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溶胀层材料类型、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性影响。结论: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溶胀性材料.并加入1.5%SDS,共同作为内包衣层.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当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增重均为18%时。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4.5h,时滞后1.5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硫酸沙丁胺醇缓释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在已有处方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致孔剂用量及缓释层增重对其释放度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释放度。结果致孔剂在缓释层中的用量占该固体总量的0.22%,缓释层增重为8.55%时,所制备微丸的释放度最优,该微丸释药行为符合一级方程。结论方法简单,工艺可行,质量稳定,释放度符合药典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3.
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 ,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 ,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 ,溶胀层材料类型、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溶胀性材料 ,并加入 0 0 5 2mol LSDS ,共同作为内包衣层 ,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 ,当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增重均为 1 8%时 ,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 4 5h ,时滞后 1 5h累积释药 80 %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4.
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硫酸沙丁胺醇双层包衣脉冲片,考察处方及释放条件对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解析其释放机理.方法:混合粉末直接压片,滚转包衣锅法分别包溶胀层和控释衣层.通过测定释放度研究脉冲片的制剂学特征.结果:双层包衣片以脉冲形式释放,释药时滞随控释衣层厚度增加而延长,释药速度减小;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溶胀层可提高快速释放期的释药速率.溶出介质pH值和搅拌速度对释药行为无影响.释药机理包括扩散、溶胀和渗透泵机理.结论:调整控释衣膜厚度和组成可获得理想的脉冲释药行为,满足时辰治疗的要求.本给药系统设计可推广应用于水溶性药物的脉冲给药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释放模型及研制体外释放拟合模板。方法:在EXCEL平台上以前台函数和后台编程,制作体外释放拟合模板,根据药学研究特点采用两步拟合法。结果:本模板成功运行于EXCEL平台,能按中国药典提供的3种模型分别进行拟合,最终给出11个结果/参数/指标。结论:本模板为规范缓释类制剂的研发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赖巴特  苏静 《北方药学》2015,(4):100-101
目的:考察产地变更前后盐酸坦索罗辛微丸释放行为的一致性。方法:根据《药物溶出/释放比较研究基本方法》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盐酸坦索罗辛微丸进口注册标准中的释放度试验方法,分组测定变更前后盐酸坦索罗辛微丸的释放度,计算各组的相似因子。结果:3组比较结果的相似因子f2分别为61、63、72。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变更前后的盐酸坦索罗辛微丸的释放行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扎来普隆脉冲释放微丸,并对其进行处方筛选与优化。方法以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扎来普隆脉冲释放微丸,考察处方因素及介质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溶胀层厚度、组成及控释层包衣增重对微丸的时滞和释药速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按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所得最优处方制备的微丸具有良好的延时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释放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力  范文源 《安徽医药》2008,12(7):584-586
目的制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并与国外相同缓释片的释放度进行比较。方法以HPMC(K4M)和CMC-Na为缓释材料制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采用相似因子法对实验室自制的和国外进口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释放度进行考察。结果自制缓释片和进口缓释片1h的累计释放百分率分别为27.71%±0.97%和25.30%±2.03%,6h的累计释放百分率分别为67.47%±1.45%和70.34%±1.17%,12h的累计释放百分率分均大于85%;两种样品释放曲线的f2为(84.18±4.67)。结论自制的缓释片具有12h缓释效果;两种制剂的缓释曲线经相似因子法f2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硫酸沙丁胺醇延迟释放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睿妍 《中国药业》2004,13(9):48-49
目的:解决硫酸沙丁胺醇延迟释放片定时释药问题.方法:精选物料,利用干压包衣技术制备并对其体外释药进行测试.结果:达到体外控制在5 h左右定时释药的要求.结论:选择羟丙茎甲基纤维素(HPMC),乙基纤维素(EC),微晶纤维素(MCC)等物料,采用干压包衣技术,有望解决硫酸沙丁胺醇延迟定时释药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用硫酸沙丁胺醇和微粉硅胶制成固体分散体后滚制成微丸,体外释放度表明,微丸中药物释放率与时间t的开平方为一线性方程,符合Higuchi释药方程。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自制氨氯缬沙噻嗪片与原研制剂(Exforge HCT)在4种溶出介质(pH 6.8磷酸盐缓冲液、pH 4.5磷酸盐缓冲液、0.1 mol/L盐酸和水)中的溶出曲线,并进行相似性评价.结果表明,自制样品与原研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大于50,差异因子f1小于15,表明两种制剂体外溶出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茶碱沙丁胺醇缓释片药品标准中沙丁胺醇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不加沉降篮,采用HPLC法,流动相为水-乙腈-磷酸-三乙胺(500∶37∶0.75∶1.35),检测波长225 nm.结果:在1,2,4,8 h的释放量分别达到沙丁胺醇标示量的15%~40%、25%~50%、40%~75%和75%以上.结论:新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自制阿托伐他汀钙片与立普妥在水、pH l.2盐酸、pH 4.5乙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并进行相似性评价.结果表明,自制片与立普妥在水、pH 4.5乙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15min时溶出度均达85%以上,在pH 1.2盐酸中相似因子f2为75.1.提示自制阿托伐他汀钙片与立普妥体外溶出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不同厂家格列美脲片的溶出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德水  林彬  梅丽 《中国药业》2010,19(10):39-40
