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原/纳米磷酸三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胶原(Collagen,简称Co)/纳米磷酸三钙(Nano-Tricalcium Phosphate,简称N-TCP)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Co/N-TCP植入骨缺损区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 家兔24只,颅骨制成直径8.0mm圆形穿通型缺损,左侧植入Co/N-TCP复合人工骨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作为对照组;于2,4,8,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材,行肉眼,组织学方法观察。结果 两组材料除早期(2周内)轻微炎性2细胞浸润外,其余各时间点均未见异物巨细胞反应,4-8周骨新生活跃,有骨岛形成,12周时可见骨性连接。结论 Co/N-TCP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引导活性,能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是一种颇有潜力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胶原(Collagen,简称Co)/纳米磷酸三钙(Nano-Tricalcium Phosphate,简称N-TCP)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分布、刺激引导成骨细胞聚集、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家兔24只,颅骨制成直径8.0mm圆形洞穿缺损,左侧植入Co/N-TCP复合人工骨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作为对照组;于2、4、8、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材,F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成骨细胞、新生骨细胞大量TGF-β阳性表达,细胞间质及纤维组织中散在的TGF-β阳性反应;近骨床区各期内两组间TGF-β阳性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远骨床区Co/N-TCP组TCP-β阳性表达高于Co/TCP组。结论:Co/N-TCP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骨缺损区可有效刺激引导TGF-β表达,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3.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实验分为三组,A组:兔成骨细胞(rabbit osteoblast,ROB)和血管内皮细胞(rabbi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oly-DL-lacide,PDLLA);B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PDLLA,C组:单纯PDLLA。分别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手术后4周、8周通过形态学、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情况。结果A组骨组织形成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B组,在材料中心区可见有血管形成,越靠近血管成骨越多。X线观察,A组:骨缺损区阴影面积明显减小,材料植入区可见骨组织影像;B组:缺损面积减小,骨组织影像增加,中心区影像低于周围区域。C组:缺损区未见骨组织影像,周围可见骨痂形成。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无论在成骨还是血管化方面均好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牵引成骨后新生骨是否可以作为自体骨移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并探讨其成骨过程。方法 12只大耳白兔行单侧胫骨牵引,延长14mm后,截取1.2cm×0.5cm×0.5cm大小的新生骨修复左侧下颌骨缺损,对侧为自体髂骨移植做对照。结果 早期新生骨移植后成骨现象明显,12周后两者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已无明显区别。结论 本实验表明,牵引成骨后生成的新生骨可以作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纯钛膜治疗颅骨局部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国产无孔纯钛膜引导兔顶骨区局部骨缺损的骨再生修复效果。方法:在8只大白兔的左右顶骨区建立骨缺损,一侧覆盖钛膜,另外一侧作为对照侧。随机分成4周组和8周组。进行肉眼、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及硬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侧骨缺损的面积减小、但中央区缺损未愈合,纤维组织修复;而实验侧骨缺损均骨性愈合。结论:钛膜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阻挡软组织长和骨缺损区内,并较好维持骨再生修复空间,保证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陶瓷化骨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和实用价值。方法:选用30只SD大鼠,手术获取大鼠一侧胫骨和股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通过含诱导成分的诱导液将其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将自体成骨样细胞种植在煅烧骨基质材料上,然后将该复合体移植到SD大鼠下颌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另一侧移植单纯基质材料作为对照。将30只SD大鼠分别于术后2、4、8周处死,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而对照侧无明显骨修复,2、4、8周后实验侧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侧只有一些纤维组织修复。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结果也表明实验侧有新骨形成且逐渐增多。结论:应用陶瓷化骨加体外诱导的成骨样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大鼠自体的下颌骨缺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修复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兔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正畸移动情况。方法 选择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作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8周后,用0.784 N力牵引第一磨牙近中移动,12周时制备组织学标本观察两侧第一磨牙牙根周骨组织改建的情况。结果 2组牙牙根压力侧固有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骨吸收陷窝,陷窝中可见新骨沉积,张力侧固有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骨;半定量分析研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实验侧和对照侧未发现差异(P>0.05)。结论 兔牙槽骨缺损修复8周后可以进行正畸牙移动,矫治力大小可与正常牙槽骨上的牙一致。  相似文献   

