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纪立金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43-645
本文从表里同治、表里分治、表里独治、表里和治的不同方面,对《伤寒论》表里辨治法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对表里病的辨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外感病蓄血证治源流及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较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3.
梅国强老师从医四十余年,早年曾师从湖北名医洪子云,受益匪浅。其治学尤对《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研究精深,擅长运用经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用药精纯。笔者有幸成为梅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将梅老师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总结一二,以馈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经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阐发而发扬光大,成为治温名方。两者都是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无论外感、内伤都可辨证应用。本文试从方剂的来源、理论依据、方解、病机、病位、临床应用等比较两方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刘渡舟(1917-2001),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大师,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张仲景等名医的经典方剂,擅长诊治肝胆病、肾病、脾胃病等多种内科疾病。刘渡舟教授认为,辨治慢性乙肝,辨气血最为关键。根据临床观察,他将慢性乙肝分为“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分别创制了柴胡解毒汤和柴胡活络汤。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辨治思路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主要指痰饮、水气、咳嗽上气及湿病等病篇的内容,因其皆为肺脾肾三焦所主的津液代谢出现障碍而致的病证。《金匮要略》在该类病证的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思路,各病的辨治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笔者即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性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晖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70-270
<正>《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而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肌表乃人身藩篱,所以六淫伤人,一般多先出现表证。而治疗太阳病的大法就是治皮毛之发汗解表。临证很多疾病初起时,因发汗失度,往往导致病邪不去,甚则入里,变为坏证。从《伤寒论》的学习中,笔者体会到掌握发汗与禁汗的度甚为重要,临证须时时揣度。  相似文献   

8.
张士舜主任医师提出的“三辨治癌”,是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加辨病论治,即辨病理论治与辨病位论治。在此理论指导下,与现代医学、药学相结合,应用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靶向给药抗胃癌,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辩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论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辩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辩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辩证是《诸病源侯论》探索病源和归纳证侯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辩证论治;5、辨病辩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辩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辩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0.
韩旭 《华夏医药》2006,1(3):204-207
《伤寒论》有着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在桂枝汤的证治上就有不少的体现,如在《伤寒论》的397条经文中,述桂枝汤正局主治的有7条、变局的5条、变法的7条、禁忌的3条、化栽选治变证的16条,治合病及太阴、阳明病的7条。以上凡45条,从桂枝汤正治变化的角度充分表达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辨证法思想。本文从”辨桂枝汤证既立足于整体,又着眼于局部”、”把桂枝汤证看成是朕系的疾病运动发展过程”、”桂枝汤症的常治与变治”及”真假桂枝汤证的辨证思想”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伤寒论》六经辨治的哲学观点。《伤寒论》根据人体正气损益,邪气进退,将桂枝汤的证候、包括病变部位、证候特点、脏腑所损、寒热所趋、邪正消长等,从整体的、运动的、朕系的角度来举网辩证,而不把桂枝汤看成是绝对的、局部的、静止的、孤立不变的过程,较好地避免了诊治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形成了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辩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咳喘等肺系症状的条文163条。《伤寒论》重要集中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金匮要略》包括:咳嗽上气、支饮、肺萎、肺痈、肺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論原有二十二篇(根据明代赵开美复刻宋代高保衡等校正本) ,卽:①辨脉法;②平脉法;③伤寒例;④辨痙湿喝病脉証;⑤辨太阳病脉証并治上;⑧辨太阳病脉証并治中;⑦辨太阳病脉証并冶下;⑧辨阳明病脉証并治;⑨辨少阳病脉証并治;⑩辨太阴病脉証并治;(11)辨少阴病脉証并治;(12)辨厥阴病脉証并治;(13)辨霍乱病脉証并治;(14)  相似文献   

14.
论《金匮要略》灵活用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金匮要略》的部分方药及与《伤寒论》的比较出发,探讨了仲景灵活用方之规律,是以《伤寒论》某些原方及化裁方治杂病,以《金匮要略》某些原方及化裁方治不同的病证,从而适应纷敏复杂下的治疗需要;其化裁组成新主的有加减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味及药量、变更剂型。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其一生经验的总结,在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中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为后世的医疗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学习中医的指南。现将学习《伤寒论》对少阳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将复杂的外感热病系统地归纳为以六经为纲,脉证并治的辨证施治方法,既源于《内经》,又发展了《内经》。其中重视问诊,突出以证候归类的鉴别诊断法,为临床医学开辟了广阔的思路和方法。现就《伤寒论》中一些症候鉴别的要点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方面,试作如下探讨。一辨寒热《伤寒论》所讨论对象为外感热病,寒热是六经病证共有的症状。对寒热之有无或相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加以分析,将失眠与嗜睡按病机分作几个证型,虽然《伤寒论》所涉及的失眠和嗜睡,是外感热病过程中以及误治之后所出现的证候,但它不仅为现代外感热病兼有睡眠障碍的诊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方药还成为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失眠的经典方药,因此发掘经方论治睡眠障碍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这也是《伤寒论》对祖国睡眠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中医诊治"坏病"之原则,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准则和方法。其中包含了中医诊治疾病过程"诊、析、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相关环节。中医"诊、析、治"的辨治思维和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及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诊、析、治"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太阳蓄水证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0.
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法辨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思路概括为如下几点,意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