倡导血冲脑经病理机制理论;提出了中风治疗八法。张氏在中风病学理论上的创新观点具有临床的指导性,特别是急救方法上独具特色,具有可操作性,代表近代中风病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其治学创新精神,堪为后学楷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的学术思想。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张山雷强调中风病论治应首先区分内风、外风;阐发中医中风“厥“、“非风“、“内风“理论,力主中风病乃内因之风;指出前人中风病论与治之误,为中风病正名;吸收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之说,完善了内风血冲脑经说;重视防治,强调未雨绸缪,事半功倍;评议古方,总结内风八大治则;提出:镇肝熄风、潜阳降逆治疗大法,临证选方用药介类第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的学术思想。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张山雷强调中风病论治应首先区分内风、外风;阐发中医中风“厥“、“非风“、“内风“理论,力主中风病乃内因之风;指出前人中风病论与治之误,为中风病正名;吸收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之说,完善了内风血冲脑经说;重视防治,强调未雨绸缪,事半功倍;评议古方,总结内风八大治则;提出:镇肝熄风、潜阳降逆治疗大法,临证选方用药介类第一。  相似文献   

7.
张山雷系近代著名医家,所著《中风斟诠》在医界影响甚大。笔者以《中风斟诠》为根据,对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探析。笔者认为承袭发扬《内经》之宗旨,提倡血冲脑经说;汲取刘河间、朱丹溪、张景岳、繆仲淳和张伯龙等医家学术观点,用以区分内风外风,阐释病因病机;效法张伯龙,治以潜降震摄;共同完善了中风病的理论,为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张山雷《重订中风斟诠》中治疗中风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重订中风斟诠》中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方剂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中风病的方剂89首,涉及中药202味。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9首。结论:张山雷《重订中风斟诠》中收录治疗中风病的方剂以健脾益气、熄风祛湿、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滋补肝肾为主,也体现了张氏治疗中风病用药平和,多用温补之品,本研究也为挖掘和传承名医张山雷治疗中风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内经》为中医学的主要经典著作 ,是中医理论之渊薮 ,虽无中风病名 ,但对有关中风病的论述比较全面 ,而且一直指导临床实践。1 病 名《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 ,但无中风的病名 ,而是随本病不同的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命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 :“按内中风之证 ,曾见于《内经》 ,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 ,亦不名为脑充血 ,而实名为煎厥、大厥、薄厥。”张山雷在《中风 诠》中亦指出 :“煎厥、薄厥、大厥之病情 ,大致相似 ,则亦猝然昏瞀之中风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10.
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依据,对张锡纯中风病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秉承发挥《内经》奥旨,提倡冲气学说;集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学术成就,用以辨别中风虚实内外,阐释病因病机;宗徐灵胎,治以化痰通络;法王清任,丰富发展益气活血法;重视张山雷《中风斠诠》,共同完善中风病的病机区分等五方面,为张锡纯中风病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1.
张山雷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山雷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析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徐泉玉张山雷先生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临证经验极为丰富,尤其是对于中凤的研究,能力排旧说、推陈出新,胜过了当时的名医张伯龙,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建树。其专著《中风诠》,集中地反映了这方面的经验。书名...  相似文献   

12.
张山雷通过对中风闭、脱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的探讨揭开了中风闭脱证的神秘面纱.尤其是“闭证宜开”、“脱者宜固”更是为临床对中风闭脱证的诊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中风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篇中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之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专篇讨论中风,此中风已包括现代的脑血管疾病。针刺治疗中风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针灸医家根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制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相关报道,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意见。1历代医家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认识自《内经》始,医家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就有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中风一病原来病名很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其中偏枯的名字形象描述了患者患病后身体半枯半荣的状态,而最早的中风病名出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中风病由来已久,唐顺宗李诵被称为残疾皇帝,他就患过中风病,在位不足200天。白居易也曾有诗曰:"自中风来三历闰,从悬车后几逢春。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记下了他68岁患中  相似文献   

16.
《丹溪心法》中风病辨治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治证之一,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提出了"内风"的早期观点,其对于中风病的病机及证治做出了详细阐述,为后世中风病的全面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丹溪心法》所论中风辨治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所论中风不同于《伤寒论》风邪在表之中风,属于杂病中的中风病,与现代所言中风病是一致的。由于《金匮要略》中风病篇散佚较多,后世多数医家认为《金匮》中风病以外风立论。笔者结合《金匮》中风病脉证及方药,就仲景之中风观浅析如下:1 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仲景认为正气亏虚是中风病发病的内  相似文献   

18.
论中风先兆征与无症状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制定了《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确定了中风先兆证、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强调了中风先兆证与中风病的差异。但对于一些既有脑内梗塞灶或出血灶,又没有与中风病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或综合征的病人,其临床诊断归属和治疗问题就显得较...  相似文献   

19.
李广钧同志《中风小议》(《北京中医》83年第四期)一文,辨析了中风病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中风病治疗和研究都给我们很大启发,受益非浅。但文中议论中风病因不能否认“外风”时,又提出“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今称之为颜面神经麻痹),亦属中风之范畴”,似有不妥。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不属中风范畴。首先,中风病属内伤杂病,病因病机有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