9.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胶原复合后修复牙槽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以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和胶原复合物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原理和方法修复齿槽骨缺损。方法:将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s Stromal Cell,BMSc)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矿化液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加入胶原(collagen)培养1d后,植入大鼠下颌骨缺损处,2周和4周后处死,取其下颌骨切片,观察成骨效应。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而对照侧无明显骨修复,4周后实验侧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侧只有一些纤维组织修复。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结果也表明实验侧有新骨形成且逐渐增多。结论:应用胶原加体外诱导的成骨样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大鼠自体的牙槽骨缺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颌面外科及修复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个体化钛支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探讨下颌骨个体化修复再生的途径。方法以9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采用磨骨术建立兔下颌骨单侧缺损模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快速成型技术等设计制作兔下颌骨个体化钛修复体,再将其与CHA和rhBMP-2复合应用于兔下颌骨标准化缺损修复,通过大体标本观察、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染色对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兔下颌骨解剖形态恢复理想,生物力学测试、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随时间点延长成骨效果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钛支架内具有大量新骨形成,新生骨组织在24周时已明显成熟。结论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钛支架复合CHA和rhBMP-2,可望通过骨再生途径实现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同期进行HA/SLA Ti或SLA Ti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与骨床发生骨结合的情况。方法 兔BMSCs复合nHAC及PRP用于修复兔下颌骨颊侧范围为15 mm×15 mm的全层骨缺损,同期分别植入HA/SLA Ti种植体(A组)和SLA Ti种植体(B组)。术后1、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检查及种植体的推入实验和拉出实验。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显示,A组术区逐渐由新生骨组织修复,种植体周围形成较完善的骨结合界面,界面骨成熟;B组术区骨愈合状态佳,但种植体周围仍存在少量纤维组织。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种植体较B组种植体与周围新生骨结合的更紧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与种植体表面直接结合,骨形成较B组种植体表面骨形成提前,B组种植体与新生骨之间存在纤维组织。推入实验和拉出实验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时A、B两组种植体的推入应力和拉出负荷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后A组种植体的推入应力和拉出负荷明显较B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组织工程化骨内同期植入的种植体,可与新生的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其中HA/SLA Ti种植体的骨结合能力较SLA Ti种植体强,且骨愈合时间也较后者提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观察补肾中药淫羊藿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在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16只兔双侧下颌骨10mm×8mm贯穿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淫羊藿组,两组左侧缺损区不添加材料,右侧缺损处添加活性材料(nHAC/PLA),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分别从大体、影像学、扫描电镜、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影像学观察淫羊藿组双侧、对照组右侧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左侧.电镜观察可见淫羊藿组右侧、对照组右侧各时间点骨缺损区边界新骨形成均优于左侧,淫羊藿组成骨量较对照组多.组织学观察可见淫羊藿组左侧、对照组右侧、淫羊藿组右侧各时间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均优于对照组左侧,新生骨及新生血管的量增多,骨成熟度高.随着时间延长,淫羊藿组右侧、对照组右侧有大量骨样组织长入活性材料,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骨组织包围并替代.结论 淫羊藿在骨缺损修复期间有良好的成骨作用,nHAC/PLA复合材料在体内试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作为框架材料可以引导再生骨向缺损内生长,两者复合有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DLLA/TCP复合物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探讨该复合物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在60只大鼠一侧下颌骨体部形成下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PDLLA组,PDLLA/TCP组及空白对照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第2、4、8、12、16周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下颌骨观察缺损部位愈合情况,并行X线检查、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创口观察显示术后第1周,各组大鼠伤口愈合良好,创周皮肤无红肿,无脓肿形成.术后第2周,空白组1例在手术部位出现炎性包块,后自行吸收,未形成瘘道.后期各组大鼠伤口均正常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PDLLA/TCP组和纯PDLLA组早期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随后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将材料分隔成块状,缺损区出现大量新生骨岛,同时可见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PDLLA/TCP组新骨形成速度快于纯PDLLA组,空白组新骨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各材料充填组.