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卵丘颗粒细胞早期凋亡和骨形态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15,BMP-15)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IVF结局的影响。方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不孕患者,根据不孕指征分为EMs组及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胚胎种植数和临床妊娠率。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对象卵丘颗粒细胞的早期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卵泡液中BMP-15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与对照组相比,获卵数分别为8.2±5.7个和12.0±5.8个,着床率分别为29.73%和47.31%,临床妊娠率分别43.37%和6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卵丘颗粒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37.82±15.81%,对照组为8.85±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泡液中BMP-15蛋白相对表达量EMs组为0.67±0.18,对照组0.94±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患者IVF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可能与卵母细胞分泌较少的BMP-15、颗粒细胞早期凋亡率增加,影响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的正常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孕激素(progestogen,P)、雌激素(estrogen,E_2)和8-溴-环磷酸腺苷(8-Br-cAMP)不同组合的3种方法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诱导蜕膜化的效果。方法:收集因子宫良性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内膜,分离纯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ESC),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并传代,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类型。分别采用P+E_2(PE组)、8-Br-cAMP(PC组)、P+E_2+8-BrcAMP(PEC组)3种不同组合方法蜕膜化诱导处理第3代ESC,并以空白对照为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蜕膜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3种不同蜕膜化诱导方法处理24h.48h及96h后细胞培养液中催乳素(PRL)水平,比较3种蜕膜化方法的效果。结果:蜕膜化过程中ESC形态从长梭形逐渐变为圆形,细胞体积变大,胞核增大,部分出现双核或多核,细胞边界变模糊。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蜕膜化诱导组培养液中PRL呈不同水平升高。其中PC组PRL水平及蜕膜化细胞形态均较PE组和PEC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P+8-Br-cAMP法,较P+E_2、P+E_2+8-BrcAMP法能更有效地诱导子宫ESC体外发生蜕膜化,是高效可靠、更合适的蜕膜化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蜕膜化是子宫为了适应妊娠而做出的最早改变之一。围着床阶段,子宫内膜在生化、细胞、生理及功能等各个水平发生了复杂变化,使得自身具有可接受性,能为胚胎着床及生长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多种激素、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免疫细胞等参与调节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向蜕膜细胞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体外蜕膜化及其与腺体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外分离、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细胞,待基质细胞生长融合后,加入孕酮刺激,使其蜕膜化。结果显示,孕酮(progesterone,P)组基质细胞胞体变大、变圆,尤以含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组显著。用酶免疫分析法检测培养液中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发现,培养d17~20PRL分泌量达到高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基质细胞PRL免疫反应阳性。在此基础上,将同期培养的腺细胞匀浆液加入到已蜕膜化的基质细胞中,结果发现,在加入腺体匀浆液3d后蜕膜细胞胞体变小,PRL分泌量减少,而对照组的PRL产量则递增。结果提示,子宫内膜腺细胞对蜕膜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方式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甲氧雌二醇对子宫蜕膜化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醋酸甲基孕酮及双丁酰环磷酸腺苷诱导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诱导成功后,分别加入3个浓度的2-甲氧雌二醇,给药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VEGF分泌情况;同时抽提细胞RNA,Real-Time RT-PCR检测VEGF 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表明1μmol/L、10μmol/L、50μmol/L浓度的2-ME2均可降低蜕膜化基质细胞分泌VEGF的水平;Real-Time RT-PCR同样支持上述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2-ME2对蜕膜化基质细胞ER表达无影响。结论:2-甲氧雌二醇可降低蜕膜化基质细胞VEGF的表达,但与ER表达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抑制因子(LIF)对离体小鼠子宫内膜岩藻糖基转移酶(FuT7)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岩藻糖基转移酶(FuT7)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LIF和抗LIF-抗体(LIF-Ab)培养液孵育子宫内膜细胞10h,通过PCR、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分析各组培养液中FuT7因子的表达。结果: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LIF对离体子宫内膜细胞FuT7基因表达有上调作用(0.26±0.02vs0.18±0.01),而LIF-Ab可抑制子宫内膜细胞FuT7的表达(0.14±0.04vs0.18±0.01)。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同样显示经LIF孵育后,子宫内膜细胞FuT7蛋白量有所增加。结论:LIF在体外可调控子宫内膜细胞FuT7表达,并有可能借此来调控着床阶段特异表达的sLeX寡糖抗原量,继而影响整个着床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8.
