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颗粒”标准系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转正标准(中药),标准编号为WS3-224(Z-224)-2003(Z)。现生产企业提出其标准有误,经我会核查,该品种国家药品标准【含量测定】项下“……用50%甲酸洗脱”应为“……用50%甲醇洗脱”,“……含黄芪以黄芪甲苷(C41H65O4)计……”应为“……含黄芪以黄芪甲苷(C41H6514)计……”。特此勘误,自即日起照此执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黄芪治疗167例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为中药补气药,含有多糖、甙,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份,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等多种药理作用,对细胞代谢,心血管系统均有显著效应。我们于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对16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同期与能量合剂(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益气复元合剂的定性鉴别方法,为该制剂的质量标准提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益气复元合剂方中的黄芪、赤芍和石菖蒲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结果:益气复元合剂中黄芪、赤芍的薄层鉴别特征明显,其对照药材、对照品溶液均有相同颜色的斑点,且斑点明显,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益气复元合剂中石菖蒲的薄层鉴别特征不明显,斑点模糊,且经多次调整参数均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本实验建立的黄芪、赤芍的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高且灵敏,方法可行,可作为益气复元合剂质量标准提高的项目及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芪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瑞英  梁强 《青岛医药卫生》2005,37(4):277-277,274
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藏家圣药,五也。”黄芪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名药之一,在临床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黄芪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芪,古作黄耆,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作用,为重要的补气药,在《本经》中被列为上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耆解》一书中说:“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该药临床应用较广,疗效可靠。现参考古人用药经验,结合自己临证体会,谈一下黄芪的特点及在内科临床的应  相似文献   

6.
王艳  胡娟妮  赵勇  郑金凤  丁野  李文莉 《中国药师》2013,16(8):1156-1159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丸中黄芪甲苷的转移率,探讨氨试液对补中益气丸中黄芪甲苷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补中益气丸中黄芪甲苷的转移率,UPLC-MS液质联用法考察碱性环境(氨试液)下对黄芪甲苷转移率的影响.结果:现行标准下测定补中益气丸中黄芪甲苷转移率高达400%;氨试液作用下,黄芪药材中黄芪皂苷Ⅰ,Ⅱ转化为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Ⅲ相对稳定.结论:黄芪甲苷转移率存在异常偏高,黄芪药材及含黄芪的制剂以黄芪甲苷作为定量的指标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其他皂苷类成分可以转化为黄芪甲苷.  相似文献   

7.
黄芪益气胶囊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黄芪益气胶囊的指纹图谱检测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法分别检测黄芪药材和黄芪益气胶囊,以黄芪甲苷对照品为参照物,计算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标定共有指纹峰。结果对10批黄芪益气胶囊样品进行了HPLC-ELSD,建立了该制剂的指纹图谱。结论HPLC-ELSD指纹图谱中6个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可作为黄芪益气胶囊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芪作为一味传统的补益中药,素有“补药之长”之称。其味甘,其性温,归肺脾二经,功擅益气理虚、扶正固本、升阳固表、托毒排脓,《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近代药理研究对黄芪的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已有定论,可见它不单纯是一味补气的重要药物,而且具备防衰抗老、济弱扶倾等多种作用。临床上,黄芪既可治久泻脱肛,又能疗气虚便秘;既可治尿频,又能疗癃闭,可见它具有双向调节作  相似文献   

9.
黄芪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元  刘健 《安徽医药》2009,13(2):204-206
黄芪是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 var.mongholicus(Bunge)Hsiao]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一味补气扶正要药。《本草纲目》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长肌肉,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可谓是对其功用全面精炼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明列其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的药理作用很广,黄芪含有多糖、苷、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对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广泛作用,现将黄芪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中医学治疗“温病”、“疫病”的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从祛邪和扶正两个方面拟出具有除湿、解毒、清热、益气、疏肝、健脾的复方黄芪浸膏片与乙肝扶正胶囊对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芪,补气之圣药,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谦和厚道,乐于助人,因救坠崖儿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戴糁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  相似文献   

1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较为难治,在祖国医学“脾主运化”、“泻泄属脾”的理论指导下,我院自拟、自制了治疗本病的健脾灵片剂。处方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炮姜、乌梅炭、儿茶、延胡索、广木香、白芍、甘草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涩肠止泻、缓急止痛、养血生肌之功效。经临床60例观察,近期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达96.7%,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饮     
补中益气饮是根据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的“补中益气丸”剂型改革而成的液体制剂。由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等十味中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相似文献   

14.
朱艳华 《黑龙江医药》2011,24(4):595-597
黄芪注射液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用于心气虚损、血脉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虚湿困之肝炎。在临床方面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肺心病、肾脏疾病、肝炎、呼吸道感染等。  相似文献   

15.
黄芪注射是由中药黄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黄芪性温味甘,入肺,归脾经。可补中益气,主治气虚乏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还具有抗病毒、抗疲劳、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缺氧、升高红细胞及抗衰老作用。笔者将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老年性咳喘,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玉屏风口服液为玉屏风散的改型制剂。处方源于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三,药物组成为黄芪、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其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不固、恶风自汗、体虚易感风邪者。虽药有三,却效果非凡。黄芪为君药,益气固表,臣以白术健脾宁风,配合黄芪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散风而祛邪,合严臣以益气散邪。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可谓补中有疏,散中寓补之意。是中医传统名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体虚多汗、反复呼吸道感染、荨麻疹、肾炎、美尼尔氏  相似文献   

17.
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芪系豆科植物黄芪干燥的根,味甘微温,为中药益气药,有补益脾肺、益气补阳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1-3],黄芪含有黄芪皂苷、黄酮、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细胞和改善心脏功能等作用,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还能清除自由基,减少过氧化脂质,增强超氧化歧化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肾功能,防止肝糖原减少,保护肝脏。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功能,并且有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作用。目前,黄芪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治疗慢性肾衰的中药专利,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的性味归经、功效分类、频次、组方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方剂306首,涉及573味中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中药类别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高频药物有黄芪、大黄、丹参、茯苓、白术、附子、当归等。高频药物组合有“黄芪-大黄”“黄芪-丹参”“大黄-丹参”。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组方常以益气健脾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在溶栓治疗、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器官移植和休克治疗等进程中。它可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及脑、肾、肝、肺、肠等多脏器损伤,是影响缺血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以及同属近缘植物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是常用的“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中药材。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能有效地对抗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就有关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毒排脓的功效.治疗慢性肾炎早有记载.我们单独使用纯中药提取制剂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以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