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视网膜疾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视网膜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基因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之中。本对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转移的方法及其在常见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各种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医疗手段的提高,精准医学要求我们将研究细化到分子水平。基因治疗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视网膜由于其特有的优势一直处在基因治疗研究的最前沿,已在体外实验和疾病模型中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已有部分转化为临床成果。本文重点综述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现状,分析其研究成果、突变位点和疾病模型,希望对后续疾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还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以供相关研究者选择和改进。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朦、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Stargardt病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芯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突变筛查的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46个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2497个突变位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基因治疗,而进行基因治疗的前提是首先要筛查到致病基因.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供眼科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薛黎平  康凤英 《眼科》2004,13(2):121-124
基因治疗是指利用DNA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在基因水平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类方法,基因治疗在眼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本文就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基因治疗的途径、方法、目前进行的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蒙等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视网膜细胞进行性凋亡,对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基因治疗研究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如激光光凝术、外科手术以及光动力疗法等均属对症治疗,并未解决导致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原因,基因治疗或许可填补这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赵儒意  罗学廷  谭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700-1703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在婴儿早期出现严重的视力低下或丧失丧失。该疾病的LCA2型与RPE65的突变相关。既往对于LCA2在内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最成功的便是LCA2的基因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LCA2基因治疗的发展,并对既往LCA2临床试验中的注射剂型、剂量、注射方式、测量方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的相关性和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进行综述,为LCA2基因治疗进入我国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视网膜变性和功能不良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疾病治疗的探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试验型活体基因治疗将是未来最有希望挽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治疗手段,因而建立相应的疾病动物模型,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从遗传学、转基因技术及有道德动物模型三方面对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作进一步综述。(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54-57)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非传统但十分新颖而精准的疗法,基因手段在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治中代表了一种全新而可靠的希望,尤其是先天性黑矇与Stargardt病。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更新及提高,利用基因手段来诊治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成效颇丰。本文旨在概述测序技术和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使用的主要三种靶向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睢瑞芳  邹绚 《眼科》2014,23(6):361-364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学异质性。单纯临床诊断对患者的病因缺少针对性信息,通过基因诊断来明确突变基因对于遗传咨询和基因治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连锁分析、直接测序法(Sanger测序)以及DNA芯片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兴起后已成功用于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提高了分子遗传诊断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我国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诊断方面应增加人力资源培养与资金投入,制定可行的行业规范,尽早使基因诊断平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移植术已形成多个方法体系,前房内视网膜移植、玻璃体腔内视网膜移植、视网膜内及下膜视网膜移植及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移植等,以其各自特点为不同的实验需要所采用。单一成分的视网膜移植术及视网膜移植配合基因治疗为人类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治疗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巍  李彬 《国际眼科纵览》2005,29(5):320-323
基因治疗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和促凋亡基因治疗四种策略,从其理论基础和相关的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治疗显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有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治疗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和促凋亡基因治疗四种策略,从其理论基础和相关的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治疗显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有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色素变性 (RP)是一种眼科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预后往往不佳。近年来 ,随着基因治疗、视网膜移植、神经远祖细胞移植、视网膜细胞营救等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完善 ,给RP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现就RP病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以及各种方法的特点做一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根林 《眼科》1995,4(1):52-55,64
人类基因治疗的成功给眼科工作者带来了希望,从人类基因治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眼科遗传病基因治疗的美好前景,基因治疗的总体思想和策略的目趋成熟推动着眼科基因治疗的发展,从首次发现外源性RB1基因导入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可改变其致癌特性到近期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治疗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慢性变性均展示了实施眼科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我国拥有丰富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人群资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国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部分成果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新基因的发现及功能研究,有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正在从"不治之症"逐渐过渡到"可治之症"等.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不论是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水平相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当抓住目前基因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机遇,集中全国眼科优势力量,创造和提供条件让更多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尽早得到基因诊断,为早日在我国尝试进行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无脉络膜症(CHM)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表现为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进行性退化。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夜盲及视野缺损,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眼底检查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辅助诊断和随访观察的指标, 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断率, 逐渐加深了对CHM发病机制及自然病程的认识。CHM基因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在十年内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在基因治疗的载体优化、治疗时间窗选择及试验不良事件的处理等方面均有重要进展。未来需要加深对CHM自然病程的认识, 针对治疗时间窗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及终点评价指标。通过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 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更有益于预后。  相似文献   

18.
基因治疗是目前遗传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和研究方向,其中视网膜基因治疗已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超过40个视网膜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治疗策略、载体、免疫反应程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基因治疗的效果,给药方式也成为关键因素。局部给药包括视网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是目前视网膜基因治疗主要的三种给药方式,不同注射方式的操作、转导效率和给药后的免疫反应均有所不同,最终达到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根据视网膜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基因治疗效果,本文将对视网膜基因治疗领域三种给药方式的特点、优势、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所引起的致盲性、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移植治疗、人工视网膜假体等。基因治疗R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修复致病基因、核酸治疗、RNA干扰技术等。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人工视网膜假体治疗RP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治疗该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RP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易于基因转染且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等特点,因此可作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近年来人们对BMSCs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为其可能作为一种新来源的种子细胞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方面提供新的依据.本文就BMSCs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