人类生殖过程涉及各种复杂因素,其中胚胎能否着床是受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顺利的着床需要有正常生命力的胚胎在适当的时间植入具有接受性的子宫内膜,且胚胎与内膜达到同步交流状态。着床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妊娠率,而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能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着床初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后续胚胎的植入做准备,随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发生蜕膜化为胚胎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这提示EMT与蜕膜化是维持子宫内膜容受状态的基本条件,而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植入并充分发育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手术切除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共123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6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2例,子宫内膜简单性增生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BP-7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GFBP-7 mRNA的表达。分析IGFBP-7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IGFBP-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简单性增生(P0.05);IGFBP-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超重、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关(P0.05);(2)RT-PCR检测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中IGFBP7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简单性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结论:IGFBP-7基因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孕第2日(d2)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30只,A组:孕d2单次背部皮下注射0.1ml米非司酮(1.2mg/ml);B组(溶剂对照):以等量1,3-丙二醇代替米非司酮;C组:不作任何处理。用免疫组织化学、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方法定性、定量、定位检测3组小鼠在妊娠d3 ̄7活化的β-连环蛋白的动态表达。结果:B、C组小鼠子宫内膜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于孕d3在腺上皮和腔上皮、基质细胞质和细胞膜表达;妊娠d4在腔上皮细胞质和细胞膜强表达,并达高峰;妊娠d5 ̄7在腺上皮、血管内皮、腔上皮下基质细胞膜和细胞质表达,且B、C组间在妊娠d3 ̄7各时间点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小鼠妊娠d3 ̄7活化的β-连环蛋白的表达较B、C组显著降低(P<0.01),在妊娠d4表达量未见高峰,且表达部位局限于基质细胞,腔上皮无表达。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抑制孕激素与其受体结合而下调活化的β-连环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子宫内膜黏附性,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而阻碍胚胎顺利着床。 相似文献
11.
兔子宫内膜内皮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发情和未发情成年雌兔以及早孕兔子宫内膜,分别进行内皮素(ET-)免疫组化定位和内膜组织中内皮素的提取和放射免疫(RIA)测定。结果显示:未发情兔子宫内膜内皮素含量较低,免疫组化定位呈阳性反应,记分0.7,RIA测定其含量为128.0±66.1pg/g组织。发情兔内膜ET免疫反应阳性,记分1.1,RIA测定其含量为189.6±124.1pg/g组织。早孕兔内膜内皮素含量明显升高,免疫阳性反应增强。孕3天(d3)免疫阳性反应,基质强于腺体,基质为1.8,腺体为0.5。RIA测其含量为340.2±41.pg/g组织。孕6天(d6)免疫反应基质为1.2,腺体为2.8,RIA测定其含量为466.4±30.5pg/g组织。孕9天(d9),免疫反应基质为2.4,腺体为2.8,RIA测定其含量为526.0±49.8pg/g组织。孕12天(d12)免疫反应为基质2.8,腺体3.0,RIA测其含量为690.9±49.5pg/g组织。结果表明孕兔子宫内膜生成内皮素明显高于非孕兔,随孕期而渐升高。发情兔与不发情兔相比较,其内皮素含量略高,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异位种的植能力。方法:EMs组及非内异症(NEMs,宫颈原位癌)组患者各20例,分别取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再分别以0.2g、0.4g、0.6g种植量腹腔注射方法建成EMs小鼠模型,5d后处死,测量病灶大小,进行HE染色检测异位种植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芳香化酶表达。结果:EMs组病灶数(3.9±0.3)高于NEMs组病灶数(3.2±0.1),P<0.05;0.2gEMs组种植率(60%)高于NEMs组(15%),P<0.01;0.4g的EMs组与NEMs组比较(100%vs85%)及0.6gEMs组与NEMs组比较(100%vs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体积:EMs组0.2g(2.3±0.7mm3)、0.4g(11.4±2.1mm3)、0.6g(21.6±3.4mm3)分别大于相应的NEMs组(0.4±0.2mm3、5.8±0.7mm3、12.0±2.5mm3),P<0.05。组内不同内膜种植量种植率比较0.2gvs0.4g,P<0.05;0.4gvs0.6g,P>0.05。光镜下未观察到EMs组与NEMs组人在位内膜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鼠内异位病灶EMs组腺体结构较完整,NEMs组仅见少量残存的腺体细胞。芳香化酶表达EMs组在位内膜(2.10±1.12)及异位病灶(7.71±3.08)均高于NEMs组在位内膜(0)及异位病灶(5.80±3.01),P<0.05。结论:EMs在位内膜种植能力强于正常子宫内膜,芳香化酶能增强在位内膜的种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及黏附蛋白调节因子在不同原因导致的子宫内膜/蜕膜异常出血组织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正常与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蜕膜组织中的ICAM-1,MMP-9和TIMP-1进行标记,并应用图像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子宫内膜/蜕膜出血区ICAM-1显著减少(P<0.01),MMP-9显著增多(P<0.01),MMP-9/TIMP-1比值明显失调。