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 000[1],其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及反应减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食物反流、夜间咳嗽等[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治疗AC  相似文献   

2.
刘艳  金延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44-6744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在吞咽时LES不能正常地松弛,以致食物不能顺利地进入胃。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物反流。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以使食物能够在不完全切断括约肌的情况下易于从食管进入胃中。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改进,内镜下治疗AC的方法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哑铃型气囊扩张器扩张序贯联合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近、远期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AC患者应用哑铃型气囊扩张器扩张1周后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100 U,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治疗后1、3、6、12、24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0%、94.7%、89.5%、81.6%、55.3%.治疗后1周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率(LESRR)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4个月LESRR与治疗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哑铃型气囊扩张器扩张序贯联合肌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技术可靠,安全性高,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王薇  付亮  高欣  李铭  许乐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2):134-136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食管下端括约肌组织中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的关系。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及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24h食管内pH、食管胆汁监测及食管下端括约肌组织中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检测;比较健康志愿者、酸反流者、胆汁反流者及混合反流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变化。结果酸反流组、胆汁反流组及混合反流组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健康志愿者组增多,而混合反流组较酸反流组、胆汁反流组增高(P<0.0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与食管下端括约肌组织内的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呈负相关(r=-88.5,P<0.05和r=-89.9,P<0.05)。结论胆汁反流可导致食管粘膜炎症,食管下端括约肌局部组织中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明显增高,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下降,胆汁与胃酸反流具有协同作用,加重食管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6.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早在1672年由William[1]提出,为临床消化内科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A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AC的病因为食管痉挛或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功能障碍,食物未能正常进入胃,滞留于食管腔内,引起反食、胸痛以及肺炎等临床表现[2],进一步发展为炎症甚至癌变。经口  相似文献   

7.
返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胃内容物进入食管下段,损伤该处粘膜,导致病人出现烧心等临床症状和食管粘膜炎性病变的疾病,一般认为约占人群中发病率的5~10%左右。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加强食管抗返流屏障功能,提高食管清除能力,改善胃排空和幽门括约肌功能,以防止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  相似文献   

8.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由于食管体部平滑肌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引起,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1])。以往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气囊或水囊、探条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外科手术等~([1]),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导致远期疗效不确切,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心理  相似文献   

9.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下段食管括约肌(LES)呈失弛缓状态,以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使得食管逐渐扩张的疾病。临床上常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及食物返流现象。以往对于症状较轻AC患者多采用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哑铃型气囊扩张器扩张序贯联合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近、远期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AC患者应用哑铃型气囊扩张器扩张1周后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100 U,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治疗后1、3、6、12、24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0%、94.7%、89.5%、81.6%、55.3%。治疗后1周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率(LESRR)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4个月LESRR与治疗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哑铃型气囊扩张器扩张序贯联合肌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技术可靠,安全性高,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7年6月实施POEM的30例AC患者,评估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记录食管动力测压结果、体质指数(BMI),总结手术完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过程等资料。结果 30例患者行POEM治疗成功率100.0%,3例患者发现皮下气肿,2例有轻微胸骨后不适,4例有术后发热,1例发生迟发的上消化道出血。术后Eckardt评分(1.1±0.6)分与术前(5.2±1.3)分对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BMI(22.6±2.9)kg/m~2与术前(19.2±1.8)kg/m~2相比较前增加(P0.05)。食管动力学指标中,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术后(18.2±9.5)mm Hg对比术前(46.7±15.8)mm Hg明显降低(P0.05),食管下括约肌完整松弛压(IRP)术后(10.5±2.5)mm Hg对比术前(22.8±8.3)mm Hg也明显下降(P0.05),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术后(2.5±0.5)cm对比术前(2.9±0.8)cm明显缩短(P0.05)。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和食管上括约肌长度(UESL),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EM是治疗AC的有效手段,其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部分食管动力学指标较前改善,但其远期并发症及有效性还需大样本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Auerbach神经节数量减少或萎缩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异常松弛、食管体蠕动减弱所引发的疾患。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吞咽困难、未消化食物的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和体重下降等,目前该病治疗尚缺少理想方法。2001年3月~2004年3月我院收治17例,采用内镜下小气囊扩张与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毒素(BT)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黄惠妍  杨杰  周力 《临床荟萃》2012,27(6):506-507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由于肠肌神经丛失去支配,仅剩下部分胆碱能神经支配,而以不完全性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和食管体部蠕动障碍为表现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与同样存在食管运动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相比,发病可谓罕见。AC无公认治疗方法。药物、内镜下注射肉毒碱、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的38例AC患者进行POEM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胃食管反流情况,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POEM手术,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气体相关并发症均保守治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10.4个月(9~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ECKARDT评分平均分从术前的8.7分降至术后的1.2分(P0.01),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平均压从术前的(33.40±11.80)mm Hg下降至术后的(13.50±4.30)mm H(g P0.01),气体相关并发症6例(15.78%),食管反流总发生率为23.68%(9/38)。结论 POEM用于AC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小儿胃食管返流综合征(Gastroesophageal reflex,下简称GER)是指胃内容物频繁返流到食管而引起的复杂临床征候群。众所周知,反复的胃内容物返流可以产生返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或狭窄等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证明,GER与反复发作的肺炎、哮喘及支气管炎、室息和婴儿猝死综合征都有密切关系。christie等指出,食管下端括约肌(简称LES)功能不全继发酸的返流是小儿反复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GER己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Auerbach神经节数量减少或萎缩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 (LES)异常松弛、食管体蠕动减弱所引发的疾患。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吞咽困难、未消化食物的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和体重下降等[1] ,目前该病治疗尚缺少理想方法。 2 0 0 1年 3月~ 2 0 0 4年 3月我院收治 17例 ,采用内镜下小气囊扩张与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毒素 (BT)联合治疗的方法 ,取得显著疗效。有关该疾病的护理文献较少 ,为了探讨更好的护理方法 ,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 17例 ,男 10例 ,女 7例 ,年龄 17~ 6 4岁 ,平均年龄 35 .…  相似文献   

17.
贲门失弛症     
贲门失弛症是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吞咽时食管下端括约肌失去了舒张功能,不能正常松弛,以致食物难以通过而滞留于食管内,逐渐引起食道的肥厚、扩张、扭曲等改变。临床以食物返流。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贲门失弛缓以往的治疗多采用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等方法,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梗阻,疗效不肯定,复发率较高;而外科手术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恢复较慢、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较高.2010年11月,我们对1例贲门失弛缓患者行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前后食管压力的变化,并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在评价POE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者3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采用食管HRM检测食管上扩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和食管下括约肌4秒完整松弛压(4s IRP),评价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AC患者的POEM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食管UESP分别为(45.34±26.52)和(41.27±20.09)mm Hg,与术前(49.58±26.47)mm 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术后1周/术前)=0.49,t_(术后1个月/术前)=1.09,均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食管LESP、4s IRP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ESP:t_(术后1周/术前)=3.86,t_(术后1个月/术前)=4.86;4s IRP:t_(术后1周/术前)=4.85,t_(术后1个月/术前)=7.14;均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相比,UESP、LESP、4s IR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0.53,L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6;4s IR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4,均P0.05)。结论POEM后食管LESP明显降低,吞咽困难改善,食管HRM对于评价AC经POEM术的疗效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俊玲 《天津护理》2012,(5):342-342
以往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等方法,但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梗阻,疗效不肯定,复发率较高;外科手术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也较高[1,2]。我科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