结论:PDLLA及PDLLA/TCP复合材料均有较强刺激成骨的作用,PDLLA/TCP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效果好于纯PDLLA,更适合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对犬下颌骨极限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将经过诱导的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3.0cm×2.0cm×1.0cm的多孔β-TCP支架复合后植入犬的下颌骨3.0cm长的全层节段性缺损处。术后6个月通过CT影像学评价β-TCP/BMSCs复合体对犬下颌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能力,并和单纯植入β-TCP材料的对照组对比,同时将缺损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和正常的犬下颌骨对比。结果:CT影像显示实验组犬的下颌骨极限缺损区已修复,下颌骨呈连续性,且形态较对照组完美。多孔β-TCP/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和犬正常下颌骨的抗折强度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抗压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工程骨抗压强度小。结论:三维多孔β-TCP/BMSCs复合体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的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够耐受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达到了形态和功能修复的目的,为临床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和矿化成分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标本取自 4条beagle实验犬下颌骨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产生的新生骨组织和邻近原骨组织 ,用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区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用X线能谱仪计算机系统测定新生骨Ca/P质量比。结果 :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 ,牵引间隙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 ,骨质密度近似正常骨组织。传送骨盘与基骨界面骨性融合。②牵引间隙新生骨平均钙磷质量比 1.80 ,传送骨盘平均钙磷质量比 2 .0 2 ,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连接部位钙磷质量比 1.67。新生骨和传送骨盘与对侧已骨连接部位的钙磷比率显著低于传送骨盘。结论 :beagle实验犬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在原位产生的新生骨段 ,术后 3 5周可矿化、改建为接近成熟的正常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β-磷酸三钙(ADSCs/β-TCP)组织工程骨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培养家兔自体ADSCs,制备自体PRF。在每只兔子的双侧下颌骨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将单纯的β-磷酸三钙(β-TCP)植入双侧下颌骨缺损区,B组:将ADSCs/β-TCP植入双侧下颌骨缺损区,C组:将ADSCs/β-TCP与PRF植入双侧下颌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2、4、8周分别处死9只大白兔,并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以及组织切片观察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C组在2、4、8周3个时间点的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1)。A组与B组之间的成骨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DSCs/β-TCP复合物与PRF联合应用可促进下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个体化再生修复的效果,为计算机辅助个体化再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技术和方法向临床过渡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快速原型技术等设计制作实验动物下颌骨个体化三维中空钛网修复体,再将其与β-磷酸三钙和松质骨髓植入联合应用于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通过X线片、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对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犬下颌骨解剖形态恢复十分理想,组织学和X线摄影观察显示钛网内具有新骨形成,新生骨在3个月时已十分明显和成熟。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与骨再生材料联合应用,可望通过骨再生途径实现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机诱导因子在狗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在5只狗双侧下颌第1、2前磨牙牙周,制备1.0cm高的全牙槽骨缺损,植入无机诱导因子,在术后2、3个月随机选取2只狗,分次取材后进行影像和组织学评价。结果无机诱导因子植入1周后,软组织愈合正常,2个月后缺损区X线影像开始出现阻射,牙槽嵴高度变化不明显,部分牙周膜影消失,硬组织切片观察到新生牙槽骨与牙根直接连接,形成骨结合,3个月时尚可见到未完全降解材料。结论无机诱导因子促进了牙槽骨成骨,可作为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人工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9.
b-FGF和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 FGF)是一种骨生长因子 ,它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骨组织损伤的修复。我们应用b FGF与异体骨复合移植 ,探讨其是否能加速异体移植骨的血管化和促进移植骨的融合。1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b FGF为珠海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 )动物模型制备 :2 0只成年家兔 ,制作下颌骨双侧体部方块缺损 ,一侧用b FGF 异体骨修复作为实验组 ,一侧不加b FGF作为对照组。(3)墨汁明胶血管灌注及下颌骨透明标本制作 :兔子在术后 1、3个月分期处死 ,处死前作墨汁明胶血管灌注标本透明和HE切片观察。2 结果 :实验组术后 1个月 ,移植术区可见骨膜表面及骨内广泛毛细血管网分布 ,同时可看到移植区的新生血管网与周围正常组织血管网相连 ;组织学上表现为旺盛的成骨活动 ,可见大片骨母细胞、成骨细胞。而对照组骨膜表面血管网相对少 ;移植骨区可见死骨形成。实验组术后 3个月 ,移植区血管网分布渐趋减少 ,主要是看到新骨组织形成 ;而对照组移植骨大部分被纤维组织所包绕 ,新骨形成少。3 讨论 :体外实验发现 ,b FGF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实验用荧光法观察胚胎骨植入兔下颌骨的生长情况.方法通过对6只家兔下颌骨体部缺损区植入胚胎骨,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动物实验显示胚胎骨颗粒周围有明显荧光带形成.结论提示胚胎骨有诱导新骨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