结论:对细胞间黏附蛋白起调节作用的MMP-9和TIMP-1的平衡紊乱,是子宫内膜局部黏附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管易断裂,及蜕膜局部黏附蛋白未能降低,导致蜕膜不易脱落,最终导致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GDF-9和BMP-15在子宫肌瘤及邻近正常平滑肌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和邻近平滑肌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子宫肌瘤细胞和邻近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Real-time PCR(RT-PCR)检测所培养子宫肌瘤和邻近平滑肌细胞中GDF-9和BMP-15的表达。结果:GDF-9和BMP-15蛋白在子宫肌瘤和邻近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2种细胞培养法均建立了有限细胞系,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GDF-9和BMP-15mRNA在子宫肌瘤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邻近平滑肌细胞。结论:GDF-9和BMP-15在mRNA水平对基因信号调控方面有影响,可能促进子宫肌瘤的增殖、肥大,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TRAIL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子宫内膜的表达,探讨它在蜕膜细胞凋亡中的作 用。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妊娠d 1-8小鼠子宫组织TRAILmRNA及蛋白的表 达情况。结果:妊娠d 1-8的小鼠子宫组织均有TRAIL mRNA的表达,且着床期间的表达较着床前 明显增加(P<0.05)。妊娠d 1-3,小鼠子宫内膜无TRAIL蛋白表达;妊娠d 4,TRAIL表达在小鼠胚 胎定位、黏附点的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妊娠d 5-6,TRAIL定位于胚胎着床点附近的蜕膜细胞中; 妊娠d 7-8,TRAIL表达在与子宫蜕膜邻近的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结论: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 TRAIL诱导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胚胎跨越上皮屏障的重要机制之一,且TRAIL诱导的 蜕膜细胞和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凋亡在滋养层细胞对子宫内膜的适度侵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l(Tiam1)在动情周期中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小鼠子宫内膜在动情前期、动情期、动情后期和动情间期Tiam1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在动情周期中,小鼠子宫内膜mRNA在动情期表达最高,与其它3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的结果也显示Tiam1蛋白在动情期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Tiam1在小鼠动情周期子宫内膜中呈动态表达,提示Tiam1可能参与了动情周期子宫内膜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其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征集EMs组及非异位症(NEMs)组各24例,应用其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建立EMs裸鼠模型,取建模后5d、15d、30d裸鼠异位病灶,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芳香化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芳香化酶mRNA表达,EMs组异位病灶(0.894±0.23)表达强于在位内膜(0.685±0.15),P<0.05;阳性表达率(87.50%,83.33%)无差异。NEMs组异位病灶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0.920±0.24,95.83%)均高于在位内膜(0.612±0.15,62.50%),P<0.05。两组在位内膜比较,EMs组阳性表达率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及各组不同时期异位病灶(EMs组,5d:0.889±0.23;15d:0.990±0.19;30d:0.880±0.29;NEMs组,5d:0.889±0.23;15d:0.905±0.23;30d:0.918±0.22)比较,芳香化酶mRNA表达无差异。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EMs组异位病灶(95.83%)与在位内膜(91.67%)比较,差异不显著。NEMs组异位病灶(95.83%)高于在位内膜(70.83%),P<0.05。EMs组在位内膜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强在EM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是EMs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机械性预处理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负压吸宫机械性预处理在宫腔镜治疗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因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行宫腔镜下内膜电切手术共113例患者,分为机械性预处理组46例和未行预处理组67例.机械性预处理组行内膜电切术前用8号吸刮头吸刮宫腔两周后再行电切,未行预处理组则直接行电切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液体吸收量及围手术期的情况,并随访两组月经及痛经改善情况.结果:机械性预处理组与未行处理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液体吸收量、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性预处理组吸宫后切除的内膜厚度为3.18±0.52 mm,未行预处理组切除的内膜厚度为4.08±1.12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膜下方的肌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随访12.35±1.34月,两组的月经及痛经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内膜电切治疗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术前机械性预处理可薄化内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术中液体吸收量,是一种经济、高效、简单的内膜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