目的对5个厂家格列美脲片的体外溶出行为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A,B,C,D,E厂格列美脲片的累积溶出度,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推荐的相似因子法对溶出度曲线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以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的格列美脲片(商品名亚莫利)为参比制剂,B厂(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为1mg的3批产品的相似因子分别为87,89,74;规格为2mg的格列美脲片,B(3批),C,D,E厂产品的相似因子分别为69,62,65,38,61,48。结论 1mg规格的格列美脲片,B厂3批产品的溶出行为与参比制剂非常相似;2mg规格的格列美脲片,B厂和D厂产品的溶出行为与参比制剂相似,C厂和E厂产品的溶出行为与参比制剂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血塞通滴丸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在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方法 采用小杯法,以水、pH 4.5醋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体积200 mL,转速50 r⋅min-1。采用HPLC测定血塞通滴丸中5种成分的累积溶出量。绘制溶出曲线图,并通过f2相似因子法进行溶出度比较。对溶出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确定血塞通滴丸的最佳溶出模型。结果 在水中,不同厂家及批号的血塞通滴丸5种指标成分溶出行为差异性较小,15 min溶出达到平衡,同一样品5种指标成分的溶出呈现同步性。在pH 4.5醋酸盐缓冲液中,同一种成分批次间差异较小;同一样品中人参皂苷Rb1与人参皂苷Rd较其他3种成分溶出量低。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其溶出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厂家及批次血塞通滴丸指标成分的溶出数据拟合结果略有不同,主要以Weibull模型最佳。结论 血塞通滴丸在水中更有利于其指标成分的溶出,偏碱性溶液对指标成分的溶出影响较大。该研究准确可靠,可用于血塞通滴丸的质量控制,同时也为其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及工艺改进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红玲  林聪  孔丽  徐平声 《中南药学》2012,10(11):822-825
目的考察自制药瑞格列奈片在4种介质中的溶出度及溶出曲线,评价其内在质量。方法分别以水、0.1 mol L-1盐酸、pH=5.0枸橼酸-磷酸盐缓冲液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溶出介质,溶出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f2相似因子法用于结果判定。结果自制瑞格列奈片在4种介质中的溶出行为与参比瑞格列奈片相似。结论自制瑞格列奈片与参比瑞格列奈片相比,溶出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阿莫西林脉冲释药微丸。方法:取空白丸芯分别以含药层、溶胀层(羧甲基淀粉钠)和控释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顺序依次进行包衣制备阿莫西林脉冲释药微丸。采用紫外法和篮法考察溶胀层(12%、16%、20%)和控释层包衣增重(24%、28%、32%)及不同介质(水、盐酸、pH6.8磷酸盐缓冲液)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放速率具有显著影响,药物释放情况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16%、28%时制备的微丸时滞时间约为4h,时滞后4h累积释药率达到80%。结论:所制备的阿莫西林脉冲释药微丸具有体外脉冲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18.
恩替卡韦片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恩替卡韦片,并与市售恩替卡韦片进行体外溶出曲线的比较。方法采用乳糖、羧甲淀粉钠、PVPK30压制成恩替卡韦片,分别以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水和0.01 mol·L-1盐酸作为介质,用浆法绘制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并计算出相似因子(f2)。结果在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水、0.01 mol·L-1盐酸介质中,自制恩替卡韦片和市售恩替卡韦片的溶出曲线f2依次为78,51和51。结论自制恩替卡韦片和市售片在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水和0.01 mol·L-1盐酸中的体外溶出行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us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predicting dissolution profiles of matrix-controlled release theophylline pellet prepara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dissolution profiles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physical experiments using similarity factor. Methods. The Multi-Layered Perceptron (MLP) neural network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dissolution profiles of theophylline pellets containing different ratios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 and glyceryl monostearate (GMS). The concepts of leave-one-out as well as a time-point by time-point estimation basis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rate of drug release for each matrix ratio. All the data were used for training, except for one set which was selected to compare with the predicted output. The closenes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the reference dissolution profil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imilarity factor (f 2). Results. The f 2 values were all above 60, indicating that the predicted dissolution profiles were closely similar to the dissolution profiles obtained from physical experiments. Conclusion. The MLP network could be used as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dissolution profiles of matrix-controlled release theophylline pellet prepar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钱桦江  吉翔  林德祥 《药学进展》2009,33(12):564-568
目的:考察伊贝沙坦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流化床工艺,将伊贝沙坦原料黏附在空白丸芯上,制成含药微丸;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包溶胀层材料,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包控释层材料,采用同样的工艺包溶胀层和控释层,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工艺条件。按最佳包衣工艺操作,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吐温-80、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和葵二酸二丁酯为包衣材料,以释药时滞及时滞后的突释药量为指标,优选最佳处方。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上药、包溶胀层、包控释层工艺中使用的风量分别为20、30、40 m3.h-1;进风温度分别为45、50、50℃;喷雾压力均为0.2 MPa;喷液速度分别为8、9、9.gs-1。4种包衣材料在微丸中所占的最佳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5%、1%、25%和0.5%,制得的脉冲控释微丸的平均时滞约为7小时,时滞后2小时突释量均大于70%。结论: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伊贝沙坦脉冲控释微丸的体外释放能够达到脉冲控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